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往事之七、之八

军营往事之七、之八

军营往事之七《乡音难改》

部队官兵来自五湖四海,各种乡音都有,通信兵要求工作中使用普通话,但老乡见面还是家乡话。

最难懂的是福建兵,相处五年还是听不懂他们老乡之间的私聊内容。我是到哪儿随哪儿,有次同老乡通电话忘了转換乡音还被其讽剌为粉浆饭搅豆沬(意思是说普通话不标准)。

七十年代部队为了改善生活,各连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力养猪。繁殖季节团生产队设配种站免费服务,新任饲养员广东兵不知此项优惠措施,饭时找司务长要钱。连长江苏人说话好带把,曰 : “配种要几巴毛钱!” 湖北兵小陈没听懂 : “配一次七八毛钱?还是部队便宜,我们老家要好几块呢!”

鸡同鸭讲,在场官兵听得哄堂大笑。

(本篇素材由李台长和赵老兵提供,在此鸣谢!)

军营往事之七、之八

军营往事之七、之八

军营往事之八《时间之爭》

1973年以后,极左情况稍有好转,加上我们也不再是“新兵蛋子”了,便兴起了戴手表之风。

丹东产的便宜二十块,南京产的物美价廉三十元,上海半钢六十多,官兵们依自己的经济条件,许多人买了手表。我戴着父亲用过的苏联表,秒针是卫星绕着地球转,很有特色。连长的罗马全自动最好,不用上劲儿靠手臂摆动自行走动,让大家羡慕不已。可惜他为家属来队包饺子剁肉馅,用力过大损坏了。

有了手表,特别爱看时间。某天几个战士出公差到司令部搬东西,装好车后准备出发。沒有表的于天鹏问几点了?北京兵赵顺民的手表刻度由长短线组成,他看后说:差一刻九点。湖南兵邓建平的手表刻度是数字,看了说:不对,是八点四十五!他俩六八年入伍,是当时“一帮一、一对红”的战友。这次为战友聚会写短文,两人先后讲了这个笑话。

在当时,手表的意义,不仅是方便掌握时间,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既是新老兵的区分,更反映了每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因为大家的服装全都一样啊。

文:义军、飞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