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实现对华外交关系正常化。从那以后,你知道中国发动过几场战争吗?一场也没有。而我们一直在打仗。”


“美国建国至今已有242年,只享受了16年的和平时光,它是世界历史上最好战的国家,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强迫其他国家采用美国原则。”

今年四月,针对中美贸易战,美国前总统卡特说了段大实话。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1979年1月29日,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邓小平与卡特一起向观众致意

总是拿着锤子的人,眼里看见的都是钉子。如卡特所言,美国这种发展模式,其实由来已久。

1898年,坠井的丹尼尔·普莱维,意外发现石油商机,从此利字摆中间,为了美国梦啥都豁得出去;2019年,高喊“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特朗普把关税当炮弹发射,想要重燃美国梦的新希望。

从西部拓荒到贸易战争,从虚构人物到现实剧情,本质都是利益至上的征服逻辑,纵观他们背后的美国历史,这种利益驱动的资本扩张,几乎是种无法遏制的渴望。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美国

电影[血色将至],豆瓣与IMDb均8.2分,多次入选媒体评选的新世纪最佳影片。这部天才之作,帮助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收获柏林银熊奖,它癫狂的影像气质,极具库布里克的大师遗风。

地表最强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凭借本片收获了第二座奥斯卡小金人,从他饰演的主角丹尼尔·普莱维身上,我们能看见美国的过去,也能读懂美国的现在。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献祭亲情的魔化之路

丹尼尔·普莱维的发财路上,亲情始终是被献祭的贡品

每次去农民家征地,丹尼尔身旁总跟着个小男孩。这个叫HW的男孩,并不是他亲生儿子,而是从殉职工人那儿领养的养子,为的只是拿来当个门面,增加点可信度。

有时,天真可爱的儿子,明明只是个吉祥物,却成了丹尼尔口中的“合伙人”家族制的企业文化,为他打造出“爱家男”形象,看着就稳定靠谱,直击西部农民内心。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奸商丹尼尔,深谙祖国文化,一开口就是“家庭”,牢牢抓住主流价值观的核心

有时,闷不作声的儿子,是装可怜的要素,同情心的引子

就像创业公司老板遇上风险投资人,丹尼尔说起品牌故事来煞有介事,不惜编造鳏夫幼子的桥段,以情唬人,卖惨催泪,只为一份生意合同。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表面仁义道德,一肚子阴谋诡计,说的话越假,丹尼尔的脸越诚恳

如果说前期筹备中的HW,还是为丹尼尔背书的商业工具。那么,公司正式营业,矿场长大的HW,没来得及分享“合伙人”红利,就沦为了倒霉的牺牲品

一场意外的井喷事故,打破了HW童年的宁静。巨大的轰鸣声响,瞬间震得他失聪,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呼唤,HW陷入了失语的状态。

这种失语,不仅是生理上的聋哑,也意味着他与丹尼尔之间有了伤痕,失去了沟通的基础。这对父子渐渐冷漠疏离,生意维系的亲情,一点点被耗尽。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受害者陷入沉默,加害者无力挽回,亲子关系成了资本积累的陪葬品

沉迷挖矿的丹尼尔,真的一点也不在乎亲情吗?其实并不是。

至少,收养孤儿HW的时候,丹尼尔的眼睛里还有爱的成分。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至少,HW意外受伤,他抱着儿子在旷野狂奔时,难以掩饰作为父亲的焦急。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资本的原始积累,充满怀疑与猜测,从来都是条残酷的道路。

至少,当有人声称是自己的兄弟,丹尼尔还愿意与他杯酒话人生。他坦诚地露出黑暗面,释出隐藏的恨意,推心置腹中都是对于亲情的渴望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只不过,对丹尼尔来说,比起成功的愿景,亲情的地位还是太过脆弱。

当有人质疑他得照顾残疾儿子,没法专心投入经营,他立即将HW送走;

当所谓的“兄弟”亨利,被证明只是冒名顶替,纯粹只为骗钱,他立刻将他除之而后快。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骗子亨利,坚定了丹尼尔对资本的臣服,摧毁了他对于亲情的希望

面对资本魔鬼的诱惑,丹尼尔提出交易,放上的第一块筹码,就是他舍弃的亲情。

这样的选择,使他成了无情的暴君,四处征伐的路上,每个人都是对手,或是敌人。

“我宁愿当你是父亲,而不是合作伙伴。” “我宁愿你开口说,而不是靠手语翻译。”

病情痊愈,成家立业,HW被父亲丹尼尔逼得开口,久违多年后,第一次和他说话。这第一句话,就是要离开他,与妻子去墨西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石油公司。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家族企业”的设定,在怨气中艰难维持,最终还是敌不过彼此的仇恨。


“你不是我儿子,你只是个不起眼的对手。”

面对HW的执意背叛,丹尼尔发出无能狂怒,冲他的身世开刀,斩断了最后的亲情纽带。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彻底否定心中的善良与爱,丹尼尔到达了魔化的终极层次

普莱维一家,因为生意而生,因为生意而散,美国梦从未熄灭,魔鬼契约代代相传。

资本的力量大得惊人,在它面前没有感情可言。这一天,丹尼尔·普莱维终于发现,就像多年前他夸口的那样,他和HW之间,真的只剩下了“合伙人”的关系。

利益至上的丹尼尔,教会了儿子同样的逻辑。他们的亲情,反倒成了说辞。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曾经的微笑都献祭给了恨意,曾经的亲密都献祭给了生意

宗教变现的投机之举

扩张是资本的本性,正如贪婪是人类的本性。

对于投机者丹尼尔·普莱维而言,信仰这个东西,完全是可以用来抵押的置换品

19世纪末的美国,正处于西部开发时期,当野心勃勃的淘金者来到蛮荒西部,开疆拓土的资本扩张路上,为了做通农民的工作,少不了基督教会的协助。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西部开发时期的加州教堂

电影中,一座村庄成了输油管道必经之路。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丹尼尔又是发展农业,又是兴办学校,正忙着画大饼时,突然被个小伙子打断。

这个人就是伊莱,“第三启示教会”的牧师,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圣经》的前两次启示,一是“摩西十诫”,二是“上帝临世”。把名字取为传说中的第三次启示,足见伊莱自诩上帝正派传人的野心。

不仅名字够狂,业务表现也是优秀。教堂之中,驱魔人伊莱上线,面部表情炸裂,肢体动作丰富,犹如跳大神的他,表演极具现场感染力。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眼睛能透视,双手有磁力,伊莱确实如有神助

看到这种狂热场面,无神论者丹尼尔也当场服了,不得不向伊莱抛出橄榄枝。

先是资金入股,替伊莱修缮教堂,用捐款履行自己的神圣承诺;再是受洗入教,化身虔诚的上帝子民,彻底与当地农民心连心。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以为出钱就搞得定的丹尼尔,暴露了资本家的阶级局限性

“主啊!请赐我圣血!驱走我体内的恶魔!”

受洗仪式上,原以为只是走个过场的丹尼尔,被伊莱不按剧本的演出整得够呛。

忏悔环节,他青筋爆突地辱骂自己,在伊莱的咆哮怒吼中,一次次使出吃奶的劲。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丹尼尔:“你吼辣么大声干嘛?”

驱魔环节,丹尼尔成了伊莱的提线木偶,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跪着动也不能动。堂堂一个大金矿主,贡献了令人发指的高配合度。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丹尼尔:“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

受洗环节,丹尼尔就像刚上岸的落水狗,在极尽屈辱的遭遇后,终于喘了口气。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丹尼尔:“解脱,是肯承认这是个错。”

就这样,资方与教会形成合谋,宗教变现成了生意的一部分。

不过,既然是生意,有合作美满的时候,就有关系破裂的时候。

为了扩张资本版图,丹尼尔对伊莱忍气吞气。可一旦万事大吉,伊莱再来讨尾款,暴脾气的丹尼尔,直接就动起手来了。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丹尼尔:“还想要钱?儿子都聋了!说好保佑我全家平安的呢?”

当吃回扣吃上瘾的伊莱,再次向他勒索时,丹尼尔用攻心战逼他露出神棍本色

“我是一个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

原来,人间使者伊莱,也曾怀疑上帝存在,也难敌贪婪本性,为了钱什么都肯做。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西部开拓,一个藏着血污的美国神话,资本在这里野蛮生长,宗教在这里变现信仰,像丹尼尔与伊莱这样的投机者,从来不是历史的少数。

他们的心中,以利益至上为准则,至于信仰什么的,只是赚钱的幌子。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自我毁灭的孤独之旅

片名[血色将至],出自《圣经·出埃及记》,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你对亚伦说,把你的杖伸在埃及所有的水以上, 就是在他们的江、 河、 池、 塘以上, 叫水都变作血。”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十灾之“血灾”

说到复仇,即使仁慈的上帝,也会变成无情的杀手,更别提比上帝更膨胀的丹尼尔。

一生追逐资本获利,向命运复仇的丹尼尔,连自己也没放过。

从穷苦矿工混成石油大亨,我们似乎看见丹尼尔扼住命运喉咙,成了自己的上帝,实现了美国梦的经典路径。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欲与上帝比膨胀的丹尼尔

可是,正如片名一样,这趟复仇之旅也充满血色。

一次大爆炸让他失去亲情,一次大忏悔让他丢掉信仰。石油开采中付出的人命,就像埃及人城中的血色,永远折磨着丹尼尔,使他变得越来越黑暗、残忍、歇斯底里。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野心浸染人性,善良的部分逐渐褪色;得到又失去,生命的空虚再次降临。

功成名就的丹尼尔,身边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眼里只有利益的他,走着走着就剩下一个人,就像回到了那个发现石油的清晨,从幽暗矿井中爬出,与他的孤独相伴永存。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I'm finished(我完了).”

电影的结尾,丹尼尔亲手杀死牧师伊莱,精疲力竭地坐在保龄球道上。

此时此刻,他终于摆脱一切纠缠,成了毫无怜悯之心的孤家寡人,在经济大萧条中向下沉沦。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保龄球场的最后一抹血色

关于这部电影,《纽约时报》曾经评价:“安德森的影片不是美国梦,而是美国梦魇。观众随着影片进入烈火熊熊的地狱,每个人都将在其中得到沸腾与诅咒。”

美国梦,还是美国梦魇?

资本的原罪,埋在人性与历史的深处,从石油开采到贸易大战,其实从来未曾消逝。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文章来源丨看电影杂志(ID:moview_weekly)

「 关注剧角 」

搜索 剧角映画 或 magilm_forever

关于电影,你总想知道更多

中美贸易战的根源,这部电影早已揭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