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触及国人痛点的抗战问题上,有一种曾经大行其道的言论宣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旗帜鲜明地站在正义的一方”、“二战中的美国,是中国最坚定有这才是真相:抗战时期,美国是日本侵华最大的帮凶力的抗日盟友”。

事实究竟如何,根本无需辩论,在公开的史藉中寻找答案即可。

一、公然挺日

中国抗战的起点,应从1931年的“9.18”事变开始。抗战持续时间长达14年之久,这是近年来上至中国政府、下至民间的共识。

“9.18”事变是国耻,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许多人热衷纠缠“不抵抗”的电报存在于否,“不抵抗”的历史责任该由谁负,其实是舍本逐末。东北军没抵抗,南京国民政府不打算抵抗,都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寄希望于国联“调查真相”、寄希望列强为中国“主持正义”,就是不寄望于自己的国民、不寄希望于自己的军队、不寄望于自己带领军队和国民奋起抗争。国难当头,他们还居然多次公开声称“我们的敌人不是日本”。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抗战时期,美国是日本侵华最大的帮凶

美国总统胡佛

​成天指望别人施舍,等来的只能是响应的耳光。1931年10月,美国总统胡佛公开发表讲话,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日本为保卫日侨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是不能提出异议的。”

1932年1月3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国和日本政府,对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局面和足以损害美在华权益,违反“门户开放”及中日间的任何协定、条约,美国均不予承认。很多人以此作为美国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证据”,但他们却选择性遗忘了1月8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这一史实。史汀生的照会,说白了就是告诉日本:只要不损害美国在华利益,无论日本在中国东北做什么,美国都不反对。

不仅不反对,美国还以实际行动支持日本。史汀生照会发出后不久,杜邦公司就将氨炸药的制造技术卖给了三井株式会社。美国国务院对杜邦公司的这笔买卖表示完全赞同。据统计,从1931年“9.18”事变到1932年年底,美国向日本出售了价值1.81亿美元的军火。

1936年,日本陆军提出应付未来对苏、对华战争的、耗资巨大的“六年作战准备计划”(1937—1942)。美国认为该计划是针对苏联的,于是便用给予日本贷款、技术输出、供应战略物资等各种方式,为日本陆军扩军备战提供支持。其中,美国福特公司提供日本现代化冶金技术,洛克菲勒财团帮助日本建立新式电气工业,梅隆财团帮助日本飞机制造业的进一步现代化。实际上,因为美国人想象中的苏日大规模战争并未爆发,因此美国对日本的物质和资金援助,最终都化成了残杀中国军民的枪炮弹药。

二、如此“中立”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国民政府一开始仍指望“国际调停”。7月12日,美国国务卿赫尔表示,美国对中日双方保持“公正、友好的态度”,希望双方“都要克制”。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抗战时期,美国是日本侵华最大的帮凶

美国总统老罗斯福

​1937年9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关于《中立法》的声明,宣布禁止用美国船只向中日两国运送军用物资。很多为国民政府开脱的人,将“9.18”事变后中国不对日宣战,“7.7”事变后仍不对日宣战,而非要等到太平洋战争后才宣战的反常行为,解释为这是为了获取美国援助。因为一旦宣战,美国依据《中立法》将不会对交战方提供军用物资。所以,这是一种“相忍为国”,是一种“策略”。

不过,遍观美国二战前后的所作所为,《中立法》也好、《租借法案》也罢都是需要用时才会捡起来的遮羞布。给谁支援、为哪家提供军火,最终都是美国利益说了算。

中日双方确实都未在法律层面上宣战,但这并不妨碍美国祭起《中立法》。那些为国民政府迟迟不宣战开脱的说辞,在事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抗战时期,美国是日本侵华最大的帮凶

​1937年8月28日,日机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炸死候车妇孺二百余名,整个车站沦为一片废墟


美国似乎很中立公平,不用美国船只为交战的任一方的军购服务。但这一政策首先是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混为一谈,根本未体现出一些人信誓旦旦的美国“正义”,美国是“中国最坚定有力的抗日盟友”。此外,美国的这个“禁运令”只是说不用美国船只运输,却并非对中日两国实施全面禁运。问题是,中日商船队的规模显然不在一个层级上,两国海军则差距更大。因此,日本可以依旧购买美国物资,用自家商船运回国内为侵华战争服务。而在日本海军已经对中国沿海实施封锁的情况下,中国即便买到了美国物资,也很难用中国商船不受干扰地运回国内,很大概率会被日本海军拦截。只有租用美国商船运输,才是突破日本海上封锁的可靠途径。很遗憾,这条途径被美国人掐断了。

以上这些,尽人皆知。美国貌似“不偏不倚”,实则在“拉偏架”。《中立法》的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中国从美国进口物资总额,从1937年上半年的1.15亿美元,急剧下降到1937年下半年的0.73亿美元。作为对比,日本在这一年里从美国进口了2.9亿美元物资,其中有1.68亿美元军用物资。包括550万吨石油、价值248.4万美元的飞机。此外,价值1.5亿多日元的机床,名义上属于民用物资,但大多被日本用于扩大军工生产。据美国政府统计,1937年日本进口的战略物资中,有54.4%来自美国。有92.9%的铜、91.2%的汽车及零、60.5%的油料、59.7%的废钢铁、48.5%的各种机械和发动机、41.6%的铸铁是从美国进口的。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抗战时期,美国是日本侵华最大的帮凶

抗战时期的宋美龄

​对于这一切,国民政府中的亲美派也心知肚明。蒋介石曾多次要求美国“绝对禁运军用材料与器具与日本,尤以钢铁、煤油为最”,但都遭到美方拒绝。1937年9月16日,宋美龄公开发表《令人失望之美国态度》一文,指责美国政府“蓄意阻止中国获得自卫武器。却把汽油、轻重武器、军用物资大量卖给日本,支持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恶劣行径”。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陶行知在临别美国时发表演讲:“我回国参加抗战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弹炸死,请你们不要忘记,我身体的百分之五十四点四是被你们美国炸死的!”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抗战时期,美国是日本侵华最大的帮凶

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陶行知

​不仅中国人看得明白,就连美国国内,也不乏有识之士。已经卸任美国国务卿的史汀生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美国政府只需禁止美国供应物资给日本,中国人就很容易打败日本的侵略。美国31名议员联名指出:“我们说日本有德意两个盟国。事实上,我们才是日本最好的同盟国。任何人心进而都会毫无疑问地相信,我们正在积极参加日本在华进行的战争。”1938年5月4日,在洛杉矶五千人集会上,美国议员司克脱说:“请大家注意,日本目前在中国杀死一百万人的时候,有五十四万四千是美国资本作为帮凶而杀死的。”

三、继续资敌

面对舆论压力,美国政府不得不做些官样文章。1938年7日1日,在中国全面抗战即将进入第二个年头之际,美国国务院通知美国飞机公司说,美国政府不同意把飞机和飞机零件出售给正在进行狂轰滥炸的国家。这就是有名的“道义禁运”。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实施“道义禁运”的1938年,美国出售给日本的飞机价值1745.4万美元,为1937年的702.7%。个中蹊跷,不言自明。旅美经济学家胡敦源搜集美国官方资料以后发现,日本从美国获得各种战略物资占其总进口量的比重,从1937年的54.4%升至1938年的56%。这才是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真实态度。

战争进入到1938年,中国战场上的巨大消耗迫使日本实施了“支那事变第一次军需动员”,但军需物资的生产补给仍然满足不了中日战争需求。其中武器的满足率为70%,弹药60%,飞机66%,坦克27%,轻装甲车43%,防毒面具97%,卫生器材90%,兽医器材87%,海运器材80%。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实施第二次军需动员计划,全面压缩一切与军需无关产业的物资供给量,并要求国民贯彻节约、配给、回收、实行战时简朴生活等十大措施,规定对钢材、铣铁、金、银、铜、铅等32种物资实行强化的使用限制。甚至连日本中学里用的教练步枪都被日军收回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断绝对日战略物资供应,那么到1938年年底,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会因资源枯竭而打不下去了。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抗战时期,美国是日本侵华最大的帮凶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残杀南京百姓

​1938年11月3日,日本公然发表“东亚新秩序”的声明,明确宣布要以日本的“新秩序”取代英美为主的东亚旧秩序。12月30日,美国对日提交了措辞强硬的协议,申明“门户开放”原则不容某一方面片面取消,反对“新秩序的内容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感到有必要对中国抗战给予适当援助,以免因中国的崩溃而丧失制约日本的筹码,才首次决定对华贷款。这些贷款不仅迟迟难产,而且附加了许多限制条件。如借款对象不能是中国政府,必须由民间机构出面。借款不能用于购买军火,借款必须是商业信贷的方式等等。

1938年年底,经过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中美达成《桐油借款》协议。美国进出口银行向中方公司贷款2500万美元,年息4.5厘,期限5年,中方公司在此期限内向美方公司出售22万吨桐油。这笔贷款主要的用途是购买汽车及改善滇缅路运输。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抗战时期,美国是日本侵华最大的帮凶

著名银行家陈光甫

​这次谈判之艰辛,简直与乞讨无异。当年受国民政府委托,赴美全权负责桐油借款谈判的著名银行家的陈光甫在日记中记载:“余在此间接洽事宜,几如赌徒在赌场掷注,日日揣度对方人士之心理,恭候其喜怒闲忙之情景,窥视良久,揣度机会已到,乃拟就彼方所中听之言词,迅速推言,藉以维持好感。自(1938)9月来此,无日不研究如何投其所好,不敢有所琉忽。盖自知所掷之注,与国运有关,而彼方系富家阔少,不关痛痒,帮忙与否,常随其情绪为转移也。”

桐油借款数额不大,陈光甫称,“为数甚微,不足解我困难”。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政治上,那就是美国的远东政策终于开始有所变化了。

四、养虎遗患

1939年7月27日,因为美日矛盾逐渐激化,美国宣布1911年签订的《美日商约》从1940年1月26停止生效,但却并未断绝美日贸易往来,战略物资输往日本的通道仍是畅通的。日本闻讯立即派出机床采购团赴美,紧急采购各种生产大型火炮的所需机床,合同金额为3,600万日元,1939年至1940年,日本前后组织6次特别进口,进口的物资包括航空汽油,车用汽油,废钢铁,特种钢,冶炼特种钢使用的镍、钨、钴,有色金属铜、锌、铅,以及化学药品等,合计4.9亿日元。

据统计,1939年美国输至日本军用物资达1.869亿美元,约占该年美国对日本全部输出额的86%。其中,当年美国对日废钢铁出口量,比1938年多出9倍。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的军用物资达1.9亿美元,约占美国对日本全部输出额84%。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物资总额共9.867亿美元,其中军用物资总值占7.039亿美元。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抗战时期,美国是日本侵华最大的帮凶

日军军工生产原料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美国

​作为对比,中美在此期间,于1940年3月达成一项价值2000万美元的《华锡借款》协议,年息4厘。规定中方在7年内向美出售4万吨锡以清偿贷款。中方利用这笔贷款购买的美国物资类别,仍然受到了诸多限制,基本为民生物资。

1940年6月,面对日益紧张的美日关系,美国主管石油产品分配的内务部长伊克斯提出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罗斯福总统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声称:“禁运将加重天平的一边,迫使日本在进攻俄国和进攻荷属东印度之间进行选择……问题不是节约燃料,而是对外政策……在这方面的考虑现在极其微妙和非常机密……总统和国务卿在出口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方面意见完全一致,认为在他们所了解的目前的情况下,这个政策最有利于美国。”

到1940年7月,美国终于开始对出口日本的石油和废铁实行许可证制度。不过,该制度对日本进口战略物资造成的实际影响却微乎其微。因为仅1940年8月,美国发出的对日出口石油产品许可证就比1940年的前6个月所发的总和还要多。生铁和钢的供应情况也与此相似。仅1940年8月,就有30多万吨的生铁、废铁等物输往日本,几乎与1940年上半年对日出口总量相当。这些物资对日本的战略意义,日本企划院总裁星野在1940年9月19日的御前会议上说得明白:“我们打算在今年生产540万吨钢。但美国如果禁止废钢铁出口,钢产量就会降到400万吨。”

直到1940年9月,美国对华禁售军用物资的政策总算开始松动了。当月,中美签订总价值2500万美元的《钨砂借款》协议,中方利用这笔贷款,不仅买到了民生物资,还破天荒从美国买到了价值268.47万美元的4.5万支手枪,还有其他一些军工原料。而这时候,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已经持续了整整9年,全面抗战也已进入了第4个年头。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抗战时期,美国是日本侵华最大的帮凶

日军飞机极度依赖美国供应的石油产品

​1940年9月23日,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其放弃北上进攻苏联、转向资源丰富的东南亚的战略意图已经十分明显。在自身利益受到重大威胁的情况下,罗斯福总统才于当年9月26日下令,对废钢铁运往日本实行管制,但却只字不提石油供应问题。到了这个时候,美国仍然抱有日本改弦更张、北上进攻苏联的幻想,因此才在对日本而言至关重要的石油问题上,始终“网开一面”。

为了对公众隐瞒向日本供应石油的事实,以便让美国政府少受舆论批评,美国商务部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在贸易文件中以“发动机用优质燃料”一语代替“飞机用油”。1941年第一季度,美国卖给日本的航空汽油比1940年同期高出131%。

直到1941年7月22日,日军开始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才于7月25日宣布冻结所有日本在美资产,并施行全面的石油、废钢铁禁运。不过为时已晚。因为1941年前7个月,美国对日出口的生铁、钢板和废金属,按币值计算比1940年增加了3倍多。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抗战时期,美国是日本侵华最大的帮凶

日本袭击珍珠港

​所以,当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时,支持日本飞机飞临珍珠港上空的航空油料,绝大多数是美国提供的。造飞机、炸弹所需材料,也多半来自美国。美国称这一天为“最黑暗的一天”,罗斯福总统称其为“国耻日”。但纵观自1931年以来美国的所作所为,可以说这是美国绥靖政策的耻辱,是贪婪的美国资本养虎遗患的结果。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参考书目:

《美国通史简编》、《罗斯福的外交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12卷本) 、《日本帝国的兴亡》、《罗斯福选集》、《中国抗日战争史(2005年修订版》 、《太平洋战争史》、《陶行知日志》、《陈光甫日记》 、《杜邦在尼龙幕后》、《美国通史简编》、《抗战时期中国的外债问题》、《抗战时期中美间的五次借款》

本文作者:忘情,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微信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