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阿瞒变曹孟德,曹操后半生战功赫赫,不是《三国》那样诡计多端

相信提到曹操这个人,我们都会对他很熟悉,我们小的时候,都一定会读一本书叫做《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中就有曹操,我们对曹操的印象都会停留在《三国演义》中认为他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或者说他阴险狠毒,反正对他就没有一个好印象,全都是贬义词,没有一个评价他是褒义词的,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曹操,证明给大家看曹操并不只是大家印象中的那个阴险狠毒的坏人,他也是有好的方面,被后世所称赞。

图:剑指天下

当曹操还是曹阿瞒的时候,人们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纨绔子弟,时常把自己身边的人闹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对他很是头疼。直到曹操34岁,这个局面才发生变化,阿瞒成长为了曹孟德,嬉笑怒骂,剑指天下。曹阿瞒变成曹孟德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首倡义兵"曹操这个想法得到了天下各个英雄豪杰的支持,各路诸侯各路豪杰纷纷起兵,举起义旗,要讨伐董卓,匡复汉室。后来在建安元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曹操和动了一大批资源:耕牛、农具和劳动力。但是这些资源有什么用处呢?怎么来用它呢?曹操身边的人建议曹操大规模的事情屯田制,来解决粮食问题。从首倡义兵到屯田备战,曹操已经从曹阿瞒变成了曹孟德。

图:曹操战场剧照

曹操统一北方过程是非常缓慢和艰辛的,其中最著名的战争是官渡之战,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曹操最出名的一次战役,在建安五年时,由于曹操的实力还不太强大,无法与羽翼丰满的袁军抗衡,没有很大的胜算,曹操想出了一个对策,偷袭敌军袁军在乌巢的粮食,当时军队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仓,如果粮仓被烧毁那这场战争将会输得很惨,如果没有粮仓军队的战斗力是很难保持的,最后打败了袁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这一次战役是无法打击到袁军整体实力,后来曹操以两万兵力打败了袁军十万人马,这场战役实力悬殊,敌强我弱,但曹操凭借着非凡的智商与胆量,打败了袁军,这一次战役也造就了曹操的名声,让他名声远扬,这一次战役是中国最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最后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图:曹操画像

其实在东汉末年明明曹操已经掌握的军事大权,名誉大增,皇帝也成了他的傀儡,但他却没有称帝,而是选择当丞相,辅佐皇帝,从这件事情中还是可以看出曹操的人品,曹操非常支持察举制,重视人才的品质,不在乎出生地位。

图:曹操画像

在小编看来,曹操这个人物并不是《三国演义》那样诡计多端,相反小编认为曹操在后半生可以说战功赫赫,对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有着不小的功劳,他统一了北方,让屯田制得到了发展,挽救了当时的百姓,大力推广察举制,重视大家的品德,让贫民百姓知道当官不一定是大户人家,只要你品德好就可以,这让大家分分称赞,这些丰功伟业我们是看得见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