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半年開了八臺中國電動車,結論:這就是工業垃圾!

序:

這是一趟持續半年,刷新三觀下限的征途,它使我對市面上九成九的燃油汽車心懷感恩。

能有機會開到各式各樣的移動大充電寶,還是得益於政策上對共享汽車的支持。從去年開始,各家共享租車公司開始在全國各地大肆攻城掠地開拓疆土,無論是帝都的【途歌】,魔都的【EVCARD】,四川的【盼達】還是西安目前勢力最大的【首汽Gofun】,發展勢頭都很猛,新車一批批地投放。

除了途歌的高逼格小資油車,其他公司投放運營的車型多爲自主品牌微/小型新能源車型,比如EVCARD的榮威E50和北汽EC180、Gofun的奇瑞eQ小螞蟻、盼達的力帆330EV以及小二租車的康迪系列新能源車型等。這也是新車君能有機會碼這篇東西出來的前提。

自去年九月首次註冊Gofun的半年裏,新車君儘可能抓住機會,或自己貼錢或薅羊毛用優惠券抵扣,先後多次體驗了四家租車公司的八款主力運營車型,累計行駛總里程超過1500公里(沒錯,閒得蛋疼的時候把訂單挨個加了一遍算出來的)。

路況包含城市擁堵,城市通暢,快速環線,高速公路以及山路(沒錯,犯二的時候開着eQ進秦嶺跑了山,現在想想真是不要命)。試駕車均爲普通運營車輛,車況一切隨緣,有新有舊,有的開得多有的開得少,這是文章的背景。

本系列僅針對車輛本身,不涉及租車公司的服務體驗,文中所描述的情況僅針對特定車況下的特定車輛,不能完全代表該車型新車狀況下的表現,同時因爲都是共享用車,故體驗部分不包含電動車充電這一重要方面。個人覺得不夠嚴謹,比較主觀,圖個樂子看看還成。

好,該交代的都交代清楚了,閒話少敘,正文起,發車!

►榮威E50推出的時間比較早,當新車君向他們說出車名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我把“榮威E550”說錯了。真的沒錯,E50就是這個古靈精怪的小東西。

這車外觀內飾的整體設計帶有“因爲是電動車所以強行‘科技感’、‘未來感’”的痕跡,實際效果並不好。整體車身比例顯得有點腫,輪子也小了。車身燈具用的LED也都花裏胡哨的,挺有趣,但是稱不上協調。

內飾整體的造型還是不錯的,在面料的選擇上可能不是很適合共享租賃,中控和門板上都用了大量白色織物面料,運營幾年後那個賣相,想想,都懂。

整個內飾最坑爹的當屬中控這塊垃圾塑料電阻屏,儼然一個垃圾山寨MP4;屏幕素質差就算了,竟然還把所有功能鍵搞成了觸摸的;觸摸的就算了,按鍵尺寸還那麼小;按鍵尺寸小就算了,按起來觸控的反應還那麼不靈敏,不用力按不上;不靈敏就算了,系統竟然還這麼卡。

結果就是,開個除霧或者空調,點一下,臥槽咋沒反應,用力戳一下,還沒反應,之後當更加用力地戳了第三次的時候,剛纔第二下戳的終於生效了,於是第三下把剛剛戳開的功能又關掉了。

好!你牛!!社會社會!!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形容這塊屏,新車君會選擇五毒俱全

其實榮威E50並不是新車君開過的第一款微型電動車,單純看車況也不是最好的。

新車君開過的E50運營里程都已經在3萬公里左右,有的已經超過萬公里,車身各種碰擦痕跡,B柱裝飾板缺失是普遍情況,有一臺車的駕駛座車門甚至無法從車內打開。

內飾衛生狀況也極爲辣眼,中控臺厚厚一層灰,車內濃重煙味,門內板各種污漬咱們也就認了,但是很多車的車頂內襯上都蹭了黑印子,我是實在想不通怎麼把髒東西蹭天花板上去的,咋看咋像成心的。這車座椅是白色的,估計是噁心得實在是看不過眼了,有幾臺車的前排座椅套上了黑色的人造革座椅套,勉強遮遮醜,聊勝於無吧。

儘管車況爛成這樣,可事實上開起來,榮威E50卻是給人好感度最高的,而且把排第二的奇瑞eQ甩了老遠。

因爲E50不僅是這些車裏開起來最像一個正常汽車的,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能有點大車感。

上車插鑰匙通電,車鑰匙跟老款榮威550是一樣的,方向盤也是老款榮威的樣式,擋杆就是最最普通的自動擋,甚至還給了一個P檔。要知道,這些玩意兒通常都是用一個塑料感巨強,像從低價半自動洗衣機定時器上摳下來的,泛着閃瞎眼的批發市場玩具鍍鉻光澤的旋鈕換擋的,RND三個字母用早年MTK平臺山寨手機鍵盤慣用的亮藍色或者大紅色LED做背光,美其名曰“科技感強”。

您可騙鬼去吧。

相比之下E50這個正常的表現真的很難能可貴了。

開着這車跑在上海高架上,跟別的車一樣以80公里巡航,動力說不上有多麼充沛,但好歹還能收放自如,不用太費勁就能跟着車流的節奏,該快能快起來該慢能慢下來,鬆油門動能回收介入也不突兀。

無論是隔音還是底盤的厚實感,方向盤,電門剎車踏板的腳感,都很像一臺大一級別的車型,很安定,很正常,不會有當移動路障的羞恥感或者開掛牌老頭樂的玩命感。

同時,因爲沒有發動機變速箱的振動感,開起來的加速感真的是絲般順滑,事實上這也是這類電動車對比同級別(劃重點,注意定語)燃油車所展現出的一點顯著優勢。

只有在城市路況下,碾過鋪裝質量較差的路面時,纔會發現車子相對還是比較顛的,畢竟小輪子短軸距,硬點就硬點吧,好歹沒有太鬆散,車子還有那麼點鐵疙瘩的架勢,我覺得ok。

儘管橫向比已經高出其他競品一個身段了,可真要縱向比,這臺車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一些奇怪的地方。

首先是電門,一腳電跺下去,車子不會像奇瑞的電車一樣,蠻橫地往前竄,總有點那種不緊不慢的勁兒;非要把這個說成是風格取捨也不是不行,但是站在新車君個人喜好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已經毫不猶豫地把電門踩下去了,那我作爲司機意圖已經很明顯了吧,作爲一個電動車,不用拉轉速,不用降檔,可以直接輸出最大功率乃其最大優勢,完全沒有必要磨嘰這麼一下。

但是這並不能算作電門的致命缺陷,如果急加速遲滯算是一點小遺憾的話,下面要提到的這個問題就有點嚇人了。

全力加速後,司機鬆開電門踏板,車子會維持之前的加速勢頭衝半秒到一秒才切斷動力。

這個持續時間不長,但足夠明顯的遲滯,對一個初次接觸此車的司機的感官刺激絕對是無與倫比的,試想一下,剛剛加完速,都已經把腳移到剎車上了,車子卻還在繼續往前竄,在那個瞬間,又有誰不會有一種電門被卡死的錯覺呢?

在路上,沒有什麼比一臺不聽話的車能更使司機緊張的了。好在正常小電門開是開不出來這個bug的,所以開這車也就別騷了,老老實實開得了。

接下來一個問題就是續航了。

也許是設計年代較早的緣故,E50充滿電的續航只有將將100公里。就是這個短續航,結合丟星時刻恰到好處的高德導航,再加上當天糟糕的天氣,促成了一次最刺激的瀕臨拋錨體驗。

今年初,在上海旅遊,住在華師閔行校區,打算去安亭的上海汽車博物館遊玩。當天下雪,不想擠公交,導航規劃了下路線,全程48公里,見臨近evcard網點有一臺續航60公里的E50,想着有個10來公里富餘,應該沒事,拿車。

通電發現儀表上顯示的續航是85公里,電量顯示半管多一格,心裏更加有數了,暖風開得足足的,任它風大雪大,反正也刮不到我,美滋滋掛檔走人。

走起來就發現不對勁了,這電怎麼這麼虛啊,走兩公里掉三公里續航的樣子。

一下就慫了,也不敢把暖風開最大可勁騷了,老老實實只開了最低檔的除霧,冷點就冷點吧,別半道沒電了就千恩萬謝了。

上高架走了一陣,雪大起來,能見度不行了,出於安全考慮打開了大燈,得,又多了一個電器;雪大起來,車多起來,車流速度卻沒減下來,很多國內司機見縫就鑽的壞習慣也沒收斂多少,車距稍微遠一點就會有人併線擠進來,要知道這種情況下,車速比車流慢太多反而會更危險,只好被滾滾車流裹挾着,硬着頭皮壓着80的限速跑。

在這種路況下,才愈發欣賞這小車的大車感,就算風大雪大,車身的穩定性和底盤的貼服感一點也不差,雖然腦子還得時刻留意165小輪子抓地差的客觀事實,看着前車的前車把握跟車距離和節奏,但感官上至少可以放鬆一點,沒有過分輕飄的轉向和過分激烈的車身動態來添亂。

可是就算再車身姿態穩定,也不能讓電平白無故增多啊,雪下大了,除霧開最小已經不夠用了,只好改變策略,間歇性開大,等吹下去再關小;一邊看着路況,時不時趁下坡鬆掉油門用動能回收充充電。

人有的時候就是這麼寸,在高架上跑了十幾公里,忽然高德導航丟星了,本來想着開一開它又能自己找回來,可它就是死活找不回來了,高架上也沒法停車,只好連蒙帶猜,隨便找了一個出口開下去,找地方停下車再重新定位,得,早錯過出口了。

其實事後諸葛亮,當時完全可以就近找一個還車點換一臺車繼續走的,但是有時候人就是有那種僥倖心理呀,外面雪飄得,想想又要冰天雪地裏停車還車再租車折騰一遭,又看着導航重新規劃的里程比車上顯示的續航短不少,算了,應該沒啥大事,輕點踩妥妥的,就懶了這一下。

然後就這麼提心吊膽,看着續航從30多掉到20多,再掉到十幾,距離汽車公園還有兩公里的時候,續航從11變成了Lo。低電警告燈早就亮了,心裏就這麼10,9,8,7默默計着數,撐到了公園門口,看着大門左手的evcard停車場,悶着頭就紮了進去。

找車位停好,還車,提示沒有充電,不讓還;奇了怪了,這邊上的車也都沒充電麼,憑啥不讓還?算了算了,在停車場深處找了一個帶充電樁的車位,插上電,再還。

“車輛不在還車點。”

真是中了邪了。跑到那個頭頂豎着EVCARD牌子的小屋裏一問,才知道我停的這個地方是運維停車場,並不是還車點,還車點在200米外的充電站下面。

見鬼。

再次通電,低電警告燈已經不是單純的長亮了,已經開始bling bling地閃了。

那真是這輩子最長的200米。

最壞的情況已經想好了,後面就是運維站點,中間拋錨了,大不了回去喊人推車。

就這麼挪到了充電站下面,爲了省電,怕倒庫倒一半沒電,也不管素質不素質的了,直接一頭扎進車位停好。

成功存活,拍照留念一張。

插上充電頭,結算一看,不多不少,整60公里。

EVCARD客戶端準確的續航估計,使我逃脫雪地老漢推車的厄運,感恩。

到此爲止,這就是我對榮威E50的一點想法。可以說,在開過的諸多移動充電寶中,它的整體表現可以說是最體面的了。

也難怪,指導價小20w呢,不做得像樣一點合適嗎。

奇瑞eQ:開起來像瘋狂的老鼠

►作爲9月份註冊Gofun之後開到的第一款電動車,eQ是新車君接觸最多的電動微車。它奠定了新車君對於此類車型第一印象,也是新車君對比其他電動車的基準車型。

Gofun在西安投放有兩種不同年款的eQ,第一次租沒有經驗,在App上隨意挑了一臺續航里程最多的車,到了停車場才發現這臺車是首批投放的15款車型,配置低,車齡長,車況差。當時已經開了1萬多公里了,一眼就看見左側翼子板和車門撞了修過,鈑金鈑得都不平,膠條上那漆飛得,上車擰鑰匙折騰了半天通不了電,還是打給客服遠程遙控幫忙才能走。

後來學精了,能夠通過號段的差異提前推測出車子的新舊程度,老車車號都是0,1開頭的,新車都是6,8開頭的,就會專門挑新投的17款車型去租。這些車當時基本都只跑了不到2000公里,配置也超級高,很爽。

說配置高呢,對於這種高價電動微型車,動輒十幾萬的補貼前指導價,像前排雙安全氣囊ABS+EBD這種微車最喜歡閹割的安全配置基本上都是能夠配齊的,不然這心也太黑了;此外,中控上必定有一塊大屏幕,先甭管好不好用的,連原廠大屏就沒有,哪還能配上“高科技”的稱號啊,而且是車子尺寸越小,屏幕尺寸越大,就算沒有特斯拉的命,那也不影響裝特斯拉的逼對吧。

既然有屏幕了,什麼導航,藍牙就不說了,手機映射車聯網這種玩意兒也都有,倒車影像和倒車雷達也一個不落,統統裝上。這種沒什麼成本卻倍兒長面子的配置,是車廠在消費者面前既得便宜又賣乖的利器,一個巨大的屏幕直直矗在那個地方,把司機乘客的注意力從垃圾的做工用料上吸引走,妥妥的。

但是eQ這臺車上,最打動我的卻並不是這個一看就是後加的、位置特別低、用着也挺屎、點起來還“嘀嘀嘀”瞎叫喚的屏幕,而是一個甚至在很多20w級別的車型也沒有配齊的便利性配置。

沒錯,這車的四門電動窗升降都是一觸式的!

真的理解不了奇瑞的腦回路,觀致3、觀致5這種所謂“德味”精品車型也只能享受前門一鍵升降,這一電動小QQ反倒直接把四門一鍵升降備齊了!

除了這用起來極其順手的四門一鍵升降玻璃,新款eQ中控區域各按鈕和旋鈕的阻尼感做得都不錯,空調旋鈕轉起來甚至有那麼點豐田車音響旋鈕那種油油滑滑的阻尼感,我覺得相當不錯了。畢竟是自主大廠,一些細節只要願意用心,還是能做到位的。

在開這車之前,唯一摸過的電動車是mon-mon童鞋的“兩輪特斯拉”愛瑪電動車;至於新款微型車,也只是在北京開過途歌的Smart。起步之前,我滿腦子想的都是電動摩托上那個賊得不行的電門,就怕稍微踩一點這傢伙就像瘋狂老鼠一樣衝出去。

事實上是我多慮了,這個車在城市擁堵路況下開起來感覺比Smart自然多了,沒有亂七八糟的抖動震動,油門不像電動摩托或者Smart那樣起步時衝一下,就跟普通的自動擋車一樣,鬆了剎車往前蠕行,踩多少來多少,很滑。

開起來也很安靜,沒有發動機拉轉速的聲音,只有電機輕微的嘯叫聲,環境隔音雖然侷限於廉價微型車水準,但是減少一個噪音源後,整體的安靜感還是有着顯著提升的,至少比家裏那臺雪鐵龍薩拉畢加索安靜。

動力水平比想象中好,單看數據57馬力貌似不大,但是150牛·米這扭矩水平可就相當於一般的1.6自吸發動機了。城市路況下只要膽子大,敢踩,在起步時候甚至能感覺方向盤跟人較勁,地面稍微潮一點甚至還能響響胎。帶着朋友,乘其不備猛踩一腳,總能成功嚇到他們,把他們逗得咯咯咯地笑。

其實既不是因爲加速持續時間長,也不是因爲加速度數值大,單純只是因爲太出人意料了,就這麼個小QQ,毫無準備,悄麼聲地來這麼一下。城市路況車速60以內的動力可以做到遊刃有餘,打燈抽頭併線一氣呵成,比某些變速箱智障的油車不知道能好多少。

車速跑起來就不行了,快速路上過了80就沒勁了,上了90就是一個數字一個數字地蹦了。上100不算輕鬆,帶着三個人,在繞城高速上電門死死踩到底,試出極速爲105,再也快不起來了。

如果打開eco節能模式起步明顯很肉,踩深一點就能感覺車子可以限制了動力輸出,超過60加速會很慢,極速也會被限制在80。

車速起來,底盤素質就會露餡,感覺是奇瑞沒有處理好電動車增加的整備質量。加上電池之後,整備質量從油車的936公斤暴增至電動車的1128

車子沉了,明顯感覺懸掛拉不住車身,高速過坎拋跳感極強,下盤很散,哐啷啷的。跑高速時候車輪的動態和車身的動態是完全脫節的,給人的主觀感覺非常詭異,能夠明顯感覺車身挺沉,方向也是毫無生氣的死沉,雖說不輕飄,但車身卻一點也不安穩,慣性很大,過個路基下沉的坑感覺跟狗喫屎拍下去似的,比榮威E50粗糙得多。

至於操控?

轉向手感和剎車腳感也都很粗糙。其實我把它的位置擺得很端正,也清楚一個廉價微車,轉向想要手感是不現實的,也就是個城市用車,模糊就模糊吧,輕便好開就可以了,可這車的方向偏偏連助力都不均勻,典型的忽輕忽重,在原地打輪的時候尤其明顯。

剎車虛位極大,前半腳下去幾乎是空的,城裏走走停停跟着前車,看着前面停了,後面一腳踩下去不是踩少了貼得比預期近了就是踩多了停突兀了,開了半年多了,很少能有一腳踩下去制動力剛好符合預期的情況,一直適應不了。而且絕對不是個例,開過的每一臺eQ幾乎都是這種表現,只能猜測是不是跟動能回收的設定有什麼關係。但無論如何,剎車踏板的腳感絕對是負分的表現。

基於以上幾點,新車君認爲這車比榮威E50明顯差一個級別。共享車臨時開開還算ok,但是除了還算爽利順滑的中低速動力輸出,整體駕駛感受確實比較原始。

對了,剛有沒有說我開這車跑山了?

其實跑了還不止一次。計劃一口氣沿210國道開上秦嶺分水嶺,然後調個頭再回來,結果頭回對上山時的續航估計沒數,離山頂還有8公里的時候看剩餘續航只能勉強支持返程了,就沒敢繼續跑。

萬萬沒想到下山時候這動能回收真給力啊,開着eco模式,下山20多公里路衝下來,都不用怎麼踩,全憑慣性滑行,動能回收制動兼充電,出山口的時候續航里程不光一點沒掉,還倒漲上去2公里。

這就有意思了,第二次果斷膽大了,藉着有滿100減50的優惠券,挑了一臺能找到的續航里程最長的車,又試了一次。

210國道秦嶺段全程雙車道,路面很窄,盲彎,掉頭彎也不少,車速一般也就是30到70之間,而這恰好是動力響應最好的區間。爬山時候感覺這小東西還蠻有勁的,一路上咬着一個駕駛節奏比較正常的本地牌照1.6起亞K3跑,他快我快,他慢我慢,他超車我超車,不故意激烈開,也不故意收着。

跟着K3,看它一陣拉遠了,過一陣又能追回來。超慢車的響應甚至比一些1.6自動擋的轎車都利索,因爲不用降檔,不用拉轉速,電門踩到底就有最大扭矩,難得見一段視野開闊的直路可以超車,掰燈地板電跺下去,動力瞬間爆發出來,呼呼衝着就上60了,一下子就能超過去。

但是車速過了60再要超車心裏就沒譜了,而且這小車小輪子,側傾也大,轉向毫無手感,座椅也是平平的,入彎速度稍快整個人就能從座椅甩出去,人慫,完全沒膽子往極限推,所以看着開的節奏差不多的車,跟着跑就是了。

爬到山頂,臨近黃昏,匆匆拍了兩個照片就往回走。

▲在山頂跟稀有的W203合影一張

下山眼見天色暗下來,又有往山裏拉熱水的大卡車同路下山,超起大貨車來比白天風險更大。同樣,還是看準機會掰燈地板電跺下去,只不過這次要靠着下山的慣性往起衝,這時候心裏就會念着一臺普通汽油車的好了。

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一臺山村派出所的破捷達警車,我經過它的時候,那個年輕警察正開車門準備上車。心裏想着警察路熟,這車估計等一下得追上來,就時不時瞄一眼鏡子瞅着,但是一直看不見它,只能遠遠看着一臺剛纔被我超過的老款伊蘭特的大燈,影影綽綽地跟着。

開出沒幾公里,忽然後視鏡裏燈光一閃,再看,竟然是那臺破捷達,此時他正緊跟着我,打算超車,估計是怕我沒看到它,拉亮了警燈。

MMP!就這麼藉着最後一縷天光,黑燈瞎火,也不開燈,飆下山,還玩關燈超車…

…警中拓海啊這是!

趕緊打右轉向燈減速把他讓過去,懷着一顆敬畏之心,看着他的屁股後面那唯一一盞會亮的剎車燈在下一個彎角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不見了。

出了灃峪口再看續航里程,還是,一點沒掉,倒漲2公里,牛逼了!

小螞蟻:這車輪子不圓吧?

——取車第一公里,滿腦子就這一個念頭,因爲這車實在是太顛了

車迷朋友們小時候應該都玩過玩具車吧,有些質量不太好的玩具車車軸有點歪,或者輪子有點失圓,推起來一悠一悠的那種手感,想象一下。

這應該是我能想到的對於這種顛簸最精確的描述了,感覺減震器肌肉痙攣了一般,整個就是僵的,但是又不是石頭般死硬,它既不是高頻振動,也不是長波振盪,可偏偏就是能讓看着平平的馬路秒變搓板路。

這種視覺觀感和體感加速度的反差嚴重違背常識,以至於一開始讓我堅定地認爲是個體車況問題,邀請幾位不同的朋友,在幾個單獨的場合一起體驗了幾臺不同的車之後才發現,嗨,這車沒壞,而是本來就這麼顛。

估計是這車軸距短,車身又輕,懸掛還沒調好的結果吧。新推出的251公里續航四座車型表現好一些,估計是整備質量比之前大了100來公斤,壓得更實的緣故。

動能回收的力度可以在中控大屏裏調節,這一點可是深得我心。城市行駛我向來都會直接把動能回收開到最大,之後就可以只用電門控制車速了,勻速行駛把腳輕輕搭在電門上,車子就會乖乖地勻着跑;遠遠看着前面堵車了,丟開電門讓車邊減速邊充電,滑到跟前車已經差不多停下來了,這時把腳輕輕搭在剎車上把車停穩就好,特別省勁,還挺有樂趣。

動力不如eQ。如果說eQ在50以內還能提供一些加速感,小螞蟻這車就把範圍縮到了30以內,超過30雖說開着還算輕快,但是就像電動摩托度過了起步加速那個階段一樣,基本就沒啥明顯加速感了。

其實天天在城裏走走停停,快速路上開得稍微老實一點,動力倒不是最大的困擾,小螞蟻這個車的困擾一是先前提到的顛,二是轉向手感的假。

其實原地打方向還是ok的,至少足夠輕啊,問題出在車動起來以後。奇瑞小螞蟻這個車投放的城市比較多,Gofun和盼達用車都有,好奇的讀者朋友有機會可以親自去嘗試一下,都不用上大馬路,停車場裏試試就可以。

把車停住,方向盤往任意一個方向動那麼幾度,這個時候方向手感還是相對正常的;放手,松剎車讓車往前蠕起來,手輕輕搭在方向盤上,感受一下這個回正力。給我的感覺像是隻要車一動,前軸就忽然繃上了兩根皮筋,把方向盤釘死在了中間位置,這時再往左右兩側打輪,總要克服一個人爲設置的阻尼,就像手感比較虛假的遊戲方向盤那樣,太詭異了。

說eQ轉向手感不好,評價的維度至少還在認爲這是一個“屬於汽車上的轉向”的基礎上,小螞蟻這個轉向手感,壓根就不像是一臺汽車上的。

從去年到現在,小螞蟻這個車也開了不少回了,回來想一想,感覺這車跟Smart很像,是賣顏值的。所以儘管eQ明顯比小螞蟻好開,我時不時還是會挑小螞蟻開一開,刨除更加緊湊的車身尺寸給停車帶來的便利,畢竟作爲一個顏控,顏即正義啊。

外觀設計挑不出什麼毛病,而且個人感覺這車外觀上比較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它做到了一種中性的萌,無論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開這臺車都不會顯得奇怪。大燈用上了透鏡和LED燈珠,尾燈融入了LED導光管,精緻感還是有的。

從很多細節上也能看出來,奇瑞在這車上還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所有的車身覆蓋件都是塑料的,兼顧輕量化和維修成本,不需要用手敲,從接縫處的合模線一看便知。

不僅如此,碼字間隙查資料,偶然間看到,這車竟然用的全鋁架構,這是真的能下本啊。

對於一個電機後置後驅車型,兩座版的後備箱空間大得遠超預期,當時就覺得能夠再塞進去一排座位,果不其然,不出半年奇瑞就推出了長續航的四座車型。

除了缺少一個雙門車型上常見的快速翻折前排座位的摳手,上車便利性不佳以外,單獨說後座空間本身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差,新車君身高175,坐在自己比較正襟危坐的駕駛位置後面,腿部空間ok,坐墊偏低,頭部空間不足,頭枕不到頭枕上就已經頂了天花板了。身高170以內短途坐一坐,能忍。

這一排座位可是把車子塞得滿滿當當,後排頭枕和後擋風玻璃之間的縫隙已經塞不下一個手掌。

儘管如此,後備箱空間塞兩個小書包還是妥妥的。

對了,從這張圖兩側的尾燈固定位,可以明顯看到被車身覆蓋件包覆的全鋁架構。

內飾設計很討人喜歡,雖說用料沒有驚喜,但是接縫都很均勻,造型配色也都很個性,比如說像副駕駛座位前方這根琴絃一樣的飾條,還是那句話,和eQ一樣,很有自主大廠的風範。

儲物空間設計還算合理,中間這個大大的杯架塞手機正好,距離充電口和USB數據接口都很近,至於水杯完全可以塞到門上;下面的開放式儲物格缺一塊小擋板,應該做成一個兜用來塞停車票和零錢,現在這個樣子放小零碎很容易掉出來。

大屏幕觀感不算廉價,但是實際操作不算好用,尤其是音量調節的按鈕太小了,車子移動中去操作非常分心。

強迫症新車君最關注的細節配置,包括轉向燈一觸三閃和左右電動門窗的一鍵升降在這臺車上都有,緊急制動ABS介入的時候雙閃還會快速閃爍;

同時不光有倒車影像,儀表上還有倒車雷達的距離顯示,最諷刺的是這兩個配置在自動擋低配的觀致5上都沒有,真的,完全猜不到奇瑞這麼搞是出於什麼考慮。

總體來說,小螞蟻給新車君的感覺是缺乏潤色,東西做出來沒有花功夫仔細調教就匆匆開賣了。在可靠性表現上小螞蟻也遠遜eQ,至少新車君遇到小螞蟻故障車的概率比eQ高得多。從理論上講,小螞蟻作爲一個從開發之初就確定採用電機驅動的車型,表現理應比eQ這個從汽油車改來的電動車要好,可事實卻恰恰相反。

感覺真的很可惜,既然決定要做了,甚至連全鋁車身架構都上了,偏偏栽在基礎體驗上,爲什麼不把它做極致一些呢?

至此,新車君已經把自己開得最多的小電車寫完了。接下來要說的車,接觸時間沒有這三款長,姑且只能算是第一印象吧。

北汽EC180/EV150

Evcard在西安投放的車都是北汽EC180,因爲它的計費並沒有Gofun划算,新車君開了兩次把優惠券用完就沒有繼續用了。

開到的是準新車,才跑了一百多公里。

這車開起來,第一感覺明顯不如eQ,有一種嚴重的削薄感。

對削薄感的塑造是全方位的,無論是又輕又鬆垮的轉向,還是又硬又薄的中控臺塑料,還是塑料棘輪感極強的手剎手感。如果小螞蟻那個轉向是北通遊戲方向盤,EC180這個方向那就是妥妥的遊戲廳頭文字D投幣遊戲機方向盤了。

看着這個花裏胡哨老頭樂感極強的儀表盤,打開蠟燭燈,聽着嗡嗡嗡的電機嘯叫聲,恍惚中感覺自己開的就是一臺老頭樂。

感受一下被蠟燭燈支配的恐懼:

電門響應的調校跟奇瑞產品完全是兩種思路,這車就算再用力踩,動力也不會爆發出來,總有點不緊不慢的勁,一直收着。

奇怪的是,在海南小二租車開到的同門產品EV150的電門卻是我開過的所有電車裏最賊的,稍微踩一點就往前躥,城市跟車開得人心驚肉跳。

跟mon-mon閒聊,這傢伙竟然這麼調侃我:

壞人。

後來想想,這可能是北汽對於後續產品的優化,只是我個人覺得這有點矯枉過正了。

力帆330EV

不使勁就關不嚴的車門,吱吱作響的雨刮器膠條,又沉又模糊的轉向,唧唧嘎嘎的硬塑料摩擦聲,如此具有“滄桑感”的駕駛氛圍,不需要幾十萬公里,不需要十幾萬公里,不需要幾萬公里,甚至幾千公里都用不着,新車到手,應有盡有。

沒錯,說的就是盼達用車在杭州投放的力帆330EV。

二月的杭州天氣陰冷,游完西湖,打算去周邊轉轉,開車走一次錢塘江大橋。

盼達計費便宜,還可以用優惠券,於是就找了一臺330EV開了開。

一通電,這個模仿菲亞特500的全液晶儀表盤乍看還像模像樣的;掛檔上路,車內後排咯嘰咯嘰響個沒完。

“嗯,一定是因爲天氣冷,熱脹冷縮縫子大了的緣故。”我還在這麼自欺欺人地想。

車子開出去5公里了,總覺得左邊門縫漏風,仔細一看能從門縫看見外面。靠邊停車,開門,重新關上。

“Pia”一聲,再看,縫子還是那麼大。

再次開門,yy着自己未來女票發脾氣的樣子,使足喫奶的勁,用力一拉

“Pong!”一聲巨響,得,關嚴了。

那一個瞬間,感覺好像穿越回15年前,小小的我正使着喫奶的力氣摔家裏那臺破爛松花江微面的門。

更加可怕的是,低速挪車的時候,這個方向手感比那臺松花江還要過分。

按理說,不管啥樣的助力轉向,輕便的手感,清晰的路感,精確的指向,就算不能全部做到位,好歹能做到其中一點吧。前面那幾個車方向手感再差,至少挪車的時候搓起來夠輕啊。

力帆這個方向盤,從最左打到最右,不要兩圈半,不要三圈,而要整整四圈啊!!四圈就算了,還死沉!!沉就算了,感覺轉向柱插在一桶水泥裏,一團模糊。北汽EC180和小螞蟻的轉向跟這個一比,那簡直,一個奔馳一個寶馬。

真的真的,你把電動助力轉向做成這既沉又模糊圈數還多的樣子,不如咱們徹底不要助力了,省電,還能換回點路感,你看划算不?

跟重慶的朋友聊,才知道盼達是力帆控股投資的。最諷刺的是,重慶新投放的車330EV已經少了,很多都換成了長安奔奔EV。

哦,這車有多垃圾你們自己心裏還是有逼數的嘛。

康迪K17

來來來我叫你見識見識什麼才叫真正的鬆散。什麼奇瑞,什麼力帆,什麼北汽,都咧一邊兒去,是時候表演真正的鬆散了。

下飛機,從美蘭國際機場出來,刷着小二租車的車輛列表,看到了這個東西。

印象中這款車的原型車,曾經的吉利英倫SC5-RV,在當年的C-NCAP測試中撞了5星,如今已經借屍還魂變成了遠景X3,於是乎想當然的認爲這車應該挺厚實。

在立體車庫裏找到車,誒,還挺新的麼,還是棕色的,時髦得不行,挺好挺好。

呵呵,naïve。

上車發現這塊大屏幕不光燒屏,觸摸還失靈,謝天謝地給了空調的實體鍵,讓我逃過被熱死的命運。

通電掛檔走車,出車庫過減速帶就已經能聽到底盤下面的敲擊聲了。

拐出車庫上路,底盤各零件早就按耐不住了,嘰嘰喳喳響個不停,彷彿在討論:

“看吶看吶,又有一個不要命的傻逼來開這車了。”

底盤,內飾,剎車,加上電機嘯叫,唧唧嘎嘎吱吱哐哐嗡嗡嗡,合奏一曲硬核頹廢工業垃圾風搖滾;碾過路上的印刷式車道線,車竟然“呼”地一搖,趕緊搶住方向盤,驚出一身冷汗。

想象一下,開一包小浣熊乾脆面上路是什麼感覺。

看到這裏,估計有人要說了:

“這肯定是個例,車況問題,共享汽車被艹得多狠啊,一般不會是這樣的。”

嗯,我承認這個因素肯定會有干擾,油車在惡劣工況下開幾萬公里照樣會變散的。

不如咱們猜一下,這臺如此表現的K17里程數有多少?文末我來揭曉答案。

康迪K12

頭回看見這個魔性的笑容,心裏已經按耐不住衝上去踹他兩腳的衝動。

我能理解設計師心裏在想什麼,小車設計得可愛一點唄,但是最終呈現的效果怎麼就這麼的不可描述呢。

一時間失語,不知道該怎麼描述了。

卡通蟑螂?

妖豔賤貨?

直到朋友說出這個詞,茅塞頓開:

那可不就是智障一般的微笑嘛!!!

內飾充分遵循了車越小屏越大的原則,雖然這閃瞎的鍍鉻塑料條和花花綠綠的儀表字體洋溢着濃濃的城鄉結合部氣息,好歹搭載的是馬雲爸爸的YunOS系統,功能還是挺全面的。

還有,這個儀表的電機轉速是精確到個位數的!開起來那數字噼裏啪啦閃個不停,老熱鬧了!

不過開起來嘛…emmm

後橋是整體橋,巨顛無比;方向盤通過某種不可告人的方式連接在前橋上,方向盤角和方向角呈玄學函數曲線關係,什麼,你問我方向盤回正力矩隨速隨角度增益是啥樣的?這是啥意思?方向盤能轉不就行了麼,什麼力矩手感的,tan90°。

毫無動力可言,起步爆發力甚至不如電動摩托,加速全靠悠,跟這個比起來,eQ簡直就是布加迪威龍。

還有渣到完全不存在的可靠性呢,這個等下一起說。

這樣子,不就是老年代步車麼?竟然還給發牌照上路了?

1.電門腳感相對正常,我已深感欣慰

這是最值得欣慰的一點。

所有這些車轉向手感可以極爲奇葩,底盤質感堪比捏碎的乾脆面,剎車踩着深一腳淺一腳,但至少踩電門加速的腳感是正常的。城市駕駛基本都不會有電動摩托那種一躥一躥的感覺,走走停停結合電動機的動力輸出特性,非常順滑,只要膽子大,加起速永遠不會輸給胡開車的加塞狗。紅綠燈起步也是身手矯健,過了路口順順滑滑就上50、60了。動力輸出表現是完全碾壓同級別(劃重點)汽油車的。

也正是因爲這一點,我纔沒有對此類產品完全失去信心。

2.空行程極長的剎車

上文提到的所有的車,剎車的空行程都很長,前半腳踩下去基本是空的,開習慣了汽油車,開這些電動車走走停停,停的位置總會比預計稍微近一些。

至於表現爲何如此統一,個人猜測是和動能回收的設定有關,電機制動和普通液壓制動的銜接不平順,制動力輸出不線性,前半腳踩下去電機制動的加速度沒有達到駕駛者的預期,給人一種剎車偏軟的錯覺。

3.手感奇葩的電動助力轉向

我在這些車上見識到了汽車上存在的最粗糙的電動助力轉向,他們中表現最好的不過是普通汽油車湊合用的水平,表現差的那是真的差得沒邊,忽輕忽重,毫無標定可言。

4.幾乎不存在的品控

說到重點了,其實對於品控和可靠性,新車君一開始是持完全開放的心態的。畢竟網上說的不過都是傳言罷了,實際情況還得親身體驗不是。

但是親身體驗之後吧,呵呵。

以小見大,說幾件小事,大家就能對品控和出廠質檢的水平作一判斷。

開到過多臺1000到2000公里的eQ,車裏塑料保護膜都沒撕淨呢,個人認爲完全可以按照準新車標準評價,默認一切都是出廠狀態。雨刷清洗的噴嘴指向都異常地低,噴出來的雨刮水幾乎全都淋到了雨刮片下方,還沒等雨刮片刮上玻璃就都流走了。最近開到了四座小螞蟻車型也同樣,主駕駛側的噴嘴壓根就沒有對準玻璃,直接把雨刮水噴在雨刮片下側運動軌跡以外的地方。

這算是一個比較低級的錯誤了吧,可以說是粗心大意,也相對可以包容;但是下面這個問題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開到一臺2000多公里的康迪K12,車子在低速下向右嚴重跑偏。開始以爲是懸掛幾何參數問題,後來發現並非如此。因爲只要車速超過60,助力轉向變沉之後車子就不再跑偏了,這很明顯是低速那套助力標定對方向中點位置識別錯誤,誤以爲右偏10度的位置纔是中點。

這種問題出現在一個2018年下線的新車上簡直不敢想象。

其他像力帆那樣幾百公里就到處異響的那就更不用說了。

不是能力問題,絕對是態度問題。

5.迅速劣化的車況

還記得前文那臺散得一塌糊塗的康迪K17麼?

里程數只有8000多公里。

沒錯,我並沒有少打一個零,確確實實只有八千,8k,eight thousand公里。

想想8000公里對於一個汽油車是什麼概念,不就是剛剛過了首保沒開多少麼?

曾經開過一臺電路全盤崩潰的小螞蟻,如同惡靈附身一般,只要通電剎車燈就會長亮,喇叭不響,踩剎車儀表就會報警說車門沒關好,還嘀嘀嘀叫喚,踩電門烏龜跛行燈就會亮,動力受限。車門鎖不住,鎖住車門後備箱又開了。

這車裏程數區區1萬公里出頭。

還有一臺電動助力轉向故障的小螞蟻,方向盤有三分之一圈虛位,進車位打方向快一點鬆手就會發現方向盤竟然在自顧自地跑,跑那麼10°才停下。

區區6600公里。

小毛病就數不過來了。

3000公里電動窗升不起來、8000公里空調不製冷的康迪K12;

5000公里液晶儀表缺字、10000公里動能回收損壞產生異響、12000公里多媒體不出聲的小螞蟻;

6000/7000公里組合開關損壞、打轉向燈大燈就滅、轉向燈接觸不良不用手使勁掰着就不亮的的eQ……

以上這些都不是個例,見了都不止一次。

當然,可以說樣本量太小,我提出的都是個例;也可以說共享汽車使用者素質參差不齊,有人故意破壞,結果並不具有參考價值。

但是我只想問一個問題:

我就故意素質三連,讓你使勁去艹空調、助力轉向或者電動窗,艹不壞不許走,除了使勁摳按鍵,暴力打方向,還有什麼別的辦法麼?

按鍵多按幾下升窗電機就打齒,壓縮機就停轉,這合適嗎?

再看看租車公司開了幾萬公里的汽油車,車況劣化有這麼嚴重?

還是那句話,態度問題。

結論:本身能做好,卻沒認真做

這場半年的修行走下來,可謂大開眼界。內心暗罵無數個WTF之後,冷靜下來從頭想想這些事,挺淒涼的。

實話說,儘管這些工業垃圾再三刷新了我的下限,但是我仍然可以從他們身上看見那個美好的未來。沒有延遲的動力響應,沒有噪音和震動的怠速,順滑的動力輸出,低速粗野的爆發力,這些之前與廉價微型代步車毫不相干的駕駛感受都已經出現在這些粗製濫造的移動充電寶上了。

新車君自認爲是一個不爲傳統所困,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人,不然也不會抱着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的心態,自掏腰包去嘗試這些看着就不怎麼靠譜的東西了;放下所謂內燃機情懷暫且不講,電氣時代爲汽車性能帶來的全新可能性,大家其實都看在眼裏。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踏下心來認認真真做了這麼一部車,仔細標定了剎車轉向和底盤,那出來的效果該有多好。城市通勤自此告別惱人的噪音抖動,同時跟智障的變速箱換擋邏輯,惱人的換擋頓挫和孱弱的低扭永久說再見。如果未來是這樣,我希望它快點到來。

我也試圖從一個更開放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如果單純地問,一臺eQ在行駛性能是不是已經超越了一臺汽油QQ,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貴出十幾萬的補貼前售價,只是將不算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投入量產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罷了。

但是話說回來,讓無辜的消費者爲這些不成熟方案帶來的高成本和低可靠性買單,公平嗎?

更何況,在政策大潮的裹挾下,各廠商或爲攻城掠地,將標定未完成的車型倉促上馬;或投機取巧,撈一筆補貼就跑;抑或單純爲迎合政策,應付了事。不管動機如何,所產生的實際結果是,消費者需要被迫接受這些堂而皇之推出來的工業垃圾,開着這些糊弄事兒的東西通勤。

根據新車君的實際體驗,這些車的質量與可靠性遠遜於傳統汽油車型,處處瀰漫着粗獷的半成品氣息,滿是賣一臺拿一臺錢的得過且過態度,由於態度不端導致的可靠性問題層出不窮,真的,這麼對待用血汗錢買車的消費者太過分了。如果政策爲我們帶來的都是這個水平的電動車,我只好說,汽油車,且開且珍惜吧。

彎道超車能不能行,其實誰也說不準,這還是在認真做產品的前提下;但是,滿眼看到的都是在用這種態度做產品,真的,打心眼裏祝福你們超越成功。

說到底,我心裏對時代大潮不可阻擋這事兒清楚得很,不是我不支持電動車,不是我要強行懷念內燃機時代的情懷,不是我故意要說難聽話,只是單純的恨鐵不成鋼罷了。

到最後,要恨,也只能怪自己生在這個荒蠻生長的時代,需要被強迫成爲種樹的前人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