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闪送官方微信消息,其已于近日获得6000万美元D轮初融资。据闪送对外披露的信息,新融资的这笔资金要用于技术研发,尤其在大数据领域,还将用来深耕国内市场,以及跟进一带一路的海外布局。其实记者在闪送公布融资消息之前,就在北京地铁、多栋楼宇里见过闪送的广告牌,打开国内品牌知名度也是其下一阶段的目标。

  随着闪送的这一轮融资落地,即时物流头部企业们终于在这个夏天结束之时,集齐了一家一笔融资的记录。在这波以资本命题的格局博弈里,即时物平台之间似乎又暂时打成了平局。

  ① 闪送的模式与资本的青睐

  闪送以一则轻松小调的文言文对外官宣了它新入柜的6000万美金:“闪送D轮初融资毕 跻独角兽列”。何为独角兽?投资界一般指对于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的称谓。它的增长速度和潜力往往最吸引投资者。

  (此轮融资后闪送估值达到12亿美元)

  那么自称独角兽,闪送的底气在哪里?

  翻译过来就是:闪送成立2年之时就开始盈利,并保持年300%的高速增长。业务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已不完全依赖一二线城市,三四线也开始成为支柱。而刚好在8月20日,闪送服务客户量突破1亿。

  2年盈利,300%的增长率,这不仅在行业,在所有创业企业中都是少之又少的。成立4年,闪送对外立的标签一直是规模、品质和安全,这些标签的背后有个明确特殊的形象,闪送只做C端。

  这于一个团队或领导人来说,应该是需要毅力和拒绝诱惑的能力的。B端单量增速快,成本压缩起来更简单,而C端散而杂难管理。在其副总裁杜尚骉看来,这其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做B端的即时物流平台不能解决好品质与成本之间的商业。”也就是,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规模效益无法与服务品质和谐共存,所以还不如直接走C端另辟蹊径,降量提质。

  一单一送,C端毛利的突破性会更大,所以闪送还有一个特点,客单价高,平均30-35元,这个价格是一般快递的3倍。此外,个人用户恰好还是打开市场口碑的直接目标。能看到盈利和市场口碑,这对于一个初创的,尤其是要吸引足够多投资人的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即时物流有很大发展空间是一回事,平台选择也不少,且每家数据其实都比较接近,行业也存在不确定性,投资人的选择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② 受雷军、王思聪青睐,闪送的资本名单很闪耀

  除了模式的正确和盈利的潜力,人与人之间发生金钱来往时,往往是出于信任。在闪送的本轮融资中,领投的五岳资本,其创始合伙人蒋毅威就与闪送的创始人薛鹏是2016年在清华读EMBA时的同学,蒋毅威可以说是一路看着薛鹏把闪送带向行业领军企业。

  他曾在接受猎云网专访时对薛鹏本人和闪送都表示了极高的认可,认为“薛鹏是一个非常低调、重实干的创业者,很少对外发声露面”,其投资过3轮的麻辣诱惑,现在就是闪送的合作商。

  五岳资本投资战绩(数据来源:it桔子)

  从五岳资本投资版图来看,它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消费领域的初创公司,在其72笔历史投资中,本地生活服务比例在这两年不断上升,在经济环境不是特别好的如今,本地生活类的刚需服务平台或许是拉动回报的一个不错选择。在其投资的9笔本地生活资金中,包括吉刻联盟、吃个汤、玩味即时捞等,而闪送作为其旗下所投唯一一家即时物流平台,已经承接如麻辣诱惑小龙虾等即时性需求较高商品的配送。

  此外,海松资本的创始人陈立光与薛鹏同为海归创业者,或许是惺惺相惜,在今年7月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行的芝加哥大学“杰出校友面对面”活动中,两人分别就80后海归创业分享心得,陈立光当时也对闪送表示高度认可,并在现场宣布了海松资本将参与闪送千万美元融资,也就是此次闪送拿到的D轮。

  回顾闪送的6次融资,我们发现它似乎对名人效应情有独钟。单看投资人名单里不乏经常上热搜的小米雷军,以及普思资本的王思聪。目前雷军旗下的物流企业除了闪送还有货拉拉,而普思资本则只在2017年跟投了两次闪送,王思聪的投资版图上,娱乐+消费两类初创企业占了主导。闪送与小米新零售的合作,或许也会成为可能。

  而回溯此轮投资企业背后,我们发现海松资本曾投过UBER、京东金融,SIG海纳亚洲创投投资了今日头条,华联长山兴投资了饿了么,赫斯特资本投资凹凸租车,光源资本投资了快手和知乎等,这些都是在本地消费市场出现频率较高的明星投资企业。

  (闪送投资历史,据公开资料)

  ③ 竞争激烈,闪送未来挑战仍多

  但这也不代表,闪送可以松一口气了。据比达咨询数据,在 2017 年即时配送平台市场中,蜂鸟配送以 28.9% 的份额占市场第一,新达达和美团分别以 26.2%、21.6% 的份额占第二和第三,百度骑士和闪送则分别以 9.8% 和 7.3% 的份额占第四和第五,其余配送平台共占 6.2%。

  如果说即时配送最大的需求最开始来自于外卖,如今显然是来自于新零售。而无论是外卖还是新零售,对于即时物流平台来说,依附电商都是个很好的选择。因为稳定的订单量是发展规模的基础,所以我们看到了点我达融入阿里新零售和达达在京东无界零售的基础上加速布局,形成的两军对垒局势。当然,还有饿了么的蜂鸟和美团配送,如今两者已然将心思从外卖上逐渐扩张到新零售等全品类的消费配送上来,一旦放开,其流量和运力经验将得到大量释放。

  除了电商系,还有快递系。顺丰的即刻送,圆通的计时达,韵达的云递配,京东的闪电送等,都在穷追猛打,而这其中尤以顺丰即刻配送切入闪送的业务最密集。两者都以文件类的配送品为主导,顺丰的优势在配送员直营,这也与闪送对外传递的“安全”口碑相撞,而事实是,在众包打天下的即时配送市场里,顺丰专职配送的差异化竞争加大了破局可能,在价格上,即刻送虽然稍高于闪送,但闪送在天气不好时允许溢价,即刻送的价格各个时段都是不变的。当然,还有同类企业的追赶,以UU跑腿为例,其与闪送的配送品类和时效差别已经不大。

  总的来说,在各家的差异化、品牌知名度没有竞争出结果的现在,闪送的未来依然挑战重重。

  ④ 资本是把双刃剑,修内功才是长久之计

  市场的竞争是一回事,闪送本身也面临着所有即时物流平台身上的问题。比如对资本的依赖过重。

  和闪送相似的,还有以用户到用户、点对点业务为主的速递公司UU 跑腿等,其次还有以企业到用户为主的达达、点我达等。这些以跑腿服务消费者的即时物流平台在这个夏天都获得了资本的青睐,粗略估算,2018年前三季度跑腿平台已获至少60亿人民币加注。

  从上图可以看出,除了成立较晚的快服务,大家都已经在B轮以上的规模。而8月9日掌链传媒跟踪报道过日本规模第二快递企业黑猫集团到访快服务,从双方的合作意向来看,不排除后续落地投资的可能。

  在2018年这个“钱慌”的档口,资本的频繁倾斜让即时物流行业显得格外珍贵,也让各平台喜不自胜。也有人说,资本越关注越容易死,意思是有好有坏。当然,不管是羊群效应,还是确实是这个行业到了大势所趋的时候,资本的流动提速必定会加快即时物流平台整合发展的提速,行业方向也会越来越明显。以即时物流平台为金融杠杆的背后,是新的商业模式和资本机会。这是好事。

  即时物流也是O2O的一种,需要技术支持、需要规模效应,走过了这些才有盈利的可能。纵观整个行业,前有网约车滴滴,后有美团外卖,虽杀出重围,成为一行巨头,但依然在亏损烧钱。不说即时物流企业中盈利的少之又少,一旦资本转冷,这些需要大量补贴的平台就会迅速掉队,例如最早一批的人人快递,最后一次融资还是在2016年,两年过去,已然出现了落后的趋势。

  此外,引领众包模式的即时物流企业,面临着配送人员分散,管理难度大的问题。解决这种新用工模式下的管理问题,需要更大更多的资源投入,而提升配送员的综合素质正成为各个平台差异化竞争的直接出口。而这都要看市场、投资人和企业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去等待新模式的培育,成熟。

  不修内功,难成大器。对于下阶段即时物流企业们来说,核心的技术+稳定订单量+高效的管理仍然是修内功的核心:技术能带来降本增效,稳定单量不仅是现金流的基础还是保持运力稳定的先决条件,面对更加安全、高效、全面的现代物流服务标准,即时物流下众包人员的有效管理将是下阶段这些平台的重中之重。

  对于唯快不破的即时物流企业们来说,如今大家的焦点都集中在“快”。但只讲速度走太快会对其他要素造成冲击,如成本、服务、品牌、骑手。同样,资本的过多聚焦会很大程度改变企业发展的初衷。故而,资方和运营平台步调一致,才会是双赢的结局。

  掌链记者吴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