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悠游长乐】莲花山的精魂(下)

的精魂

莲花山

莲花山、龙泉寺、百丈禅师——名山、古刹、高僧融集一体,这或许就是蕴含禅机吧!于是,我想起了与莲花“相生相伴”的有德高僧百丈怀海禅师。他是站在莲花峰巅一个最具灵气的精魂——1200多年前,一位年方十岁的少年,身着土布衣衫,背负挎包,包里装着佛经,沿着产自莲花山的花岗石铺就的蜿蜒小径,从家乡沙京石马村盘山而上,走进翠峰环抱中的西山禅寺(龙泉寺前身)。从此,莲牖瓦灶,青灯黄卷,礼佛研经,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注入身心相与的永恒。

01

“放出沩山水牯牛,无人坚执鼻绳头。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他自撰的诗章,道出了心中的抱负和追求,也道出了他渴望自由、开放的乐观而豁达的心情。那气势磅礴的诗韵,自由舒展的情怀,让人回肠荡气,心潮澎湃。

他潜心研习佛学,励志追求教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终得马祖道一真传。为传播佛教文化,他几十年奔波于佛门法寺,足迹遍及深山老林、崇山峻岭,把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植进他足迹所至的山山水水;把智慧和生命的精髓,注入我们的历史长河,其甘芬如新粱之饴,芳馥如初花之蜜。

他,长乐历史文化名人,禅门一代宗师,敕封“大智禅师”,为弘扬佛道、净化人心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宗教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当我走进百丈禅师纪念堂,瞻仰奉祀在堂中那慈眉善目、神情睿智的百丈禅师塑像时,一种虔诚的朝拜之情油然而生。禅师博大、恬然、精彩的人生轨迹,无不烙上中华传统美德的印记,这是百丈文化的精华,是莲花山最真切的灵性和魂魄,也是我们要探究的百丈文化的切入点。当我看到碑廊上90块石碑洋洋八万字,镌刻着百丈禅师创制的《百丈清规》时,我都会把它拜读成一部不朽的史诗。禅师奠定的禅农并重的思想,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之光。当我看到纪念堂的侧壁上,根据史书 《五灯会元》所刊载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等六则故事所绘制的壁画时,都会被禅师那流播寰宇的名言和严格躬行的风范所感动,也会被禅师那博大而深沉的个性以及对佛道之执着的精神震撼。

有关禅师其人其事,长乐民间流传颇多。透过一个个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我们不仅对禅师的灵慧赋性和高尚情操加深了了解,而且也增强了对莲花山文化品位的认识。只有把生动而丰厚的人文历史融进山水之中,莲花山的自然景观才有了鲜活的灵气,也才有了厚重和神圣。

走进百丈禅师纪念堂,一股博大精深的百丈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顿入悟境,启动灵气,杂念也淡淡化出。这是一方无尘的所在,这是一方清凉的世界,愿世人都能得到这菩提甘露的滋润。百丈禅师纪念堂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衍息所,已巍然耸立在我的心中!

古意幽幽,往事沉沉,尘世茫茫,令人抚之感慨万千……忽闻一阵怡人的花香,啊,是莲花的清芬!几分欣喜,几分仰慕;临风怀想,遐思悠悠。我情不自禁地在心中默默吟咏着赞美莲花的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啊,莲的一生都是诗,即使凋残,也留下久久难忘的韵响!

文/陈尊东

编辑/林 倩

转载请注明出处

的赞

免责声明

我们重在分享,音频和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