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因为近期刷票丑闻,被推向风口浪坚。其实无论哪个行业利用数据造假去制造一种热门假象并不为奇,我国也没有所谓的法律制度去约束这种行为,只能靠市场去自觉遵守,当然更需要全民的监督。但今天我们不谈这个,谈谈这部电影本身给与我们的观赏意义。

电影利用倒叙的形式,从回忆的角度出发,去阐述故事情节。男女主角通过一次火车偶遇结识,见清初见小晓,便一见倾心,并建立起了革命般的友谊,默默地陪在小晓身边。

小晓比较早进去社会,并且成为北漂一族。在生活节奏快且生活压力大的北京城里,她就想嫁给一个工作稳定以及有套北京房子的男人。无论是第一任地震局男友,还是做了第二任国企处长的小三,注定会遇到情感的失败与挫折。男主人公默默陪伴,并且为小晓报复有老婆的国企处长,赢得小晓的芳心。

图中每个房间其实代表着每一个北漂的不同生活状态,有人为生活争吵,有人在甜蜜拥吻,有人在苍老师幻想里寂寞……而生活终究会告诉我们,当你有理想不满足现状时,请用实践去证明,让生活变好。

两人在一起后,也过了一段如胶似漆的日子。就像嗲电影里说的:"在北京两个人过,总比一个人过好"。我想这句话至今依然能戳动很多人内心脆弱的东西。整部影片到这里都比较潺潺流水,没有很大的跌宕起伏。

情感矛盾的出现应该是同学聚会,其实在中国你会发现同学聚会往往已经不是以叙旧,忆青春为主题。更多是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较量以及炫耀。或许影片里厕所的对话,戳中了见清内心的小小的自尊,他一直为小晓的梦想奋斗,却在工作里慢慢丢失自己最初的理想。当然影片老父亲的一句话也告诉我们,当所有人都在关心你飞的高不高的时候,只有家人会关心你飞的累不累。

同学会后,见清心态发生了变化,工作因为无理取闹的客户不顺,小晓因为遇到变态客户工作受挫。男女主角彼此沟通在减少,情感缝隙在扩大,且开始相互猜忌。

而影片里的沙发,从垃圾堆里拾起,他是男女主角初级阶段爱情的见证,代表着情感的发生,寄托与延续。当影片里双方搬房子丢下破旧沙发时,其实特写镜头,代表着这段情感暂时告一段落,也是意味着情感的丢失。

在一阵冷战后,终于女主提出了分手。或许正如女主所说:"如果我陪你坚持到最后你也许就不会成功"。小晓的离开并不是不爱,而是爱的太折磨人。她不愿看到如此懈怠的见清,她希望自己的离开能唤醒已经对人生半沉睡状态的见清。当然最后见清没有站上那班地铁,正如小晓后来所说:"如果当时,你有勇气站上地铁,我会跟你一辈子"。可是,这就是人生,不是不敢站上去,而是怕站上去却还不能给你幸福。

分开后,男主人公在堕落里崛起,开启了开挂的人生。把爱情做成游戏,最后获得了成功。在北京买房买车,俨然一副成功人士的姿态。影片穿插男女主角擦肩而过的画面,这是电影情感气氛渲染的需要。也告诉我们,你寻找的人或许就在咫尺之遥,却没有面对面重逢的缘分。​

2011年男女主角复合过一次,可是当双方相处时发现彼此的价值观却不一样了。见清始终不懂小晓当初离开他的原因,而小晓不能接受成功后的见清变的如此世故。就像影片说的"我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我却已经不是以前的自己"。我们都在变,只是你变成了以前的我,而我变成以前的你,所以还是不合适。

2018年男女主角偶尔再次相遇,回忆起以前的旧时光。用如果对话,可是人生在世,爱情这东西没有如果。所谓的假设只是对过去的一种惋惜又无能为力的表现罢了。

影片结尾见清与小晓好好说再见,这才是情感瓜葛最后的句号。我们或许相爱过,但我们不曾相负过,既然回不去,那就顺从命运的安排,好好的做一次告别,这便是最后的"分手"​​

​​​​​

​​

整部电影剧情朴实无华,主要以情感穿插故事。用情怀以及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大多数青春影片不一样。《后来的我们》的题材并不专注于校园,而是聚焦在社会,没有车祸癌症烂大街的剧情,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优秀的地方,但比起张一白导演的春春影片还算不错。

​小编觉得整部影片的亮点在于田壮壮饰演的父亲一觉,特别是电影结尾的那封信件,确实触动了小编的泪点。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父母的一个缩影,代表亲人之间的爱。

​​​你们觉得后来的我们怎么样?让你想起谁?又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