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跟着唐诗游天台 · 桃源与浙东唐诗之路

桃源与浙东唐诗之路

文/张谷清 图/听风看雨

浙东唐诗之路

是指唐代一条诗人来往比较频繁,对唐诗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它是一条有形之路,更是一条诗词文化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中国佛道文化早期的中心地,而天台山则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唐代诗人为之神往的佛国仙山。天台桃源更是唐诗之路上一朵绚丽的奇葩。

桃源是一坛珍藏天台山千余年的文化陈酒。它是我县史上最早就负有盛名的十三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山水风光优美。桃源遇仙的传说美丽而神奇,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远在浙东唐诗之路形成之前,刘晨阮肇上天台山采药,在桃源遇见仙女结为夫妇的传说已屡入诗文作品,影响深远。早在晋代,干宝《搜神记·天台二女》就记述了刘阮采药遇仙故事的雏形,至今已达1600多年。

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更以笔记小说,形象记述了从汉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开始,到晋太元八年故事结束为止。有人物形象品性感情,有生动曲折故事,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予以辑录。

梁代诗人李巨仁在游天台诗中,写出了:“云开金阙迥,雾起石梁遥”“避世桃源士,忘情漆园吏”等,把仙境天台“桃源”与蓬莱三岛相媲美,可见天台“桃源”入诗多么早啊!

不单刘晨阮肇上天台山遇仙,天台赤城山玉京洞还是“天下第六洞天”,天台仙山的影响是十分深远而又全方位的。诸如:汉茅盈等“三茅真君”天台修道;汉末高道葛玄华顶炼丹植茶;晋葛洪赤城炼丹修道;白云先生隐华顶灵墟,为王羲之授“书诀”与“永字八法”……凡此种种,有多少唐代名流大家要寻访仙山天台。唐高道司马承祯隐天台桐柏;山水诗人孟浩然高吟“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对天台神往之极“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隐逸诗人寒山子更是深隐天台寒石山长达70多年。

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天台“桃源”,歌吟不断,名章迭出,影响深远。

李峤有《送司马先生》诗,直接写出:“蓬阁桃源两处分,人间海上不相闻。”许浑《宿东横山》:“孤舟路渐赊,时见碧桃花。漫向仙林宿,无人识阮家。”牟融《天台》:“碧溪流水泛桃花,树绕天台迥不赊。洞里无尘通客境,人间有路入仙家。”李存勖《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把盏设宴,学刘阮仙女一样妙歌轻舞,过神仙生涯。

在中国诗史上有“元白”之誉的大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倾情抒写天台桃源。

元稹作《刘、阮妻》七绝二首:

仙洞千年一度闲,等闲偷入又偷回。

桃花飞尽东风起,何处消沉去不来。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大诗人写出了天台山桃源仙境的幽美,桃源仙女天生丽质,娇美如花,刘阮遇仙是十分难得的人仙佳配。

同样,大诗人白居易也写七绝:“百岁几回同酩酊,一年今日最芳菲。愿将花赠天台女,留取刘郎到夜归。”以此赞美天台桃源仙女与刘阮缔结良缘。

来自桂林的唐代诗人曹唐,善作游仙诗,其七律《刘晨阮肇游天台》、《织女怀牵牛》、《萧史携弄玉上升》等17首,世称“大游仙诗”。其中。天台桃源七律五首,更是完整演绎了刘阮桃源遇仙的故事,凄婉动人,声情并茂,刻骨铭心,为桃源千古绝唱!

一、刘晨阮肇游天台

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色迥无尘。

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

二、刘阮洞中遇仙子

天和树色霭苍苍,霞重岚深路渺茫。

云实满山无鸟雀,水声沿涧有笙簧。

碧沙洞里乾坤别,红树枝前日月长。

愿得花间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刘郎。

三、仙子送刘阮出洞

殷勤相送出天台,仙境那能却再来。

云液每归须强饮,玉书无事莫频开。

花当洞口应长在,水到人间定不回。

惆怅溪头从此别,碧烟明月锁苍苔。

四、仙子洞中有怀刘阮

不将清瑟理霓裳,尘梦那知鹤梦长。

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

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

晓露风灯零落尽,此生无处访刘郎。

五、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

再到天台访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尘。

笙歌冥寞闲深洞,云鹤萧条绝旧邻。

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正因为曹唐这五首七律的情真意切,楚楚动人,连乾隆皇帝在题丁云鹏《天台刘阮洞》诗中有“作记未应拟彭泽,成诗早见有曹唐”,可见曹唐之诗已印入弘历帝心中了!

至晚唐词章萌芽,更以刘阮遇仙凄婉爱情为题材,《阮郎归》、《天仙子》、《诉衷情》、《点绛唇》、《浣溪纱》、《如梦令》等词牌,佳作纷呈,可见桃源在浙东唐诗之路中所占位置不同凡响。

“诗仙”、“诗圣”等唐诗大家,均关注天台桃源,涉笔留痕,不胜枚举。诗仙太白视天台为蓬阙仙山,在诗中有“海水三清浅,桃源一见寻”,“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等展示天台桃源遇仙佳话。诗圣杜甫年青时曾游过天台山,在一首古风中写出“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之句,称天台为“故山”,桃源多“胜概”,可谓一往情深。大诗人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其中“前度刘郎”还成了“去了又来”的常用词。擅长写“无题”爱情诗的大诗人李商隐写出:“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表达了对刘阮的无限神往之情。

南唐后主李煜以桃源题材作“菩萨蛮”五首,“阮郎归”二首。

还有大量词作,都环绕刘阮桃源,别情依依,百读不厌。在褚定济先生编著的《桃源古韵》一书中,就编集了有关桃源的诗作424首。而唐、五代时期就有74位诗人写出了有关天台桃源的诗作就达122首之多。

综上所述,可见桃源唐诗之盛,世所罕见。桃源唐诗是不可估量的文化瑰宝,是名县美城的金名片,值得研究挖掘!

END

信息来源:天台广播电视台、天台报、人文天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