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分别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应天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但是对中华历史影响最大的却是岳麓书院,这是一个有骨气的书院,这是一个自成立那天起,就以救国为民为己任的书院。

日本人将他写的书敬为天书 从此开始崛起 但在中国却无人问津

咱们来简单的了解下岳麓书院的历史: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现为湖南大学下属学院。

为什么说这是一座有“骨气”的书院呢?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在决定中国政治命运的关键时刻,对待生与死的抉择,以“岳麓书院”学子为首的湖湘先贤大义凛然,慷慨悲歌。

1275年,元朝数万大军围攻长沙,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李芾率全城军民死守3个月,直到矢尽粮绝。城破时,李芾全家19口从容自尽。在岳麓书院读书的数百学子,与元军展开了搏杀,大部分献出了生命。据《宋史》四五○卷《忠义传》记载,长沙百姓在城破后,亦坚强不屈,誓死不为元军俘虏,“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

明末清初时,时任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的吴道行得知国亡后,悲愤不已,痛不欲生,他“望阙痛哭展拜,舆归山中,不食而卒”,以身殉国殉君。

在近代清政府起兵收复新疆的伟大战争中,又是“湖湘子弟满天山”。统率湖湘子弟,“舆榇出关”的是69岁高龄的左宗棠。他还是在20多岁,穷困居家时就写过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雄心壮志已溢于纸上。

清末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中以鲜血和生命实现了维新图强的誓言。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临刑之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批批湖南人冲锋前。“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蔡锷语)而甘愿牺牲自己生命的湖南人前仆后继,层出不穷。唐才常发动自立军起义,最后英勇就义;陈天华、姚宏业、杨毓麟、彭超、易白沙为了唤醒民众而蹈海,投河殉国;禹之谟在临刑前绝笔遗书中说“躯壳死耳,我志长存”;黄兴发动黄花岗起义,断指犹战,勇往直前;宋教仁成为为“宪政”而牺牲的第一人;

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等等。仅从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收录存册的湖南革命烈士就有近10万人。

而这些著名的湖湘历史人物,都深受岳麓书院的思想所影响。

而岳麓书院内有一块牌匾,上书“实事求是”,就道尽了湖湘文化之精髓。

日本人将他写的书敬为天书 从此开始崛起 但在中国却无人问津


而湖湘文化的精髓,学术界概括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兼容并蓄”,而湖湘文化最具代表的“品牌”就是岳麓书院。

无数湖湘先贤在岳麓书院求学求知,便深受岳麓书院的思想所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湖湘经世学派。

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兼容并蓄”这六句话,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先贤。

“有用之才,固不徒以文章,亦非迂谈道学者比也”。早在南宋时期,湖湘经世学派就出了一个个实干型的代表人物,

其中有敢于直言规谏的朝臣彭龟年;有善理政事财务、成功治理通货膨胀的“通务之学”陈琦;有热心发展生产、关心人民疾苦的良吏游九言、游九功兄弟等。张栻在《岳麓书院记》中提出的“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在他的弟子中得到了实现。

明末清初,从岳麓书院走出来的王夫之,又把经世思想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王夫之本以反清复明为头等大事,在举兵起义、出仕南明的政治斗争失败后,才归隐山林,发愤著述,以表达自己的经世致用之志。

到近代,湖湘经世学派发展到了巅峰。魏源首开近世风气,在学术上复兴今文经学,打破旧汉学板块而为新学;在政治上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使湖湘学人从此走出封闭,睁眼看世界。.

魏源实在是大才啊。

魏源编著的最著名的一本书是《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介绍西方地理、历史、技术、思想等的百科全书。当时林则徐希望通过这本书,开民智,启迪民族复兴。但是这本书只印了一版1050册后就成了绝版书(因为当时像《彭祖劝孝箴言》、《忠义全录》这种书更受欢迎,印了N多版,还一直在印)。

仅印了1050册,可见此书在当时的中国基本上是无人问津啊。但是这1050册,却“不幸”被日本人获得了一册,日本人如获至宝,敬为天书。他激动地把这本书带回日本,受到了日本社会的广泛欢迎,这本书自1851年开始,在短短5年间《海国图志》在日本印了20多版,而且热度越来越大。这本书中,日本人最喜欢的观点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让日本人大开眼界,让日本人对自身处境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日本的一个大学者井上靖曾经说过:“在日本之所以会出现开国主义思想,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海国图志》在日本的普及,这本书在日本比教科书更受尊重”。

日本人将他写的书敬为天书 从此开始崛起 但在中国却无人问津

而晚清时期的湘军代表人物,都基本上深受岳麓书院文化所影响,都是湖湘经世学派的一员。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国藩,被誉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据《长沙晚报》报道,曾国藩23岁那年考取秀才,第二年就进入岳麓书院就读。恰好赶上当年“大比”,他因诗文突出获得推荐,参加八月的本省乡试,首试即考中第36名举人,于是在当年十一月入京参加进士考试。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李鼎芳所著《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中这样评价:曾国藩的留学计划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卓越的人才,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建设。

清朝第一民族英雄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遍读群书,钻研兵法。后来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据《长沙晚报》报道,左宗棠在20岁时就读于岳麓书院内所设的湘水校经堂,成绩优秀,七次考试都得第一,当时左宗棠父亲已过世,左宗棠“赖书院膏火之资以佐食。”

据《北京日报》报道,王震上将曾这样评价左:“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

据中央党校网引用新华网报道《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匾额的启示》一文,岳麓书院的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扁悬挂于此。文章引用《毛泽东传(1893~1949年)》的记载说,岳麓书院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1916年到1919年,青年毛泽东曾经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常在岳麓书院与他的同伴们“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校训也深深刻在毛泽东心中。后来,毛泽东曾几次为中央党校题写“实事求是”的校训。

可以这么说,深受岳麓书院思想文化所影响的湖湘经世学派,成功的挽救了中华于危难。

明朝灭亡后,清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大肆压制中国人的思想,禁锢思想,压制创新,他们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成为只知道耕种的“奴才”。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思想界,绝对是“万马齐喑”,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成为了没有自己思想的“奴才”。

思想的问题不解决,思想上的认识不到位,那么中国人将永远冷漠下去,任人宰割而不知道反抗,不知道创新。

而湖湘学子“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兼容并蓄”,让他们敢于创新,敢为人先,以报国为民为己任,成功的领导中国之革命,终于取得了革命之成功,挽救了国家民族于危难。

相对于程朱理学,相对于被东林党歪解了的阳明心学,湖湘的经世之学才是真正的报国之学,真正对中国贡献最大的学派,真正能挽救民族,发展民族,是中华迎来伟大复兴,最需要的一个学说。

而在新时代,“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兼容并蓄”不也应该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学习的精神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