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充满波折,有和平相处的互惠互利时期,也有炮火连天的血腥战争时期。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资源充沛;日本孤悬海面、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严重;两国面对的不同情况决定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从地理上说就是大陆与海岛的关系,海岛若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依赖于大陆。而依赖大多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臣服,一种是抢。

事实证明,只要满足一个条件,日本绝不敢侵略中国

合作乃至臣服,对于日本这个好战民族来说,除非对方是一个强大的大一统帝国,自己吃过亏。不然,日本是绝不会心甘情愿的。既然臣服做不到,剩下的就是抢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发展迅速,军事实力强盛,对欧洲各国一顿“抢”,创造了史上辉煌一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因此“爽”了很长一段时间。之所以英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欧洲大陆缺少一个统一而又稳定的政权,分化瓦解、纵横捭阖,这就给英国足够的发挥空间。相较于英国的顺利,日本就显得很不“爽”。

事实证明,只要满足一个条件,日本绝不敢侵略中国

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距离日本最近的面积最大的陆地国家只有中国,自打中日交往以来,日本面对的总是一个大一统军事强国。稍微想试一下身手,挑战一下大国的地位,结果在朝鲜半岛被唐朝军队一顿胖揍,灰溜溜的退回本土,给日本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没空可钻,怎么办,只能选择臣服了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对中国都是选择臣服、纳贡的态度,交往主动权在中国手里。什么时候开始发生重大改变的呢?晚清时期。众所周知,中日近代第一战——甲午战争是日本举国豪赌挑战大清帝国的战争,此战日本全民皆兵、捐款捐物,上下一心,举国迎战。在近乎赌上全部家当的战争中,日本获胜,清军惨败,从中攫取了巨额的战争利益。表面上看是日本和清朝两个国家的战争,实际上日本的交战对象只是李鸿章的个人势力,还没有达到与中国整体较量的水准。

事实证明,只要满足一个条件,日本绝不敢侵略中国

自打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维护清朝统治的八旗兵、绿营兵腐朽没落,已经不具备维护清朝国防的战斗力。湘淮两军成为清朝维护统治的核心力量,不过湘军腐化速度非常快,到了甲午战争之时,绝大多数湘军也像八旗和绿营兵一样不堪一击了。那么清朝依赖的只能是淮军和地方武装了。淮军成为清朝陆军主力,北洋水师成为清朝主要海军力量,这两个部队的实际操控人都是李鸿章。那个时候,李鸿章几乎是权倾朝野,管理了大量的经济、军事事务,让朝里很多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满洲宗亲们更是恨透了李鸿章。所以从日本的交战对象来看,日本人的对手只是李鸿章的个人实力,只不过为这场战争买单的是整个大清朝罢了。

事实证明,只要满足一个条件,日本绝不敢侵略中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鸿章效忠的大清朝表面上是一个大一统帝国,实际上内部已经千疮百孔、一盘散沙了。各派势力、盘根错节;朝廷内部、互相倾轧;改革派与保守派斗得你死我活,处于最高统治阶层的慈禧太后还热衷于享受、挪用国家军费,这样,一旦发生战事,清廷依靠的只能是部分封疆大吏而不可能全民皆兵,毫无疑问,李鸿章成为了甲午战争的牺牲品和替罪羊。此外,日本能取胜,间谍机构功不可没,甲午战争之前就对清朝进行了几十年的情报收集,清朝内部一盘散沙、勾心斗角的情况源源不断地送到日本大本营,所以关键时刻他们敢于豪赌,结果也证明他们赌赢了。至于中日之间另一场大规模战争——抗日战争,开战之前,中国的状况与清朝类似,表面上中华民国整体统一,实际上内部派系繁杂、四分五裂、诸侯割据。

事实证明,只要满足一个条件,日本绝不敢侵略中国

当时国民政府最高统治者蒋介石的势力不过东南沿海几个省,山西是军阀阎锡山的地盘,两广是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的地盘、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是张学良的地盘、西北有马步芳、新疆有盛世才、山东有韩复矩、四川有刘湘、云南有龙云。这些地方诸侯表面上遵奉南京政府,一旦涉及到利益,组团对抗中央,由此战争不断、经济建设无法迅速发展,老百姓积贫积弱。这样,日本日本便看到了一个四分五裂、虚弱不堪地中国,因此才敢于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战争开始后,北方地区在蒋介石政府的绥靖政策下步步沦陷,很大程度上同样是因为蒋介石首先把这些地区看作是北方军阀的本钱,而不是中国的国土。

事实证明,只要满足一个条件,日本绝不敢侵略中国

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大一统局面重新出现,中国的军事实力也日渐强盛,日本侵略中国的前提也就不复存在了。很多人问未来中日之间会不会发生战争,其实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只要有一个强盛的、团结的、大一统中国,日本是绝不敢自己送上门自己找虐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