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年淝水之战后,北方大地再次陷入分裂割据、征伐混战之中,众多部族在前秦的废墟上创建或重建了自己的政权,十六国历史进入后期。386年,发源于大兴安岭、崛起于漠南草原、以拓跋珪为王、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为都的鲜卑族拓跋部,重建代国,并旋即改“代”为"魏",史称“北魏'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拓跋珪称帝。历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代皇帝的努力,终于在439年荡平各国,统一北方。与此同时,在南方,出身北府兵的大将刘裕420年取代东晋,创建宋朝。北魏与刘宋,形成了剑拔弩张的南北对峙态势,历史由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所有进入汉地的游牧民族,最终都逃不掉被汉化的命运

北魏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中原的。然而纵观历史,所有进入汉地的游牧民族,最终都免不了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为了统治数量众多的汉族臣民,北魏政权不得不接受汉族文化;但为了避免本民族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被同化,北魏统治者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甚至是严酷的手段以对抗“汉化”。究竟是顺其自然、接受汉化,还是保持传统、恪守旧制,成为北魏历史的一条主要线索。

所有进入汉地的游牧民族,最终都逃不掉被汉化的命运

汉化殉道者

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的崔浩"国史之狱”,是北魏前期胡汉斗争的一次激烈交锋。崔浩出身汉族一流高门河北清河崔氏,历仕道武、明元、太武三朝,对于北魏政权的稳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是崔浩毕竟是汉人,而且堪称北方汉人世家大族的精神领袖,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鲜卑贵族乃至拓跋皇帝敏感的神经。先是崔浩颇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也就是试图在北魏重建门阀制度,实现一种"高官博学二者合一之贵族政治”,将有政治势力却无学术背景的鲜卑贵族排斥在外,这当然引起了鲜卑责族的强烈不满。

所有进入汉地的游牧民族,最终都逃不掉被汉化的命运

崔浩

再是,公元450年,崔浩完成了由他主持编修的北魏《国史》,并且高调地把这《国史》刻石,置于交通要道之旁,然而由于《国史》中如实记录了拓跋鲜卑早期的野蛮落后风俗,引起路人议论纷纷,这给欲置他于死地的鲜卑贵族找到了借口,崔浩被栽赃成蓄意“暴扬国恶"的罪魁祸首,惨遭处决,并被夷灭五族;不仅如此,崔浩的联姻家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被"尽夷其族",其屠戮之惨、株连之广,令人不寒而栗,鲜卑贵族对汉族世家的刻骨仇恨,甶此可见一斑。

所有进入汉地的游牧民族,最终都逃不掉被汉化的命运

崔浩等一批世家大族为胡汉矛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从鲜卑旧制到汉家新制的转型问题仍未解决。时间推进到了少年继位的献文帝拓跋弘时期,北魏的制度改革终于有了重大突破,改革的推动者是女强人冯太后。

女子英豪冯太后

冯太后出身于十六国中少有的汉族政权北燕国的皇族,先为文成帝拓跋濬皇后。在她临朝听政的20多年中,效仿汉晋旧制,力行改革。如在经济方面,颁行均田令,实施新的租调制;在地方基层组织方面,建立三长制;在整顿吏治方面,制定俸禄制。在文化方面,冯太后重视儒家教育,最早在地方上设立乡学;尊崇孔子,下诏祭祀孔庙;废止鲜卑族的原始巫术,废止禁止鲜卑同姓通婚的旧俗。经过冯太后的这些改革,北魏开始告別前期的粗放式统治方式,朝着传统的华夏式王朝快速迈进。

所有进入汉地的游牧民族,最终都逃不掉被汉化的命运

冯太后剧照

490年,冯太后去世,她的孙子、24岁的孝文帝拓跋宏正式亲政。孝文帝由冯太后亲加抚养成人,深受其祖母影响。他继承了冯太后未竟的改革事业,除了继续推进均田制、三长制,以及整顿吏治、革新律令、重用汉族士人之外,精通儒家经典的孝文帝孜孜以求的是文化上的汉化,是要将北魏彻底改造成一个华夏正统王朝。亲政不久,孝文帝便借助汉族传统的"五德终始说",宣称北魏是西晋王朝的正统继承人,并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与宫室制度,在首都平城营建明堂,改建太庙与太极殿,追尊孔子为"文圣尼父"。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将首都由平城迁往洛阳。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这里地处游牧地带与农耕地带的交界处,控制着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要道,对于初入中原的北魏来说,平城进可攻,退可守,自是定都的最佳选择。然而,当北魏由北族征服王朝向中原正统王朝转型之时,平城就显得相当偏僻了。至于洛阳,作为汉晋故都,位于中原内地,号称“天下之中",这里才是华夏正统所在的象征。在“王者居中”的传统观念下,唯有迁都洛阳,出身非汉民族的北魏才有资格与江南的汉族王朝争夺天下正统。

所有进入汉地的游牧民族,最终都逃不掉被汉化的命运

然而迁都谈何容易!为了顺利实现迁都的宏伟目标,孝文帝颇是费了一番心思。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亲率宗室、群臣及步兵、骑兵百余万人南下,宣称要征讨南方的萧齐王朝,一统天下。出发之前,许多宗室与大臣便反对南征,觉得条件尚不成熟,没有取胜的把握。大军开拔之时,又恰逢雨季,道路泥泞,行军十分艰难。等到抵达洛阳时,群臣与大军早已苦不堪言,孝文帝却下令继续进军,而且亲自穿上铠甲、跨上御马、扬鞭南指。群臣纷纷跪倒马前,磕头哭谏,请停南征。

所有进入汉地的游牧民族,最终都逃不掉被汉化的命运

几个回合以后,孝文帝假装余怒未消地晓谕群臣道:“此次兴师动众,如果动而无功,岂不让人笑话?若是不想继续南征,那就迁都于此,诸位以为如何?同意的站到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话音刚落,大部分人就站到了左边,小部分人见势,也是不得不从,然后群臣齐呼“万岁“。这真是孝文帝导演与主演的一台好戏!因为孝文帝非常清楚,这些鲜卑大臣们虽然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冒雨南征,于是迁都大计遂定。

494年三月,孝文帝返回平城,正式颁诏天下,宣布迁都,并着手安排迁都的各项事宜。十月,孝文帝辞别太庙,奉迁祖宗牌位,十一月回到洛阳。至此,定鼎中原、迁都洛阳的伟业大功告成。

全面汉化

迁都洛阳,可谓北魏历史最重要的转折点。迁洛之后,孝文帝开始了革除鲜卑旧俗、系统推行汉化的全面改革。比如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禁鲜卑语,凡朝廷官员年龄满30岁以上,必须改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孝文帝以身作则,改拓跋氏为元氏;改南迁鲜卑人籍贯为洛阳,并且死后不得归葬平城;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通婚,自己与诸位弟弟都娶汉人世家大族之女为妃;实行门阀制度,以鲜卑八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与汉人五姓清河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赵郡李与陇西李为最高门第;参照汉晋旧制与南朝典章制度,审定新的律令、官制与朝仪,如此等等。至此,不仅鲜卑民族的诗书礼乐、衣食住行已经与汉人没有多少区别,洛阳也再次成为北方地区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所有进入汉地的游牧民族,最终都逃不掉被汉化的命运

但是,与历史上的众多改革不同,孝文帝是在北魏国势如曰中天、鲜卑族统治十分稳定的时候主动进行汉化改革的,以此,大多数的鲜卑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皇帝决绝的改革态度。就在汉化改革紧锣密鼓地开展之际,鲜卑贵族中反对改革、抗拒汉化的逆流也在暗处涌动。有鉴于此,孝文帝一直在考虑杀一儆百,整肃朝纲,只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首先撞到枪口上的,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太子元恂。

所有进入汉地的游牧民族,最终都逃不掉被汉化的命运

​此时的太子元恂还只是个少年。因为身体肥胖,他“深忌河洛暑热“,也不愿接受儒家礼教的束缚。他更习惯平城的生活,更喜欢草原的无拘无束,他不愿穿汉服、说汉语,对所赐汉族衣冠尽皆撕毀。496年八月,孝文帝出巡嵩山,元恂留守洛阳,趁此机会,元恂与左右合谋,选取宫中御马,准备出奔平城,并手刃了劝阻他的老师高道悦。事发之后,孝文帝闻讯大惊,急忙折返洛阳,对元恂亲加杖责,囚禁别馆,同年十二月废为庶人。497年四月,又有人告发元恂谋反,孝文帝乃逼元恂自尽,时年15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