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为什么我把苹果手机换成了华为?除了爱国还有别的原因吗

2012年初的中国春节期间,我得到了我的第一部iPhone。这不是我渴望拥有的东西。我对科技不算特别有热情,而且作为一名拿着起薪的毕业生,我也负担不起这个品牌。

当时,苹果还是追逐名利的中国人最渴望拥有的唯一手机品牌,我父亲和他的朋友们这样的人——大部分较为年长,在大机构内担任高级职位——还迷恋苹果产品的传说,尽管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包括我父亲在内)不知道如何使用苹果手机的大部分功能。这并不重要;只要知道iPhone是“最好的”就足够了。它们的全球声誉来自于地位和质量的保证。

在这之后发生了什么?很多事。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于周三警告投资者,该公司在中国的销售正在放缓,外界似乎对苹果在中国失去魔力的消息感到震惊。但对于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来说,这则消息只是证明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事实:自2012年以来,中国本土品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创造出了能满足中国用户需求的新功能和新产品,而价格要便宜得多。与此同时,苹果认为拥有全球声望就足够了,因此基本上未能实现本土化或自我重塑。

「内幕」为什么我把苹果手机换成了华为?除了爱国还有别的原因吗

中国本土的这股风潮始于鲜为人知的品牌小米,作为中国首批拥有自己操作系统的品牌之一,它于2010年代初崭露头角,并以低廉的价格提供高速的处理能力。起初,它似乎迎合了一个与苹果完全不同的市场。小米完全在网上销售,既提供售价仅为人民币699元(当时合不到150美元)的低端机型红米;也提供高端机型,其价格仍远低于最便宜的iPhone(不到2000元,当时合不到350美元)。

但随时间推移,小米以及像华为和OPPO这些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实用功能,加上价格因素,开始压过了iPhone越来越有限的魅力。在听到一个在上海做营销的白领朋友对小米Note的盛赞后,我自己在2015年末从iPhone转用高端小米手机。这款手机为大屏型号之一,又称平板手机,在一直喜欢大屏的中国和东亚地区长期受到欢迎。华为最新款有惊人的7.2英寸之大,非常适合自拍和看电视剧。(苹果于2014年底发布了更大机型的Plus系列,该款的确令其中国销量飙升,但也在已经很贵的价签上增加了100美元。)

「内幕」为什么我把苹果手机换成了华为?除了爱国还有别的原因吗

苹果还长期抵制了另一重要本地特色的兴起:双SIM卡系统,这一要素也许听起来乏味,但已成为中国人的必备特性。在中国,很多年轻人从未拥有手提电脑,手机已经成为多合一设备——电视、电脑、手机的综合体。在所有其他手机品牌上,在两张SIM卡之间切换是个无缝衔接过程:一张卡用于更便宜的流媒体和下载服务,另一张打电话。日益增长的国际旅游业也增加了对适用第二张、外国SIM卡的手机的需求,但多年以来,苹果都没有转变。去年秋天,它最终以中国大陆和香港特别机型的形式做出让步,接受了双SIM卡。

据说在过去几年里,苹果中国产品本地化的主要例子是一款特殊型号的金色iPhone。该款起先于2013年推出,显然是为中国市场定做,而且不得不承认,它在大陆大获成功。很多人开玩笑说,金色iPhone瞄准的是土豪,这个新词大致意思是“无品味的新富”,它嘲弄地指称那些觉得需要炫耀的富人。这款颜色甚至得到了“土豪金”这个称号。

但镀金款的诱惑似乎也就到此为止——该特色注重的是美感而非用户体验。眼下甚至都不足以保持土豪的忠诚度。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华为近期超过苹果上升到了全球第二位。其在国内富商阶层中间的青睐度近年来猛增,并且在转向侧重更高端产品的同时,其价格也稳中有升。许多曾经拥有iPhone的中上阶层中国人自此改用了华为——包括我父亲在内。

随着中国大举转至线上,这一点或许已让一些分析人士吃了一惊——他们以为,作为身份象征的高端品牌的吸引力,将在未来多年内推动决策。现在看来,中国消费者也在乎用户体验(当然还有价格)。

近年来面对外商的包围和资本国家的打压,我国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从来不曾放弃斗争!这样的事我们已经经历不少,以后还会有更多,这也警示我们需要创新,拿出可堪一战的“武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