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教授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了 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 乱的一个社区。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这 辆车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后来,詹巴斗用锤子 把这辆原本完好无损的车的玻璃上砸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 被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从一辆完好无损的车到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 破,乃至车内的东西全部丢失,仅仅源于窗户上的一个小洞!这就是事实。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体现的是环境和细节会对人们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以及 细节会对事件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会议室的凳子,今天少一个螺丝,明天扶手就掉下来了。如果没有及时修理,最后可能就要导致报废;窗台上落着一层灰,如果没有人去打扫,,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不加以处理,久而久之,灰尘越积越厚,就不会有人在想去打扫……以上这些,我们都可看作“破窗效应”。

通过这个故事得到有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从源头上,对于“破窗”要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二是从思想上,要有保护好其他“好窗”不被打破的意识。三是从途径上,要寻求“好窗”不被打破的方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理解“破窗效应”的基础上,合理地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当发现工作中有问题时,要及时解决,促进工作,防止问题扩大。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及时解决,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