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精品力作,辰思影视有限公司在福建省公安厅的指导下,着手拍摄缉毒电影《追冰》。在斥资1.2亿的背后,于演员演绎、创作理念、弘扬宗旨、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个故事起源于90年代“中国第一大毒枭”刘招华 ,曾经当过武警和法警的他自恃聪明绝顶,以为自己具有极强的反侦察能力,与警方周旋了九年之久,2005年3月5日,在他40岁生日这天终于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

在《追冰》中,刘招华化身更为心狠手辣的毒贩头目陈景林,而曾经的缉毒英雄罗兵在采取一条独特的办案方式之后,顺利将其缉拿归案。

探索“中国形象”

故事里,不仅生动呈现了公安人员执着奉献的精神,还更加鲜明地强调了人民警察必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准则。这是中国形象的最好诠释。

不仅如此,它也包含了主创们打造正能量文艺佳作的精神。这条求索之路,将整个故事真实地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这是一部描写警察精神的作品,无论是全体公安人员还是文艺创作者们,都如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求索。

纵观来看,中国华语电影,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求索。《追冰》这类主旋律大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秉承“能量宗旨”

如今的影视剧作品都在呼唤传统、传递正能量,而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影片却无法真正地达成这种共识,更多的是为了所谓的票房冲击和流量刷屏。当然,商业片的价值本该如此,但观众更为关心的属于中国自己的电影。其中的距离感,是道不明说不透的。

《追冰》讲述的事件也是有关于“佛系”毒枭的话题报道,虽然影片中的艺术加工已经高于了原始故事,添加了很多演员的表演成分在里面。但其内核逃不出“否定荒谬”——“ 我的毒品不给国内人消费,只给外国人消费” “人家曾经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也应该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这些言论在现实生活中,对观众的心理素质形成一种强烈式打击,从而能够领悟出图谋不轨的动机,总有法律来制裁。

张扬“小正大”精神

千里追冰的路途,是缉毒警察对职业的坚守和对心中理想信念的持之以恒。他们没有那么多的会议和方案,很多时候都是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就要做出反应,稍不留神就会失去生命。

电影拥有的镜头语言,具有打动内心的优势。有人或许会说这是职责所在,无需大力宣扬,但《追冰》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让观众解警察、读懂警察,知道他们的艰辛以及为禁毒事业的付出和奉献。

《追冰》是一部典型的公安题材电影。同类影片在国内虽然较多,但有话题度打造,弘扬正义力量关爱之心的禁毒宣传工作的作品却凤毛麟角,希望《追冰》能够取得成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毒品戕害的特殊人群,用社会的温暖使尽可能少的人远离涉毒犯罪。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