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循着老人们的指引,记者来到这位叫张恕的老人家房门口,看到她正端坐在檐廊下的桌子旁,一手握着放大镜,一手捧书读得入迷。和记者的说话间隙,张恕又提笔写当天的日记:“年轻记者来,引我笑颜开。

百岁“学霸”写29本诗词日记

拿着放大镜看书,是百岁老人张恕每天的“必修课”。盛磊 摄

◎星沙时报记者 姜国 罗展

见习记者 唐玉芳

听说长沙县果园镇敬老院有一位百岁“学霸”,坚持每天读书写日记。近日,记者来到敬老院一探究竟。

循着老人们的指引,记者来到这位叫张恕的老人家房门口,看到她正端坐在檐廊下的桌子旁,一手握着放大镜,一手捧书读得入迷。记者附在她耳边说明来意,她乐了:“今天的日记内容有了,就写你们采访我!”

张恕原名张爱兰,果园镇洞田铺人,出生于1920年3月17日,今年虚岁一百岁。张恕13岁上高小,1938年考入湖南省立一中初中部。当时语文老师是李淑一,烈士柳直荀的夫人。李淑一古文功底深厚,课堂上经常教学生们填词作诗。“我觉得‘爱兰’太俗,有次课后请淑一老师帮我改名。”老人回忆,李淑一稍作思考对她说:你为人忠厚宽和,就叫“恕”如何?她欣然接纳,一生把“宽恕”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作为敬老院唯一的百岁老人,张恕是这里的“老大”,也是大家眼中的“另类”——她不看电视不下棋不玩手机,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写日记。“我现在每天花五个小时读写,上午两个半小时,下午两个半小时。”说话间,老人打开衣柜,从抽屉里捧出一摞日记本。有些本子的纸页已经发黄,有的封面已经掉落,又用胶带粘上。记者数了数,一共29本。

翻开日记本,就像展开老人的百岁人生,一笔一划稳健而从容。绝大多数日记都是诗词体裁,语言隽永、韵律讲究。

“问君何处去,数日未见人。莫是归故里,胡为不通音。”张恕最早的一则日记写于1945年,当时时局动荡,她身在贵阳,有感于在外闯荡的二弟数月未联系,心中焦虑与思念聚积,随笔写下一首小诗。2006年,张恕撰写回忆录,将这首诗补记下来。

日记所载多为生活琐碎,又颇有闲情逸趣。“刚解锁门疾,又遇骤雨淋。不如歌一曲,踽踽陌上行。”2007年5月11日,老人出门忘带钥匙又半路遇雨,然而,虽然被淋了一路,她却不以为意。

2012年,92岁的张恕不忍给52岁的女儿添麻烦,主动要求住进果园镇敬老院。 此后,她便在这里开启了“读写”模式。“择君而事为上策,唯利是图乃愚夫。太师扶纣忠诚至,甘奔封神榜内居。” 这首《读封神演义有感》即是她的读书笔记。敬老院阅读室的藏书,她都翻了个遍,消化后又转化为一首首小诗。

并非所有的日记内容都是原创。有一次,她在收音机里听了田震的歌曲《风雨彩虹 铿锵玫瑰》,觉得余音绕梁,随即请敬老院工作人员找来歌词,一字一句誊写下来。

虽然年近百岁,但是老人眼睛不花,腿脚方便,极少进医院。她把自己的益寿良方也写进了日记里。关于日常生活——“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关于内心的修炼——“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几乎与“五四”同岁的老人,身上始终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爱国情怀。“磁浮快线穿梭稳,高铁飞车运客忙。航母成双巡大海,银鹰结队护家乡。脱贫群众闻鸡起,全面小康国更强。”去年从报纸上看到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报道,她在日记里写下了自豪感。记者梳理发现,港澳回归、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等家国大事都有在日记中呈现。

和记者的说话间隙,张恕又提笔写当天的日记:“年轻记者来,引我笑颜开……”

“她现在写日记已经成‘痴’,二十几年了,天天写!”女儿杨果平读书不多,原来不太理解母亲,后来从日记里读懂了母亲坎坷的“历史”,转而十分支持,母亲需要添置读写用品,她都第一时间买来送到手上。遗憾的是,由于搬了几次家,老人有很多日记本都遗失了,剩下这些,她都当宝贝一样收在柜子里。

“书是我的伴,笔是我的友。”老人说,80年前的读书经历,是她最美的回忆。中间耽误了几十年没学习,如今有条件了,还是要多学、多写,这也是她保持心态好、身体好的秘诀所在。正如她在今年99岁生日时记的日记:日日上书台,读写数十载。百岁不言老,为有活水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