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5日到25日,谢家湾小学22位教师和来自北京、广州的100多名老师来到芬兰,参加芬兰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本次学习由中芬教育协会主办,学习活动有研讨会、主题报告、校外课程体验、参访学校、工作坊等形式,老师们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感受芬兰教育的特点,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8月15日到18日,我们参观了万塔博物馆,听取了8场报告,参访了曼塔——维尔普拉市学校。

校外课程——深入体验,深度参与

8月15日,老师们走进位于赫尔辛基市郊的芬兰著名的科技博物馆——万塔博物馆,体验校外课程。

芬兰著名的科学教育专家Matti Rossi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简要介绍博物馆总体情况后,带领老师们走进各个场馆深度体验,博物馆拟真的情景性和深度的互动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拟真的情景性食物消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人体的肠道有多长?你可以一边摇动手柄一边观看食物在消化系统的整个旅程;你可以走进不同的情景小屋,通过闯关的方式帮助七个兄弟姐妹克服困难,实现不同的生活理想。体验七个兄弟姐妹的不同生活理想及要实现理想会遇到哪些困难……

深度的互动性:电是怎么产生的?你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发电,点亮“小村庄”;空中骑单车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只要你勇敢去尝试,骑行过程中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样的校外活动场地设置及课程开发及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教室、学校教育空间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如何设置课程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孩子的参与性?大家开展激烈的讨论。

主题报告——理念更新,启发思考

8月16日,第一场专题报告暨开班仪式在芬兰教育署会议厅举行,中国驻芬兰大使馆秘书长高宇航先生开班致辞。他认为,学习芬兰教育应该学习以下几点:第一,充分信任。尊重和信任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第二,不断改革。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要为此努力;第三,公平与平等。让每个孩子都真正享有公平平等的教育机会;第四,尊重学生。老师尽可能地去发现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按自己的优势去发展;第五,重视阅读。阅读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性能力的关键。

芬兰教育署的Lauri Tuomi博士、芬兰著名的科学教育专家Matti Pietilä、芬兰德高望重的数学专家Hellevi Putkonen女士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芬兰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标准修订,教学艺术和方法,分享他们教育的优势。数学专家Hellevi Putkonen女士就数学游戏化学习活动和老师们进行深度交流。丹麦Sct Hans Skole学校校长Lars Christian介绍了丹麦教育体制架构以及他们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情况。

8月18日,第二场专题报告在艾利沃利营地举行,芬兰议长阿尔托-萨托宁Arto.satonen、桑斯塔马拉市副市长暨芬中教育协会主席Jari Andersson、副主席Pekka Pellinen和李栋先生等出席报告会。

芬兰议长Arto.satonen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芬兰教育体系,学制设置等问题。

Petri Lounaskorpi向我们介绍了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

坦佩雷市副市长暨芬中教育协会主席Jari Andersson在报告中指出“学习”的内涵有学会学习、自我反思、积极的学习者、学习的互动性。他结合知识金字塔指导教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从“what”——“how”。

芬中教育协会副主席Pekka Pellinen向我们展示的电子书包含了图片资料、视频、练习材料、额外信息库(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选择性做),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内容丰富,设计全面,生动形象,非常利于老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

活动后,老师们热烈讨论,分享自己的收获。周老师说:“芬兰教育与’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现在的课程生活与芬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罗老师分享着自己的感受。李老师提出:“芬兰教育中的高效率,直击问题关键点的教学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参观学校——人文关怀,尊重孩子

8月18日,老师们走进曼塔——维尔普拉市学校。

走进学校,老师们亲身体验学生们特别的艺术课、英语、数学课、历史课.......每一个教学功能区的设计,都体现着对孩子个体的尊重;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提高了小组合作实效性;各学科无痕整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环境设计的合理性,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

短短四天的时间,老师们边看边学边思考,学习还在继续,我们还将继续分享……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