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在汉朝的开国元勋当中,周勃的经历极为传奇,他不仅辅佐刘邦开国,而且还与陈平一起诛杀诸吕、迎立汉文帝,并因功官至丞相。然而这位对帝国有再造之恩的大功臣,晚年却因遭诬陷被打入死牢,在命悬一线之际,幸亏得到狱吏暗中给出的五个字提醒,依计而行后才重获自由。这究竟是怎样一段传奇的往事呢?

周勃跟汉高帝刘邦是同乡,早年间生活贫困,靠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时不时充当丧事的吹鼓手,后来又做了拉强弓的勇士。刘邦起兵后,周勃以材官(训练步兵的低级武宫)的身份追随他,在西行灭秦、楚汉相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在高帝、惠帝和吕后三朝官居太尉之职,封绛侯。

周勃是汉朝的开国元勋,官至丞相

吕后去世后,吕氏家族图谋作乱,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合谋诛灭诸吕、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周勃因有平乱拥立之功,被文帝进拜为右丞相,但不久因不能胜任去职。等到丞相陈平薨逝后,周勃“回锅”再任丞相,但仅过了十个月时间,便再次被罢相,并被赶回封邑绛县居住。

文帝对功臣们十分猜忌,所以周勃回到封地后,每日里惶恐不安,非常担心皇帝会找茬杀掉他。正因如此,每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视到绛县时,周勃便会身披铠甲,带着全副武装的家丁去跟他们会面,以防遭遇不测。时间一长,便有政敌向文帝上书进谗言,诬告周勃有谋反的意图。

周勃与陈平立下诛灭诸吕、迎立文帝之功

文帝本来就忌惮周勃,所以在看到奏报后,根本不给他面圣辩解的机会,直接派人将他逮捕,送交廷尉审讯,廷尉略作问询后,便将他转交给长安县令审理(“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後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见《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汉朝从事司法的官员皆是深文周纳之辈,但凡有犯人落在他们手中,就算是清白之身,他们也会通过苛刻、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给前者罗织各项罪名,务必要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周勃本来就是一介武夫,嘴皮上丁点儿功夫都没有,如今落到他们手里面,只有被欺凌的份儿,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辩白,眼瞅着就要被带入死刑的“沟”里面。

狱吏示意周勃请公主帮忙,后者依计而行

周勃黔驴技穷,最终只好吩咐家人拿出千两黄金,暗中贿赂狱吏,恳求他帮自己出主意,找一条生路。狱吏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但又不能公开地跟周勃交谈,便在牍板的背面写上“请公主作证”几个字(汉文帝之女下嫁给周勃长子周胜之),然后偷偷地拿给周勃看。周勃会意,便命儿媳入宫,替他辩解(“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引文同上)。

周勃当年接受文帝的增封食邑、钱财赏赐时,把所得收入全部献给皇帝的亲舅薄昭,以做拉拢之用。等到周勃被关进大牢后,薄昭也开始替他在姐姐薄太后面前说好话,让后者相信周勃没有反叛的意图。周勃采用的这套“双管齐下”的手段,最终还真的奏效。

窦太后为周勃申冤,力证其无罪

某日上朝时,文帝和大臣们商议该如何处置周勃,此时薄太后来到朝堂上,二话不说就摘下头巾向儿子扔过去,一边跺脚,一边对他讲:“诸吕作乱时,绛侯身怀天子印玺、手握北军重兵(汉朝的禁军分为南军、北军两支),不在那时不谋反,如今身居小县,难道会在此时脑子坏掉,举兵谋反吗?”

汉文帝此前已经见过女儿,而且又拿到周勃在狱中的供词,本来就已经打消杀死他的想法,如今再被薄太后这一闹腾,就赶紧向母亲解释说:“狱吏刚刚查明事情原委,儿臣马上便会放绛侯出狱。”文帝说干就干,立即派侍臣手持符节释放周勃,并恢复他的爵位和封邑。

文帝释放周勃,并恢复其爵位、封号

由于周勃获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狱吏的帮忙,所以在他出狱后,不禁感慨地对家人说道:“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身居太尉、丞相,本以为身份极为尊贵,可直到今天才明白,狱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原来如此重要。”(“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引文同上)。

此事过后,周勃回到绛县继续过他的侯爷生活,但为人处世却变得更加低调,文帝见他如此“懂事”,慢慢地也就放弃对他的戒心。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周勃在绛县薨逝,谥号为武。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