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座城市如重庆这般

山水风景与人文风景紧密相连

唐家沱民生机器厂分厂建筑群

对唐家沱这个地方不熟悉的人,也知道这个名字,那句“亏到唐家沱”的重庆言子是非常熟悉的。唐家沱位置特殊,是长江上游一个著名的回水沱。长江水在这里减缓了流速,上游会冲下来各式各样的东西在这里打转,最后浮在岸边。那些在上游溺亡的人也会停在这里,经常上游的泸州、宜宾等地方的人会来唐家沱寻找尸首。

被江水浸泡过的尸体会胀得像一跟棒棒,于是被叫做“水大棒”。那时,唐家沱捞尸的小木船很多,捞尸也是一大职业。夏天,淹死的人穿得少。急流翻涌,几下子就将那衣裤什么的卷掉了,“水大棒”也就成了光条条的,一丝不挂。因此,一句“输到唐家沱”或者说“亏到唐家沱”把糟糕到极致形容得淋漓尽致。

近代历史上与此地相关的人物便是1925 年创建重庆民生公司的的卢作孚,公司总部位于渝中区新华路民生大厦,1949 年以前为长江航线最大的私营轮船公司,独占川江航运 。

这位心系国家的年轻人21岁时离开家乡到重庆,搭乘轮船的途中,看到长江之上来来往往的轮船桅杆上,几乎都挂着列国旗帜。其中有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法国的,也有意大利的、挪威的、荷兰的、瑞典的,但几乎看不到一幅中国旗。此后,便立志一定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把内河航运权从各国公司手里收回来,把外国轮船从长江上赶出去!

当时长江上游航运几乎完全由英商太古、怡和、日商日清等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中国轮船虽有20多只,却分属于二十几家轮船公司,几乎都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这个时候,卢作孚迎难而上,1926年6月10日,在重庆召开了民生公司的创立大会,初始投资5万元,开启了富强国家的奋斗之路。

1926年7月23日,对于民生实业公司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民生公司的第一只轮船——“民生”轮顺利到达了合川。从此以后“民生”轮即每天航行于合川到重庆的航线上,开始了川江航运史上从未有过的定期客运航行。

那时候,川江各轮船公司都极不重视客运,只重视货运,对旅客漠不关心,态度恶劣。尤其是外资轮船公司,对中国普通旅客更是歧视。卢作孚非常重视旅客服务工作,常常亲自搭乘“民生”轮往返于重庆、合川间,实地了解旅客服务情况。当时船上还没有设“茶房”,他便向船上的水手和厨工讲解为旅客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于是“民生”轮就由没有服务员,变成人人都是服务员了。

实业强国之路困难重重:一方面以英商太古、怡和,日商日清为首的外资轮船公司,凭借内河航行权的庇护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了长江上游的航运,肆意排挤和打击中国籍的轮船公司;另一方面中国籍的轮船公司,深受军阀政府的压迫和欺凌。

眼看民族航业陷于如此危殆的处境,卢作孚采取的第一个重大行动就是同外国轮船公司进行斗争,坚决制止它们的一切违法活动。他找到军阀刘湘,说明为了制止走私军火、鸦片,应该派兵上外国轮船检查。并迫使日本轮船公司屈服,同意川江航务管理处的士兵上船检查“云阳丸”。

一次川江航务管理处得知美国捷江公司的“宜都”轮利用其机器舱秘密机关偷运鸦片,密令万县航务处上船检查,将其机关破获,查出烟土两万一千余两,人赃俱获。捷江公司被迫向川江航务管理处道歉。川江航务管理处随即通知各外轮公司:“以后每轮船之机器舱,必须严密检查,发现秘密机关,即予销毁,即不便销毁,亦必记录明白,俾使每次均检查是处。”

当时在外国轮船公司的强力排挤下,中国轮船公司四分五裂,极其散漫,不能与之抗衡。为结束各自为政的散漫局面,卢作孚决定以民生公司为中心,联合其他中国轮船公司,使长江上游的几十个中国轮船公司正合起来,成为一个足以与外国轮船公司相匹敌的强大整体。

1934年重庆上游至宜宾一线的所有中国轮船公司都已并入民生公司。1935年,重庆下游至宜昌一线的所有中国轮船公司也都并入了民生公司。这样,整个长江上游的几十家中国轮船公司,终于以民生公司为中心联合起来了,结成为一个整体。至此,长江上的轮船事业进入了较稳定的局面。

卢作孚所做的远不止此。1927年夏季,他在北碚举办各种培训班,提出要培训一批“有理想、有技能”的人才。先后招收具有中学程度的青年500余人,组建了学生一、二队。办了少年义勇队3期,警察学生队1期。是年8月,以民生公司的名义,大量投资,筹组了北川民业铁路有限公司,促进了北川铁路顺利建成。

1928年3月在北碚创办《嘉陵江报》,由3日刊发展到日刊,持续出版20余年。同年初创办北碚实用小学,提倡教学与社会实用相结合,教材要求实用,教法从实际出发,把孩子从小培养成诚实能干的有用人才。5月,又创办了“峡区图书室”。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局日益恶化,1937年8月,为了阻止敌军沿长江西进,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封锁了江阴航道,下游航运中断。民生公司集中了中下游全部船只,联合招商局、大达、三北等公司,以镇江为起点,组织撤退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的工厂设备、学校和机关,日夜不停地运往长江中游和上游。

1938年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的卢作孚一上任就立即参与组织指挥宜昌大撤退,对恢复战时大后方的民族工业,支持抗日战争的战略产业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38年秋民生公司用22艘轮船和征用的860只木船,冒着日机轰炸,用40天时间,赶在枯水期前,将堆积在宜昌的9万吨工业物资和3万人员抢运入川。

那时,卢作孚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轮船还没抵达码头,舱口盖子和窗门早已打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举起,两岸的器材早已装在驳船上。轮船刚抛锚,驳船便被拖到轮船边,开始紧张地装货了。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汽笛不断地鸣叫,配合成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

然而,这位民族英雄于1952年2月8日在重庆服用大量安眠药后辞世,终年59岁。

钢笔画:欧阳桦

过山车

城市的历史起起伏伏

或消失不再、或残垣断壁

能让人记忆的只有重复的述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