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奇谭】是魔宙的历史非虚构栏目

由老金讲述近代中国的真实故事,或奇趣话题

从而达到娱乐和长见识的目的

大家好,我是金醉。

今天的「北洋奇谭」讲一桩绑架案。案子不大不小,但至关重要。

之所以想起这案子,是因为我前几天揍了家里的猫。我之所以要揍猫,是因为一只狗。

那天中午,我一进胡同,迎面跑来一只黄狗,跑到跟前突然转身蹲下,屙下几坨圆滚滚的屎来。

我心中一荡,停下脚步,掏出手机就拍。不想那狗一回头,看了我一眼,呜了一声,随即立起身扑向我——没谁希望自己拉屎被拍,包括狗。

我一慌,就跑。一跑,差点撞上路过的大妈。我就又赶紧躲,不想被狗扑到,也不想撞到大妈。

脚底下没了方寸,啪叽踩上热腾腾的狗屎。

我鞋底带着狗屎,心里怀着闷气,一直别扭到晚上回家。

到家开门,一脚踩下去滑溜溜的——猫又尿地上了。

我一个猛子扑向沙发,揪起猫,照脑门上啪啪两巴掌:“你丫是狗吗随地尿!”

其实猫已经乱尿好几天了,我每天回来都安抚它,因为猫乱尿可能是生病或紧张。但就因为我在外面踩了狗屎,它就挨揍了。

我心想:我辛辛苦苦在外头踩狗屎,你竟然还在家里乱尿,白养你了。

这种“迁怒”叫「踢猫效应」,很普遍,也很糟糕。

比如,有人被领导骂了,就迁怒下属,下属没地儿发泄,回家迁怒老婆,老婆就迁怒孩子,孩子冤,就打狗揍猫。

这看似是因果关联,但其实是一连串偶然,全是情绪所致。

就因为揍猫,我想起这件发生在清末1895年的案子——这也是一个偶然。

这案子前前后后,也包含一连串偶然,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造成这些偶然的人,有英国女管家、仆人,私家侦探、清国大使、国家政要、地下黑社会、伦敦警察和全球通缉犯。

事件的发生地,则是伦敦波兰特大街49号大清国驻英使馆。这条街附近,出现过很多名垂史册的人和事。

柯南道尔的眼科诊所就开在使馆附近,他一边上班一边写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使馆案发的时候,他已经在《最后一案》里把福尔摩斯写死了。

案发街区。

中国青年

1896年10月11日晚上11点半,波兰特大街49号大清国驻英使馆。

霍维夫人跟往常一样,给四楼一间屋子整理床铺。她是大清驻英使馆的女管家。

电视剧《孙文》里的霍维夫人。

她发现,这天使馆气氛异常紧张。所有人都板着脸,坐立不安。

这帮守卫平时吊儿郎当的,今天却给腰上挂了刀。

霍维夫人推开房间门,木桌上有一些面包和水,墙角堆了一个装满煤的竹筐,窗户被铁栅栏封死。

一个瘦小的年轻人站在房间里,是个东方人。

他留一头整洁的短发,穿着精致的大衣和西装。要在街上,霍维夫人肯定会以为他是日本人。

不过,霍维夫人知道,这年轻人虽然没有留着长辫子,但他是个中国人。他是上午被两个守卫抓进来的。

后来她听说,年轻人名叫林音仙,几天后将被送回中国处死。

熟悉近代史的都知道,这个林音仙,就是孙逸仙,原名孙文,又名孙中山。

外包造反

孙文之所以来到伦敦,是因为在国内摊上大事了——他造反了,大清国正全球通缉他。

孙文原是个医生。

1892年,孙文26岁,刚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来澳门谋生。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学院合影。

刚毕业的学生都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孙文也一样。他借钱创业,开了间中西药局,还在报纸上打上广告。

孙中山为中西药局做广告,来源《澳门回声》1893年,9月26日。

但没多久,孙文就把药局这摊子事甩给别人,忙活别的去了。

他参加了一个组织“少年中国党”,喊话政府改革,振兴中国。这种事,有大志向的学生都爱干。

当时,他们已经有组织有计划,但还没剪辫子,心中并无“革命”的概念。

留辫子的年轻孙文合影,前排四人分别是: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四人被合称“四大寇 ”。

1894年,中国没振兴,孙文的药局先倒闭了——这一年,他可能还没想到过自己不久后会逃亡到伦敦。

生意黄了,孙文只能先回广州再做打算。

回广州后,孙文依然热血沸腾,对政府不满。他写了一份改革方案递给朝廷,要面见李鸿章。

《走向共和》里虚构了一段孙文在天津见李鸿章的戏,孙文想劝李鸿章进一步做政治改革,而不只是追求西方技术。

澳门海防官员还真给孙文写了推荐信,因为孙文治好了困扰他多年的痔疮。

但孙文还是没见上李鸿章,改革方案也石沉大海。

好好说话没人听,孙文决定来硬的——造反。

造反得花钱,孙文当时却是个穷光蛋。

他先在檀香山街上宣传革命,向路人筹钱,钱没搞来几个,还让人当成疯子。

路演不行,孙文又想了个新法子,创立了一个革命社团——兴中会。

因为孙文是基督徒,因此所有人入会都要像美国总统就职一样,手按圣经宣誓。此外还要按年交会费,价格可不低——5银元。

《走向共和》剧照。

孙文在宣传上很有一套,不到一年,就发展了一百多忠诚会员。

有会员为给孙文筹钱,把自家农场,商店,饭馆全卖了。孙文他哥孙眉也把牛卖了支持老弟。

《走向共和》剧照,孙文哥哥支持他革命,把养的牛都卖了。

兴中会总共筹了一万三千港币,交给孙文回国闹革命。

孙文回香港时,认识了香港本土革命团体辅仁文社,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孙文等人秘密筹划在广州起义,时间定于重阳节。

他的战友陆皓东为起义军绘制了一面军旗——青天白日旗。

《走向共和》截图。青天白日旗是由陆皓东设计。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这几个人看着青天白日旗,激动得不行。一人攥住一个旗角,齐喊:起义,起义,起义,起义。画面很怪诞。

孙文负责在广州指挥,辅仁文社在香港调度支援,并给孙文提供三千敢死队。

年轻人有朝气,说干就干。但年轻人经验不足,容易干砸。起义刚开始就出问题了。

起义军调度失当,几路人行动总踏不到一个点上。

更重要的是,那三千敢死队出乱子了。

在《走向共和》里面,组织敢死队的头子收了孙文钱,却放了孙文鸽子,压根没来,起义由此失败。

事实比电视剧更荒诞。

起义军图方便,把招募敢死队的活外包给香港三合会了。

《走向共和》截图,广州起义前的会议。

三合会哪有谱,收了钱就胡来,继续外包。

他们对外宣称广州有个工作缺人,每月10块银元。薪水不低,一下招到四百多个苦工。

问题是,香港这鸟蛋大的地方,一下走了四百个苦工,街上一下连个拉车的都没有了。

香港警察局立刻觉察,跑到码头检查。

虽然过程磕磕碰碰,但苦工们还是上船出发了。船走到一半,三合会的人跳出来,要这些老乡从船上拿枪造反。

老乡当然不干了,船一靠岸,就到官府鸣冤,还把孙文举报了——这是孙文革命道路上第一回被老乡坑。

清政府马上开始追查乱党,起义军也一哄而散。

准备这么多天,结果起义还没开始就失败了。

孙文成了通缉犯,开始逃犯生涯。

徐克导演有一部电影《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背景就是孙文起义失败出逃的这段历史。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电影截图,张铁林饰演的孙文出场。

电影中为了掩护孙文出逃,广东老乡黄飞鸿先打白莲教,再打大清官员。孙文这才逃脱清军的追捕。

之后,黄飞鸿再保护陆皓东和青天白日旗。电影里,陆皓东为了保护革命旗帜,不惜性命。

后来,孙文称陆皓东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而青天白日旗,则成为之后国民党的党旗。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电影截图,黄飞鸿和孙文,陆皓东见面。

但现实中,孙文可没这么好运气。

据美国汉学家高美士说,孙文几经周折,最后男扮女装才逃到澳门。

到澳门也不敢停留,马上又到了神户。

他到神户第一件事就是剪辫子,换了身日本式的西方服装,留上标志性的八字胡,改头换面,全然一副西方人装扮。

革命尚未成功,孙文还要继续努力。

孙文先后到美国檀香山、旧金山、纽约这些城市,哪有华人就在哪举喇叭宣传革命,为革命事业拉赞助,还是没筹到几个钱。

《走向共和》中,孙中山在檀香山拿着喇叭给革命众筹。

革命资金不够,没法回国,孙文从纽约去了伦敦,继续旅行众筹。

1896年10月1日,他抵达利物浦港口。刚下船,就被一个英国私家侦探盯上了。

中国鬼使

这个私家侦探是大清国驻英公使龚照瑗雇佣的,就等着孙文到来。

龚照瑗来英国前,是四川省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响当当的一方大员。

龚照瑗。

他本有机会谋上四川巡抚一职。但因耽搁了给慈禧身边太监行贿的时间,被太监“举荐”成外交官——驻英公使。 

清朝的外交官可不是啥好工作,属于临时职位,经常一放出去就是好多年,官员在官场关系生疏甚至中断,对升迁很不利。

更重要的是,在当时人看来,外交官是在服侍外国人。

因此,士林称外交官为“鬼使”,民间直接叫汉奸。一个湖南外交官曾因出使英国,被老乡开除湖南籍。里外不是人。

可以说,龚照瑗是被“发配”到英国。

龚照瑗科举出身,从中国官场摸爬滚打起来,对英文、外交一窍不通。让他当公使无异于赶鸭子上架。

更麻烦的是,他来英国后水土不服,病不离身。后来,还突然中风了,右脸颊、舌头右边、右臂肌肉明显萎缩,话都说不清。

因此,龚照瑗基本不跟英国人见面,外交工作也干得稀烂。

一年前的甲午海战中,一艘英国商船路过战区时被日舰击沉。

李鸿章借此机会,拼命把英国拖下水,指望抱上英国大腿跟日本再干一场。

1986年李鸿章出访欧洲。

清政府起草好对日宣战的诏书,就等英国开炮了。

朝廷希望龚大使给英国人吹吹耳边风,鼓动他们跟日本人翻脸,但龚大使啥都没干。

后来,英国人没什么动静,李鸿章联英抗日的计划落空,丢尽脸面,连看都不想看到龚照瑗。

龚大使却还想着搞出些政绩,这样才有机会回国。听说朝廷要犯来了英国,他觉得立功的机会到了,于是雇了伦敦本土私家侦探。

确认孙文人到伦敦,龚照瑗请求英国外交部引渡孙文。但中英没有引渡协议,因此被拒绝了。

合法手段行不通,龚照瑗压根没往心里去。他在中国官场沉浸多年,有的是办法。

老乡你好

10月1日,孙文到了伦敦,马上拜会香港西医书院的恩师康德黎。

康德黎。

在康德黎的帮助下,孙文被安顿在斯屈朗路的霍尔班格瑞旅馆。

霍尔班格瑞旅馆。

来伦敦也没啥事,孙文每天就到处溜达,看看名胜、博物馆和历史遗迹。

伦敦真是了不起。交通井井有条,市民从容得当。跟拥挤、嘈杂,肮脏的中国街头完全不同。

有一回孙文在康德黎家吃午饭,康德黎告诉他清使馆就在附近,叮嘱他出门小心。

孙文倒是心大,毫不在意。

10月11日星期天,孙文约康德黎家人一起做礼拜。

早上10点半,孙文从德文榭街向康德黎家走,听见后面有人喊他。

“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孙文扭头看见一个中国装扮的人。听到这人的“皮钦”英语,孙文就知道遇见同乡了。

老乡见老乡,俩人都很高兴,用粤语聊上了。

没走几步,孙文另一侧又来了个中国人,把他夹在中间。

这两人说他们就住附近,要带孙文去那抽烟。

这时出现了第三个人,三人把孙文引上人行道边。孙文被连推带劝迎进一座大楼里。

刚进屋里,大门立刻被关上了,旁边闪出仆人给门上闩。

孙文心里一沉,完了,这儿一定就是清使馆了。

果然,门后闪出来几个穿官员制服的中国人。其中一人上前,把孙文半请半推到四楼一间屋里。

孙文被关的屋子。

过不一会,一个满头白发,留着长须的英国人走进来。

他环视了一下屋内环境,走到窗户边摇了摇铁栅栏。回过头一指孙文,“对你而言,这就是中国。你现在就在中国。”

孙文一屁股坐在床上。

精神病人

这个英国人叫马格里,是清使馆的二等参赞。

大清使馆参赞马格里。

他不是真的想关孙文。私自抓人违反英国法律,要被人发现,他也得倒霉。但龚照瑗是领导。胳膊拧不过大腿。

马格里跟中国官员打过近四十年交道,他知道龚照瑗心里只有讨好上级,法律、公众舆论这些压根不在乎。

抓孙文后,龚照瑗立即发电报给北京,要尽快把孙文送回去。

北京方面对这事却很小心。

刚输了甲午战争,他们不想再在国际事务上出乱子。嘱咐龚照瑗一定咨询好律师,别整出幺蛾子来。

甲午战争中日海战场景。

马格里很满意这个回电。但龚照瑗立功心切,坚持要送走孙文。马格里无奈,只能服从老板命令,找去中国的船。

为说服轮船公司接单,马格里一再强调运到中国的是个“精神病人”。

最后,格兰轮船公司同意7000英镑送孙文回国,出发时间定在10月20日。

届时孙文将被送回国,然后处死。

人间蒸发

伦敦10月份天气转冷,为不让孙文冻着,使馆给孙文屋里供足了煤。只要他抱怨冷,马上有毛毯被子送过来。

有一个叫科尔的仆人每天进来,给孙文送煤,打扫卫生。

电视剧《孙中山》中,科尔的形象。

此外,还准备了报纸和英文小说,“孙文读得很起劲”。

尤其在吃上,清使馆几乎提供了英国最好的中国菜了。

清使馆里雇有中国厨子。被抓的头一天晚上,孙文就吃到了炖羊肉在内的四道湖南菜。

据马格里说,孙文吃得“既多又精”。

炖羊肉。

吃完饭,孙文突然意识到,他现在处在危险中。饭里要有毒,他不是没命了。

他开始后悔大吃大喝。

他是医生,能简单识别食物是否有毒。

往后的十几天里,他再不吃那些复杂的中国菜,只吃最简单的面包、牛奶和生鸡蛋。

但光不被毒死可不行,他得尽快找人救他。

仆人科尔每天进屋打扫卫生,孙文把写好的信塞给科尔,求他带给恩师康德黎。

几天过去了,那些信一点反应都没有。

实际上,这些信根本就没出过大使馆,全送到马格里手里。

孙文跟外界彻底失联,人间蒸发了。

10月14日,骗他进使馆的老乡又出现了,他进门就说,10月20日上船,你回去就要死了。

电视剧《孙中山》中的老乡。

老乡还告诉他,求救信都没送出去,没希望了。

铺垫充分,老乡说,只有我能救你。

孙文慌不择路,按老乡说的做了——他亲手写个材料,说自己来使馆证明清白,却被使馆囚禁了。

老乡拿到材料,心满意足离开房间后,孙文才意识上当了——这个材料足以证明他是主动来的清使馆,而不是被抓来的。

年轻的革命领袖这下真急了,使馆里谁都不能信,他要自救——往窗外扔纸条。

孙文扔出的求救信。

孙文写了一些小纸条,包在硬币上,扔到旁边的屋顶,希望被人发现。

纸团很快到了仆人科尔手里,他马上给马格里打报告了。

科尔爬上屋顶收走所有纸团,还用螺丝把孙文房间的窗户封死,带走孙文屋内的所有纸和笔。

这天是10月15日,距离被送上船还有5天。

孙文彻底绝望,唯有向上帝祈祷。

飓风营救

10月17号夜里11点半,终于到了霍维夫人登上历史舞台。

平时这个时候,她早就睡了。但今天,她心里放不下那个中国年轻人。

她听仆人说,还有两天,年轻人就将被偷运回国杀掉。一些资料记载,她曾经劝过仆人帮帮他,但遭到拒绝。

深夜,街对面屋里的灯已经全熄了,霍维夫人悄悄来到德文榭街,走到一座房子门前。

这正是孙文恩师康德黎的家。霍维夫人不认识康德黎,但她知道,那个年轻人想让仆人送信到这家人那里。

德文榭街康德黎家。

她蹲下身,把信从门底空隙塞进去,起身连按几下门铃,裹紧大衣快步离开。

闻声开门的是康德黎夫人,她开门发现空无一人,地上躺着封信。

打开信封一看,康德黎夫人吃了一惊,赶紧叫醒康德黎。

您有一位朋友自上星期日起,一直被囚于清使馆内。他们想把他送回中国,到那里肯定要绞死他。

这可怜的人够悲惨了。如果不想办法救他,他就会被神不知鬼不觉地送走。

我不敢在信上签名,但我说的是真话,请相信我。不管您想什么办法,最要紧的是马上行动,要不然就来不及了。

我想他的名字是林音仙。

康德黎马上知道是孙文,立刻穿上衣服,出门找人营救。

康德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马格里。马格里在清使馆上班,应该能帮忙——他不知道马格里也参与了囚禁孙文。

但康德黎没找到马格里,就租了个马车,到玛丽庞分区警察局报案。

伦敦警察局。

值班警察打着哈欠听了康德黎的描述,一脸不相信。

他们记下康德黎的供词,也坦白告诉康德黎,单靠一封匿名信,警察局啥都不会做。

警察们劝康德黎赶紧回家,喝醉酒就不要乱跑了。

出警局时,天都快亮了。

想到孙文随时可能被秘密处决,康德黎如坐针毡,在街上来回踱步。

天刚亮,康德黎就跑到法官、海关代表等人的住所,请求他们营救孙文。

可能他们都不相信,没人愿意做点啥。

到了中午,距离孙文被送上船只剩一天半。康德黎再次收到孙文的求救信,这次却是科尔送来的。

孙文将衣服兜里最后的20英镑全部给了科尔,求科尔帮他带信。他保证如果能出去,他还将再付科尔一千英镑做报酬。

有钱能使鬼推磨,科尔这回竟然答应了。

我于星期日被绑入中国使馆并将被偷运出境,送回中国处死。速来救我。

已向C.L(格兰轮船公司)租船一艘,送我返中国。

沿途我将被锁禁,不得与任何人联系。呜呼!

收到这封信,康德黎完全确认了孙文身处险境,他再次冲进警察局,却发现他昨晚报案的事已成了警局一个笑话。

没人相信他的话。

康德黎去了外交部——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当天是礼拜天,外交部只有一个值班员。

他听完康德黎的故事,表示天大的事也得等明天了,领导今天不上班,要康德黎回去等回复。

半夜12点,康德黎又找到《泰晤士报》社,把这消息告诉他们,期盼尽快登报。

但《泰晤士报》刚吃了一桩诽谤官司,对这类事敬而远之。只做了简单记录,没想调查或登报。

这会已经半夜了,康德黎还在为孙文奔波。

康德黎路过清使馆回家,突然想到孙文可能被秘密运走。

他去一家侦探所找了个私家侦探,监视清使馆。一旦孙文有啥动向,随时跟进。

康德黎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心才稍微定下一点,拖着两条沉重的腿回家。

谁都没想到,康德黎找的侦探所,竟然正是之前帮清国使馆监视孙文的那家。

侦探所老板对清使馆熟。康德黎为营救所做的一切,使馆都知道了。

此时已是10月19日凌晨,距离孙文被当做“精神病人”运回国,只剩24小时。

英雄诞生

最后时刻,英国外交部起了作用。

10月19日上午,外交部官员看了值班员报告,直接跳脚了,马上跟内务部取得联系。

内务部立即派人找科尔调查,录完口供后,派了6个警察监视清使馆,发现任何偷运孙文的迹象,马上采取行动。

另一方面,清使馆这边出了意外状况。

龚照瑗和马格里眼看就要成功,负责押送孙文的格兰福号却误了船期,10月20日走不了了,再走要到20天后了。

这其中的细节,已经无从查证了。或许也是哪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出了偶然差错。

轮船。

10月21日,警察局找到格兰轮船公司,确认清使馆确实要偷运人回国。康德黎说的所有信息都坐实了。

警察局马上监控了所有前往中国的船只,孙文没可能出英国,看起来已经安全了。

康德黎还有一个担心,孙文会不会被秘密处决。

清使馆的人确实考虑过在厨房秘密解决掉孙文。但马格里拼命反对,如果孙文死在这儿,清使馆绝对“关门大吉”,他也得失业。

这才留了孙文一条命。

10月22日,英国外交次官传唤了马格里,要马格里放人。马格里赶紧报告龚照瑗。

当天晚上,龚照瑗就收到英国外交部一封言辞激烈的外交通知。

与此同时,孙文受困的消息已经在伦敦传的满城风雨了。

《环球报》也不知从哪得到消息,在22日晚发了一份号外,立刻在伦敦引起轰动。

《环球报》报道孙中山被捕。

两个小时后,《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等数十家报纸倾巢出动,冲上去跟进报道。

所有报纸都能看到——《惊人新闻!密谋者在伦敦被绑架!囚禁于清使馆》。

康德黎、孙文房东也被来采访的记者包围了。

10月23日早上,一大群记者找到大门紧闭的清使馆。记者们一边用拐杖砸门,一边要求采访马格里。

清使馆。

清使馆很不配合,惹恼了围着的人群。

正好有仆人、厨师等人从门口出来。愤怒的人群往这些人身上扔屎。一个厨子还让死猫给砸了——可能是种诅咒。

英国外交部和媒体都施加了巨大压力,清使馆万万没想到惹了这么大的众怒。

23日下午,马格里来到英国外交部,同意释放孙文。

当天下午五点,乌泱乌泱的人群把使馆前门堵死,所有人都争着目睹孙文走出那一刻。

警察局处于安全考虑,悄悄把孙文从后门接走了。

没走多远,人群就跟过来了,甚至有人爬到孙文坐的马车顶上。一千多人伸着脖子,每个人都想跟他讲话。

那一刻,孙文变成了对抗旧势力,引导新文明的“大英雄”。

历史拐点

事情到此还没结束。

路透社将孙文获释的消息传到世界各地。全世界的媒体都开始登载这则消息。

美国的《纽约时报》,澳大利亚的《时代报》、《布里斯班邮差报》、《悉尼趋晨报》,香港《德臣西报》,上海《万国公报》、《时务报》,新加坡《海峡时报》、《叻报》,日本《神户又新日报》、《大阪朝日新闻》、《国家学会杂志》等等,都参与了这次报道。

上期北洋奇谭咱们说的老骗子巴克思,他在自传中就半虚构地写到,自己年轻时曾参与了营救孙文。

可见孙文这件事影响有多大。

孙文接受采访时称自己出生在香港。英国人一听,觉得勉强也算自己人,必须罩着他。

而且孙文能说英语,马上就获得了英国媒体的喜爱。

伦敦甚至开始流传关于孙文的歌谣。

更重要的是,一个西化的东方人,要掀翻传统的东方长辫子王朝,没有比这更能体现西方文明优越的故事了。

在媒体的助推下,孙文从一个声名狼藉的逃犯,一跃变成世界闻名的大英雄,成了最大的革命旗帜。

孙文穿西装的英雄形象,给日后的革命道路和政治生涯帮了大忙。

一个女管家的善心,促成了一个影响全球的历史拐点。

历史的拐点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常见的历史书一般都说历史走向是必然的,有其内在规律。

这种说法是事后诸葛,过于简单粗暴。后人分析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当然是种「必然」,因为其他可能性都无法再验证。

历史事件的细节处,全是偶然,毫无规律。

其中某个偶然,能引发剧变,是因为「大势」到了。

女管家发善心,能引发全球舆论偏向革命,那说明大清的公众形象确实不行了。

甲午战败让大清搞了十年的洋务漏了底儿,不但“师夷长技”名不副实,而且腐败的掉渣。

大清黎民希望过得安稳自在,能好好吃饭,好好说话,好好挣钱,好好过日子。民意就是「势」。

百姓本来就苦,你还拿纳税人的钱乱糟蹋——比如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就是逆了「势」。

《走向共和》剧照,李鸿章海军经费被颐和园工程挖了空缺,很是苦恼。北洋水师缺钱买军舰是甲午战败很重要一个原因。

孙文伦敦蒙难之后十几年,一个英国人叫麦边,在上海炒股时玩套路,把股市整崩盘了。

清政府为救市,宣布铁路国有,要收回民间的铁路,由政府借外债修建,导致了四川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把湖北新军调去平定四川,结果湖北空虚,辛亥起义顺势而起。

民心所向,就是历史走向。

「大势」一到,说不准哪个偶然就突然引爆了,大清岂能不完?

参考文献:

1.伦敦蒙难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孙中山

2,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上海书店出版社,黄宇和

3,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黄宇和

4,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文汇出版社,雪饵

5,曾经轰动伦敦的孙中山绑架案——再说中国驻伦敦使馆的旧事,腾讯大家,姜鸣

世界从未如此神秘

▬▬▬▬▬ ● ▬▬▬▬▬

We Promise

This is Original

本文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来自网络,仅用作说明,与内容无关。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打赏老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