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

此时距离《渺小一生》(A Little Life)英文版出版已四年多,国内读者终于能读到这部完全凭借粉丝口碑创造生生不息销售的奇书。

《渺小一生》出版当年实力霸榜,年底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经济学人、出版人周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选为年度好书,Apple年度最佳文学类图书第1名,《出版市场》网站总结入围各大榜单的年度好书名单,宣布《渺小一生》是该年度小说类Best of the Best Books(佳作之首)。

这四年,《渺小一生》在“洋豆瓣”goodreads上累积了14万以上打星人数、2万多个书评、21万想读、4.3分。影响力从文学圈扩散,发展出了强大的粉丝社群,创造了丰富的粉丝亚文化,包括角色动漫形象、周边产品,小说中位于利斯本纳街的公寓成了粉丝们的朝圣地、纽约的文艺地标。

明星也不落人后,《生活大爆炸》“谢耳朵”、英国著名创作型男歌手萨姆·史密斯、蔡康永、《X档案》与《性爱自修室》主演吉莲·安德森等纷纷推荐。

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

四座格莱美奖获得者,英国歌手萨姆·史密斯

在豆瓣的英文条目下已有很多读者等不及干脆阅读外文版。编辑部定稿后花“重金”制作全文试读本给理想国的营销同事抢鲜读,据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营销部小伙伴在周末抱着读到凌晨三点。不愿透露姓名的外国文学主编审稿还不过瘾,端着800多页的试读本看成了肩周炎。

这部小说终究是属于读者的,今天我们推送这篇中译者尤传莉的文章,帮助大家更快了解这部21世纪的友谊史诗《渺小一生》。

新书视频抢先看

文:尤传莉

照片中,《渺小一生》这本书翻开来,第二部标题底下空白处贴了张手写纸条:“你好,希望你到目前为止还顺利。这本书很厚、很可怕、很沉痛,但你已经读到了这里──你可以读完的。这一切将会非常、非常值得。我跟你保证。”

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

取自Ins@alittlelifebook

这是《渺小一生》Instagram粉丝团于2017年9月21日张贴的一张照片,也应该是所有热爱这部小说的读者们共同的心声:一切都太、太、太值得了。

这部2015年3月在美国上市的小说,后来被《华盛顿邮报》专文报导,誉为该年夏天文学书市的最大黑马。英文版厚达七百多页(编注:简体版中译本共888页),事前包括作者本人、出版社都不看好,“不是处女作、作者不年轻,也没有创意写作的学院训练。我们本来是想,给这本书六个星期的时间,然后就要放弃了。”柳原汉雅回顾起来这么说,当初她和出版社只希望能找到一小部分够喜欢的读者,卖个5000本就好。

也的确,刚出版时,这本书毫无声势,媒体的书评也有限。没想到,经由读者自发性地热情推荐、书店的主动加强展示,尤其是经过推特等社群媒体的转发热潮(有趣的是,柳原汉雅本人只玩Instagram,其他网络社群媒体一概不碰,还声明推特、Facebook等以她名字的账户都是假的),这部小说缓缓蓄积能量,最后竟打破了种种先天的不利条件,成为畅销书,正面的书评也愈来愈多。而随着7月底英国曼布克奖提名揭晓,这本书也旋即在英国登上畅销排行榜。

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

柳原汉雅(图片来自网络)

1.

18个月完成的近千页巨著

柳原汉雅生于洛杉矶,现年45岁,父亲是第三代日裔夏威夷人,母亲生于汉城(现称首尔)。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血液学家兼肿瘤学家的父亲有很多年都在美国各地做研究,因此他们一家也跟着父亲东奔西跑,搬家频繁,甚至常常以各地的廉价汽车旅馆为家,不过最后总是会回到夏威夷。

大学时代,柳原到麻州就读史密斯女子学院,毕业后定居纽约市曼哈顿。历年来当过出版社企划人员、旅游杂志撰稿与编辑。她的文坛处女作《林中秘族》耗费十六年写成,2013年推出后,文坛评价甚高,也获得重要文学奖提名,不过销量并不好。柳原自己也曾坦承,这本书的主题和涉及内容比较阴暗晦涩,不好写也不易读,甚至还说连她自己都不喜欢读。

第二部小说《渺小一生》,柳原只花了十八个月就写完,而且在此期间,她还有旅游杂志的正职,只能利用工作之余和周末写作。她自己形容,这次的写作过程,回忆起来像是个“发烧的梦”。

本书一开场有如《欲望都市》或《老友记》那种典型以纽约为背景的情境喜剧,描写四个大学时代的室友/挚友在纽约重逢。此时他们各自从名校研究所拿到硕士学位,站在卑微的事业起点,满怀雄心要在这座城市里成功,也有各自的恐惧和茫然。然而之后,很快地读者就会发现,开场的轻松欢乐只是表面的假象。往下的发展,倒是比较像《悲惨世界》或是《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

第二部开始,我们将会看到,四个好友中的裘德是真正的核心,他俊美、高大、知识丰富且聪明过人,对朋友体贴耐心,还擅长打理家务、厨艺高超。简单说,他是个近乎完美的男人。但裘德对自己的过往向来避而不谈,还有着神秘的跛脚和不时发作的神秘背痛。随着故事的发展,裘德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种种悲惨的创伤经历,将会如同一层层黏住伤口且已经发硬的纱布般,逐步缓慢揭开,同时也带来新的痛苦。

此书上市之后,那种始则缓缓闷烧、继而全面爆发的销售成绩,也似乎像个发烧的梦。各大社群网站里纷纷涌现粉丝们的热情推荐,最普遍的共同词汇都是:感动、读得大哭、此生最爱这类最高级的赞美词。连最早出现的书评之一《洛杉矶时报》,书评人都在第一段坦承,这本书是她成年后第一次读到哭的小说。

“真的没想到,就像野火似的。”柳原后来曾在演讲中如此形容。的确,尤其是艺文媒体圈子里,这部小说简直所向披靡。甚至很多人爱到自制衍生商品,把书中四个主角名字印上T恤、购物袋、背包、马克杯,拍照上传到社交媒体,形成某种粉丝现象。后来这本书不但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英国曼布克奖两大文学奖的提名,卖出多国外文版权,并售出影视拍摄的优先权(option),粉丝们还在网络上热心提出自己的理想卡司名单。

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

书迷围绕小说创作的各种艺术衍生品。(取自Ins@alittlelifebook)

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

德国粉丝手绘,脑补《神探夏洛克》里华生的饰演者马丁·弗里曼饰演裘德(取自《渺小一生》facebook)

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

粉丝看完小说后给自己的猫取名裘德(取自《渺小一生》facebook)

2.

没有婚姻与子女,友谊是生命的核心

《渺小一生》出版后不久,柳原进入《纽约时报》集团以报导时尚生活为主的《T杂志》(T Magazine)担任副总编辑,大约一年后辞职,接下来旅游各国充电一年,同时也参与各地《渺小一生》外文版的宣传与活动。2017年6月,她才又回到《T杂志》接任总编辑。然而,尽管至今英文版已出版超过四年,社群网站上的热潮却仍持续不歇。陆续推出的外文版,也让柳原又增加了更多各国的忠诚读者。

这本书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回响,的确是因为书中有种种人性共通的动人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毫无疑问,就是友谊。柳原曾在受访时表示,她一直想写一本她和朋友们在寻找的成年期之书:没有婚姻与子女,在其中,友谊就是他们生命的核心。此外,“我想要写一个基本上永远不会好转的角色……并探讨友谊的种种美丽与哀愁。”

尽管《渺小一生》表面上是一部写实小说,种种写作手法都不具奇幻成份,但柳原曾在许多访谈中表示,她希望把这部小说写得像个童话,或神话。故事发生在当代的纽约市,但她刻意拿掉历史时间、年代,甚至太确切的地点,用意就是要尽量去掉其他干扰,形成一种童话般的封闭世界,以便更纯粹地探索、凸显故事里角色的生命本身。

“没有受过学院训练的优点,就是你不知道界限在哪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柳原曾如此表示。因此,她的书写往往把一切全都推到最极致,甚至推到过了头。

书中没有任何种族、性别、性倾向等等社会约定俗成的偏见与障碍,(光这一点,就已经是童话世界),而且刻意选择以男性为主要角色。他们的快乐与伤痛、幸运与不幸,全都被一路推到极致。就连篇幅,也是同样长得过了头。柳原承认,这本书同时也对读者提出了过分的要求,需要读者投注更长的时间、经历更多的情绪跌宕,才能读完。

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

(取自Ins@alittlelifebook)

3.

为被忽略的沉默受害人发声

很多人问过柳原,为什么第二部小说要写这个故事?尤其篇幅对营销这么不利?她回答,因为这个故事是她当时最想写的。裘德的形象和一些模糊的梗概在她心中酝酿已久,开笔之后,种种细节就愈来愈清楚,非写不可。至于篇幅,她没有刻意觉得该写多少,反正最后写出来就是这样。编辑曾跟她商量过是否要删减到比方三分之一,但是不太抱希望。柳原觉得没办法删,于是出版社也就没有坚持。

从某种层面来看,《渺小一生》也是柳原对上一部作品的应答:两部作品都处理了男童被性侵害的问题,《林中秘族》反映了加害者的观点,而《渺小一生》则提出了受害者这一方的故事。两部作品都处理到这样的题材,柳原曾解释,一方面是她对于探索男性角色较有兴趣;另一方面,她认为,由于社会的种种机制,女性从小就习惯保护自己、有所准备、被鼓励倾诉,但男性就完全相反,不但比较不会保护自己,也习惯压抑、不善表达,更容易被人忽略。因此,更让她想要深入挖掘,也想为这类沉默的被害人发声。

《渺小一生》中,裘德对自己的过往创伤记忆难以摆脱,却始终无法对他人启齿,正反映了男性所面对的社会制约,也因此,揭开伤口会这么困难、一再拖延。“如果以女性当主角,这本书大概只需要三分之一篇幅。”柳原曾在受访中如此打趣。的确,就像这本书开场不久就描写到,裘德在十来岁经过一场大创伤后,遇到第一个从不曾背叛他、也完全知道他过往的一位女性社工人员。如果不是造化弄人,读者大概可以想象,若是有了那位女性社工的观点,一切很快就可以到此为止了——不要说三分之一,恐怕五分之一就能结束。

但是,若说裘德的过往有多么童话历险般地极端悲惨、匮乏、孤单得难以置信,那么他日后所获得的补偿,也就有多么神话级的幸福快乐,甚至是百倍、千倍。读者若曾为他的凄惨童年而伤心鼻酸,那么日后身边朋友所给予他的种种关爱,只会更令人流泪不止。一般童话末尾往往只有“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一句话交代,而柳原的故事,则是用宛如潜意识般摸索的口吻,予以长篇探索、铺陈。

于是我们看到了从小孤苦受虐、一再被背叛伤害的裘德,日后进入有名望的大学,事业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就,还得到一群朋友最慷慨、不求回报、真诚无悔的友谊,就连他从小最渴望却不可能拥有的父母,最后竟然也得到了。可以说,所有情感上、物质上所能得到的成功与满足,他在后半段人生全都拥有了。而且无论他怎么考验这些友谊,无论他如何有意或无意把朋友推开,这些朋友仍坚定守护着他,不肯放手。总之,悲惨至极的童年创伤之后,是个幸福到极点的童话完美状态。

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

主角居住的利斯本纳街,已成书迷朝圣的文艺地标。(取自Ins@alittlelifebook)

4.

以童话质地救赎过往的暗黑创伤

然而,最终我们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童年创伤有可能完全愈合吗?

简单一点的回答是:不,这个故事最后的收场不可能是皆大欢喜。至于复杂一点的答案,柳原用一整本书来回答。但这当然不是一本专注于描绘创伤的书,相反地,其实创伤往事的篇幅只占很小部分。的确就像柳原所说的,这本书的最大重点,是在探索友谊的种种美丽与哀愁。

某些伤痕或许终究无法治愈,甚至永远不可能好转,但并不代表你就该放弃努力。够格的朋友也绝不会停止尝试协助你、督促你。

这样至深无悔的动人情感,过往有太多文学、戏剧作品中用来歌颂爱情与亲情,而《渺小一生》则交给了友谊去发挥。主角们大半无父母、无子女,甚至未必有婚姻或伴侣。友谊是他们少数、甚至唯一能依靠的人际关系,他们也都倾心以待。柳原跳出了传统的窠臼,以这本具有童话质地的大书,探索并颂赞友谊的力量与可能性。

《渺小一生》出版后引发的读者热烈回响,证明柳原想营造的“友谊万岁”童话世界,的确具有非凡的动人力量。柳原曾说,这样的故事,或许只可能发生在现代的纽约。因为大都市比较缺乏一般传统小城小镇以血缘、婚姻为主轴的人际关系,而是充满了摆脱过往种种牵绊、孤身来此闯荡天下的人。

当然,纽约市是现代大都会最极致的代表,也是这个童话发生的绝佳地点。但在现代的大都会中,无父母、无子女,或是与亲族关系疏离、只能仰仗友谊的单身族群,又哪里会少?也难怪这本书能引起各方读者的广泛共鸣了。

这是个极其伤痛的故事,没错,但也是个极其抚慰的故事。而或许更重要的,这是个好看且令人异常感动的故事。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平凡卑微的书名?柳原曾说,因为她认为,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基本上都是渺小的。

但看过这个故事的人应该能体会,在我们的一生中,只要能遇见些许真诚的友谊,彼此尽力付出过,那么尽管渺小,也是不枉此生了。

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

取自Ins@alittlelifebook

“友谊万岁!《渺小一生》的童话世界,以及其中的美丽与哀愁” 尤传莉 著

《渺小一生》柳原汉雅(Hanya Yanagihara) 著 尤传莉 译

本文由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授权使用

【新书推荐】

《渺小一生》

柳原汉雅 著

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

四个男生跨越三十年人生起落的友谊史诗,“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卫报》)。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却可以在外面的世界找到真正的家人。

持久不衰、长年霸榜的热点话题书,“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华尔街日报》),“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出版四年来影响力从文学圈扩散,发展出了强大的粉丝社群,创造了丰富的粉丝亚文化,小说中位于利斯本纳街的公寓成为书迷朝圣地、纽约的文艺地标。

作者介绍

柳原汉雅(Hanya Yanagihara),1974年生于洛杉矶,美籍日裔女作家。1995年于史密斯女子学院毕业后搬至纽约。2015年开始担任《纽约时报》旗下时尚杂志《T》主编。《渺小一生》是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荣获科克斯评论文学奖,入围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橘子小说奖等四项文学大奖决选名单。

译者介绍

尤传莉,东吴大学经济系毕业。译有《图书馆的故事》《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火车大劫案》《依然美丽》《当时,上帝是一只兔子》《渺小一生》等。

内容介绍

英俊、善良的威廉在餐厅打工,梦想成为演员;自信、幽默的杰比试图在艺术圈闯出名声;家底殷实的马尔科姆在一家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却丢失了对建筑最初的热爱;还有内向、谜一样的裘德,一个才华横溢的助理检察官。四人结识于马萨诸塞州一所著名学府,他们初来纽约闯荡,意气风发却不名一文,漂泊不定。直到年岁渐长,事业有成,横跨三十余年的友谊却迎来了最大的挑战——难以捉摸的裘德本人。他不愿与人提及过往的阴影,选择在孤独中一次又一次地自我伤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裘德内心的防线逐渐消解……

“我知道我的人生有意义,因为我是个好朋友。”《渺小一生》是一首兄弟情谊的赞美诗,也是一场探寻生命意义的奥德赛。在友谊中,被毁损的我们将重新完整。

新书抢先读 | 福利

如果焦虑是这个时代的负担,

友谊就是它的镇痛剂。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

却能在外面的世界找到真正的家人。

关于“友谊”,你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吗?我们特别制作《渺小一生》试读本,献给珍爱友谊的朋友们。

留言评论,说一说“哪个瞬间,友谊让你逃脱孤独与焦虑”,我们将抽取5位,送出试读本,抢新尝鲜。

转载:请联系后台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