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育生态的网络化,有教育界人士感叹:教师还能做什么?网络科技还有什么不能做?对于教育来说,“教”易“育”难,学、练、改、管、测,在这些环节,技术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养成不能靠技术来完成,立德树人更要依靠教师。因此,我们不能陷入“炫技”泥沼,也不能成为“技术控”。

照本宣科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岗位该怎么迎接互联网浪潮冲击?

将互联网引进学校和课堂,是现代教育大势所趋。如果只有班班通、多媒体播放仪一些硬件设备。教师思想意识还没有进入互联网时代,再先进的硬件设备也只是摆设而已。因此,要将课上得精彩,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的目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技术,多上网慕课,观摩全国知名教师的名优课堂,反思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同时,也可以把自己课堂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与全国各地的教师形成交流互动,听取好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自己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传统课堂向“互联网”课堂的翻转,把更多更新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

现在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展“翻转课堂”试验,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教师讲、学生听)翻转过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有的老师为了延伸教学边界,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注册了网络教育空间,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不受教学地点的约束和45分钟课堂的局限,随时教授学科知识、解答学生疑难,并通过这一空间发表学生作品、展示学习效果。相比阅读陌生人的作品、品鉴毫无水准的心灵鸡汤和同从未谋面的在线教师交流,学生们还是更喜欢看老师和同学们的作品、听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跟伙伴们交流。

照本宣科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岗位该怎么迎接互联网浪潮冲击?

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是复杂的,加之各地情况的复杂性,我们很难总结出几条经典的方法可以照搬,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用心体会总结,提炼出更适合当地情况与学生情况的方式方法。

重视互联网,但不等于过度依赖互联网,教师最需要准备的是一个教育者最基本的要求:心中有学生,做好一个教师的本分,不仅教知识,更需要育人。

从绝对的知识传授角度来说,互联网以及衍生的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比绝大多数教师做得都好,效率会更高。但人的成长与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校教育中的“育”向来就存在复杂的内涵,绝不是程序可以替代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