摘要:耿况把自己的想法当面跟刘秀说了,建议由上谷郡出兵讨伐王郎。从正月里出门,耿弇离开上谷郡已经一个多月了,父亲交待的事情办砸了,自己又擅自投奔了刘秀,这些耿况还都一无所知。

小说:一青年公子求见,刘秀本不想见,手下谋士:此人是绝世人才

再说刘秀。

他是在更始元年十二月中旬从邯郸出发,朝着西北方向行进,打算前往真定。

二十天之后,在途中他听说了邯郸巨变的惊人消息。得闻凶讯,刘秀惊愕万分,心中又是惆怅,又是害怕。

如果南返邯郸,无异于自投罗网。西去长安,道路险远,匪徒遍地,断不可行。

现在他只有一条路:继续北上,寻找新的根据地,先站稳脚跟再说。

更始二年二月里的一天,刘秀从真定来到了卢奴。卢奴距离邯郸很远,当地官员尚未归顺王郎,还认他这个钦差,这才安顿了下来。

这天,刘秀正在府衙中与邓禹、冯异、铫期、王霸、朱祐等人一起议事,研究今后的打算。眼下局势严峻,大家的话都很少。就连一向足智多谋的邓禹、冯异都说不出几句。刘秀急了,催促大家发言,后来众人虽也七嘴八舌说了很久,却没人能说出个章程来。

就在这时,外面有人飞报,外面有一青年公子求见,自称名叫耿弇。刘秀不认识此人,正在疑惑时,冯异起身拱手奏道:“大司马!此人的底细我知道,他是上谷郡太守耿况之子,文武双全,擅使一柄七尺长剑,有万夫不当之勇!这可是个人才啊!”刘秀道:“公孙如何知晓?”“前几个月我与铫大人宣慰周边郡县,曾将河北各地的官员、名士写了一个名单呈给您看过,主公难道忘了?”

听冯异这么一解释,刘秀这才想起,的确有这事。他连忙吩咐下去:“有请!”

一见耿弇的面,刘秀马上就喜欢上了这个精干豪爽的小伙子。耿弇也觉得刘秀相貌超绝,非同常人,也萌发了投顺之心。

云从龙,风从虎。刘秀是叱咤风云的天龙,耿弇是威震山林的猛虎。刘秀得了如此猛将,如虎添翼。耿弇得了盖世明主,必将大有作为。风云激荡之时,龙虎携手,必能共创大业。

真乃天意也!

眼见王郎把刘秀赶得一路北逃,几无立锥之地,年轻气盛的耿弇,心中一直忿忿不平。

在他看来,只要回去跟父亲一说,凭借着耿况多年来在北边的声望,联合幽州各郡,拉起三、五万人是很轻而易举的事。他还认为,只要上谷三万铁骑南下,横扫王郎不成问题!

由于刚投到刘秀门下,有些事情不好说。耿弇就去找刘秀的老同学、护军朱祐,请他代为转告自己的意见。他说:“请大司马准许我回上谷,劝说家父发兵,即可一举扫平邯郸!”

朱祐听了觉得不错,连忙谒见刘秀,把事情都说了。刘秀听完沉思片刻,笑道:“大耿这小子,志气不小啊!”当晚,刘秀亲自召见耿弇,鼓励他:“小伙子,别太心急了!打败王郎,没那么简单啊!还是要慢慢来。”

对于刘秀的话,耿弇愣住了,思忖了半天都没明白主公之意。他实在搞不明白,主公这是怎么了?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呢?

其实,按照当时的形势,单凭一个小小的上谷郡,怎是王郎的对手?根据最新情报,单单是王郎在邯郸一地之兵,总数就高达二十万之众!仅凭一个上谷郡,就想打败王郎,岂非痴人说梦?要想击败王郎,除非幽州十郡的十万铁骑全部南下!但刘秀在幽州毫无根基,想在幽州调出全部兵马,谈何容易!

虽然刘秀否决了耿弇的意见,但他还是欣赏耿弇的英雄气慨。

自古英雄出少年,刘秀一眼就看出,眼前的这个大耿是一个大才,将来必能独当一面。缺点是太年轻、性格不够沉稳,还需要好好历练。

在刘秀看来,只要假以时日,耿弇的前途无量,将来会成为中兴大汉的千里驹!

几天后,随着风声越来越紧,卢奴城也呆不得了。刘秀当机立断,决定离开这里直奔昌平。

几个月来,刘秀犹如猴子搬苞米,搬一个丢一个。每宣慰一地,他前脚刚出城,后脚就被王郎的人占据,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落得个一无所有。

刘秀一行在昌平才呆了十几日,局势愈发严峻起来。

不到半个月的功夫,王郎已完全控制了冀州。很显然,下一步,他就要派人招抚幽州了。刘秀对此束手无策,耿弇心中也是焦急万分。

从正月里出门,耿弇离开上谷郡已经一个多月了,父亲交待的事情办砸了,自己又擅自投奔了刘秀,这些耿况还都一无所知。

为了不让父亲着急,耿弇写了一封急信,派人飞马报送耿况。他在信中详细诉说了事情的经过,又将刘秀介绍给了父亲。

耿弇在信的最后说:“儿子已将想法都跟大司马说了,可是他一直没什么反应。儿子以为,刘将军一定觉得儿子年龄小,说话办事不牢靠,因此他不相信儿子说的话。父亲大人若是觉得可以的话,请您来昌平拜会一下大司马,共图大计!”

耿况接到书信,对耿弇的建议深以为然。他立即动身,驰往昌平拜见刘秀。耿况把自己的想法当面跟刘秀说了,建议由上谷郡出兵讨伐王郎。可刘秀坚持认为,仅靠上谷一地的力量不足以与王郎对抗,还是缓一缓再说吧!

耿况明白了刘秀的意思,觉得这样也行,就将儿子耿弇正式托付给刘秀,自己准备动身回上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