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首诗分享了杜甫的《石壕吏》,“安史之乱”的爆发,民不聊生。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肃宗李亨驾崩,享年52岁,其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这一年的冬天,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公元763年春,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时年52岁的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著名的诗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八年的战乱,乾坤疮痍、黎民疾苦,杜甫自己更是历经颠沛流离、感时恨别,如今,这一切都将结束,幸福却是来的那么突然,“忽传”、“初闻”两词可见其悲喜交加的心情。回头看看妻儿,全家都跟着开心起来,这种其乐融融的景象已经记不得多久没有出现过了,此情此景,怎能不好好庆祝一番?最实际的莫过于一家人做一桌好饭菜,准备一坛好酒,唱歌,跳舞,彻底放松一下,接下来的两句诗都是很自然的真情流露。紧接着,思绪飞转,想象着要携家人回到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洛阳,其实杜甫在晚年时期,一直想回到洛阳,回到自己的故乡,这种心情,已经伴随着成为支撑他面对困苦的理由,“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恨不得自己马上就回到那里,回到自己的家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