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已经成立了“安居友邻”“家门同心”“明院花香”等13支管家团,成员通过征求居民意见、共同商议,负责相邻几条小巷区域内的治理,完成从个体到团队、从收集问题到协商议事、从环境整治到社区自治的转变。”杜娟说,她想充分利用地区的资源,发挥党员的作用,不断扩大“小巷管家”的覆盖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真正在基层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6月30日,杜娟参加龙潭街道“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

龙潭街道供图

法制晚报讯(记者马晓晴)东城区龙潭街道工委书记杜娟在基层工作了三十多年,从2010年来到龙潭开始,她扎根这片土地已近8年。她创立的“小巷管家”,如今已走出龙潭,向全市推广。

人人参与把街巷当成“家”

2016年开始,在龙潭街道落实市、区街巷整治任务和“街巷长制”过程中,杜娟发现,如果街巷环境整治任务仅依靠街巷长,那么在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和跟踪反馈居民需求方面就会存在短板。她一直思考如何把这一机制再深入、再延伸,“无缝隙”地处理好城市治理“最后一步”的问题。

从这一角度切入,“居民自治”成了自然而然的“选项”。不管是疏解整治促提升,还是加强社区治理,她总说:“我们的秘密武器是居民。”经过多次“头脑风暴”研究讨论,“小巷管家”的理念雏形渐渐显现。

所谓“小巷管家”,就是把街巷当成“家”来经营。杜娟在介绍这一治理模式时,多次提到“小巷管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内涵就在于“居民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做身边事、叙邻里情、享共治果。”

2017年4月25日,龙潭街道召开“小巷管家”招募启动仪式,147人成为辖区10条主要大街、86条小巷的“小巷管家”。他们主动参与治理,实现自己的事自己管、自己想、自己做,增强了家园意识和归属感、获得感。

“小巷管家”的概念和做法一经推出,很快便得到全市上下一致认可。目前,“小巷管家”已走出龙潭,向全市推广。

社区自治13支管家团成立

“小巷管家”诞生100天时,杜娟为他们送上了一份“百日蛋糕”;诞生365天时,又特意为他们举办了周年庆典,感谢一年来的辛苦付出,十大“金牌管家”展示了他们一年来的暖心故事,让大家知道“小管家”也能有“大作为”。

杜娟带领团队总结一年来的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后,组建“小巷管家团”,对“小巷管家”进行升级。管家团的成立和团长的推选由居民和“小巷管家”决定,充分体现居民自治。

目前已经成立了“安居友邻”“家门同心”“明院花香”等13支管家团,成员通过征求居民意见、共同商议,负责相邻几条小巷区域内的治理,完成从个体到团队、从收集问题到协商议事、从环境整治到社区自治的转变。

“今后我打算在前期基础上,再将‘两代表一委员’和‘双报到’在职党员纳入进来。”杜娟说,她想充分利用地区的资源,发挥党员的作用,不断扩大“小巷管家”的覆盖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真正在基层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