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外卖这个业态之前是没有的,自从14/15年外卖平台大战(补贴刺激)之后,纯外卖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越来越多。

大家对纯外卖公认的定义是:外卖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90%以上的店铺。往往没有堂食生意或者堂食生意很少。

跟线下实体店不同的是,纯外卖店铺全部依靠平台排名与流量,平台规则的一举一动、店铺数据的略微变化都会对每天的单量和营业额造成巨大的影响。而线下堂食店的话每天的曝光量(经过店门口的人流量)是每天差不多稳定的,很少会发生巨大的波动。

所以在线下开堂食店是靠地段吃饭,而纯外卖不仅要靠地段(商圈覆盖)而且还要靠平台给流量吃饭。

纯外卖的最大好处是初始投资小,相同商圈的沿街(商场)门面与纯外卖的租金可能会相差好几倍(地段、面积)。所以只需要投入更少的资金就可以迅速启动,而且也不用花精力成本去装修。

纯外卖模式还行得通吗?

为什么纯外卖越来越多,甚至会存在扎堆的现象?这个除了刚才说到的初始投资小,还有一个是“数据错觉”因素导致的,

什么是“数据错觉”?

外卖因为跟线下堂食店不同,判断一家堂食店生意的好坏我们只能跑到店里去看到他在餐点的时候上座率、翻台率高不高,但是很难对店铺月售的情况和整体的商圈市场有全面的了解。

而大家在外卖平台上很容易就能看到每家销量的情况,根据平台的排名规则往往销量很高的店铺都会排在前面,首页翻一翻全是万单店,所以会让我们误以为“外卖很好做”。

殊不知我们在首页看到的千单店、万单店可能只占区域商家总数的1%不到。

纯外卖模式还行得通吗?

一半以上的外卖商家是月销不超过100单的,这个是很多人往往会忽视的“真相”,我们只看到好的一面,经常忽略事实真相,大家在开店前往往是充满兴致,看到万单店就会去想“为什么不能是我?”,并没有考虑这里面的别人是不是赔本赚吆喝或者是什么其他因素。

现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纯外卖商家,了解下来看80%是不挣钱的,挣钱的只有20%,甚至不到20%。

只有两种纯外卖店能挣钱,一种是高销量“薄利多销”型的,当销量足够高后就能压低各项成本率。这个时候哪怕做一些大活动我们也能保持微利。前提条件是你必须在一个比较好的商圈。

有的商家核算自己的成本后发现一天必须卖100单以上才能保本。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商圈最高单量是多少,有没有足够的用户基数来支撑我们这个单量?自己保持这个单量需要做多大力度的活动?如果都不能满足的话我们肯定是无能为力的。

还有一种是做一些高客单价品类(如披萨、蛋糕、烧烤等)其实也容易挣钱,因为这些品类毛利较高,竞争也相比快餐便当类要小很多(个别区域除外)。前期做活动也不至于亏本。

虽然总体单量比快餐类要小的多,但是对于商家来说一单的利润却是多出好几倍的。就等于说别人卖500单很可能比快餐的2000单挣得还多。

看了半天,有的商家会问:那现在纯外卖到底还能不能做?

我的回答是:可以做,但一定不能头脑发热。做纯外卖要避开几个雷区:

1避免产品无差异化容易扎堆的品类(如便当、炒饭、过气爆品等),

2商圈必须要好,这个像一句废话,但是对于做纯外卖来说,商圈质量直接关乎我们的单量天花板,在热门商圈同样也能选到低租金纯做外卖的铺子,为什么要跑到郊区呢?

3各项成本能省就省:现在外卖仍然是价格导向性的,如果我们是做快餐,一份餐的菜品成本如果高于7块钱就很难做了(加上平台扣点、竞价、配送费等)单个用户实付至少要在18-20块左右你才能保本。所以做快餐的话就没有必要过度包装了。

4每个时期都有品类的“价值洼地”,现在比如像“粥类”“麻辣烫类”“小吃类”-----毛利高、平均单量高,不过再过一段时间这些洼地也会逐渐被填平(同品类商家越来越多)。

纯外卖模式还行得通吗?

各品类商家平均单量

“线下品牌店铺干外卖是降维打击”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之前整理的 北上广深杭销量排名前50的店铺中有12家是没有任何活动的。

这些店铺都是当地市场线下比较知名的品牌。因为这些店铺在线下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群体,很多用户在平台上会直接搜索他们在线下吃过的店铺。比如像奶茶类的一点点,无任何活动,没有任何线上运营。你只要开个店挂在平台上就有均单2000的单量。

所以归根结底餐饮业最重要的永远是品牌,纯线上的品牌建设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纯外卖必须要活下来&熬得住才能等来破局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