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之一,国际顶尖的科技艺术家共同竞技、交流的盛会。自2002年以来,奥地利电子艺术节联合林兹艺术与工业设计大学,每年邀请数家采取创新手段教授新媒体与媒体文化的教育机构、艺术家、高等院校参与展出。

今日,在德稻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老师的带领下,“视觉-德稻实验班”艺术与科技(交互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受邀出发至林茨(Linz)举办展览,向世界展示他们四年的新媒体艺术学习成果。

本届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共有24所大学参与展出,其中包括:林兹艺术与工业设计大学、伦敦国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伦敦玛丽女王学院、筑波大学、布拉格艺术建筑与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等。

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官网部分参与院校展览概述

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于1979年在林茨创立,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媒体艺术赛事,以其明确的目标定位和长期稳定的运作被公认为数字艺术和媒体文化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密切关注着艺术,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这三者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其宗旨是展示一些对人类社会产生,或者可能产生重大、长期影响的艺术和科技。同时也致力于研究、发展和普及科技艺术。

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中心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艺术与科技(交互媒体艺术)专业本次展出主题为“非物”系列的“科智艺术”作品(共7件),其中包括顾星榆《双重味觉》、倪芸芸《冥梦》、周佳婕《私人会谈》、林应印《自我失真》、王毅超&金依《女娲诉》、沈毅超《塑料海洋》、杨帅《这不是我》。

顾星榆《双重味觉》

作品简介:“双重味觉”是一个通过用户的味觉爱好生成味觉3D模型的数据可视化系统,由顾星榆创作完成,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味觉的全新体验,进而帮助我们探究味觉和美学之间的联系。

作者简介:顾星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交互媒体艺术专业2018届毕业生,致力于探究和开发交互设计中不同的表达形式,给观众带来全新有趣的美学体验。

倪芸芸《冥梦》

作品简介:这个项目创造的是一个沉浸式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参与者将体验城市,森林,天空和其他场景,在自己的探索中寻找呼吸的方式,并了解冥想世界中的呼吸控制。冥想者呼吸的速度将决定他们的体验 – 呼吸的越慢越均匀,就对自己越有益。这样,他们将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呼吸的方式,并学习如何控制他们在冥想世界的呼吸。

作者简介:倪芸芸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交互媒体艺术专业2018届毕业生

周佳婕《私人会谈》

作品简介:作者周佳婕想通过该作品揭露网上隐私泄露等互联网安全问题,它除了是一个艺术作品之外,也是一个通过揭示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制作和反思科技的批判性工程。作者通过运用四大元素(具有两个小型私人房间的物理环境,聊天室应用程序,灯泡和实时莫尔斯电码翻译应用程序)创造一个沉浸式的交互式环境,以揭示互联网世界的风险。

作者简介:周佳婕,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交互媒体艺术专业2018届毕业生。

王毅超&金依《女娲诉》

作品简介:

“女娲诉”是一个四屏影像作品,作品融合图腾、神话、赛博格元素,构建了一个荒谬的赛博格式“女娲造人”神话。女娲在中国神话中是创造人类的母亲,而女娲在我们影片内的装扮是机械腿、机械眼与机械耳朵,这种设定将女娲定位在了赛博格。我们借女娲造人的神话来讲述赛博格式的 “女娲造人神话”。

影片分为三个章节:重生的生命、建造图腾、行动准则。在展览形式上,选用四个屏幕,一横为主,三竖为辅。横为长卷,以时间推进的仪式;竖为时刻,象征着坐地朝天的神柱。四屏组成祭坛,造神并向神对话。

作者简介:

王毅超,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交互媒体艺术专业2018届毕业生。4125(注释:是王毅超给自己的代号,他介绍自己也会说王毅超4125,或者直接说4125),5962行为小组创办人。漫步于流浪途中,创作涉及行为与影像。

金依,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交互媒体艺术专业2018届毕业生。

沈毅超《塑料海洋》

作品简介:《塑料海洋》是一款可以模拟人类行为是如何影响现实环境的VR游戏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人类既是海洋污染的始作俑者,同时也是海洋问题的解铃人。作品旨在将游戏性和现实讽刺性结合在一起,让大众意识他们习以为常的日常行为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巨大影响。

作者简介:沈毅超,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交互媒体艺术专业2018届毕业生。一个新媒体艺术家,擅长以游戏的形式呈现人类目前遭遇的困境。

《这不是我》

作品简介:该项目以唾液作为媒体探究生命,采集本人唾液样本置于培养皿中,唾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但是在与我的身体分离后,唾液内的菌群形态发生变化,成为了“我”的细菌生命与新的细菌生命的媒介混合物,即以我的身体作为媒介产生的新生命。创作利用编程定位菌群位置并转化为声音,观众可佩带耳机聆听这一新生命的声音。

作者简介:杨帅,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交互媒体艺术专业2018届毕业生。专注于艺术与生物的跨界,研究生命与生命系统并与科技结合创作作品的艺术家。

这些“非物”均为该专业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以物质载体形式承载非物质。毕业以来,学生对作品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展览将在奥地利电子艺术节期间(9月6日—10日)进行,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对新媒体艺术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希望从今年的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上收获哪些新知,微信留言,交互媒体艺术专业的同学们帮你“远程”观展。

关于“视觉-德稻实验班”

“视觉-德稻实验班”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德稻教育集团双方联合,对国际化办学模式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创新。

实验班采用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运用全球资源开创大师教育新模式,由行业大师领衔,以全球一流设计院校的课程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并由行业大师及其国际团队进行授课,让有创意才能的学生接受国际先进的艺术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关于艺术与科技(交互媒体艺术)专业

由国际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教授组建的国际化教师团队,协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团队进行联合执教。

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新媒体艺术家,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工具、材料、软件、程序的能力,并以此在当代艺术、科学和科技领域进行科智艺术实践。另外,本课程培养学生将艺术形式与通信技术、纳米技术、量子计算、认知科学等科技融合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中国数字媒体技术的引领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