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万花丛中笑(二)

——速写宝鸡著名散文家张丛笑先生

● 吴万哲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有言:“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而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如果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就成了诗歌”。张丛笑的散文就是在“平平常常”的路上捡拾的“最美的花朵”。关中本无金字塔,可他却在《人民日报》“大地”头条发了一篇《关中金字塔》的优美散文。原来他将关中秋天农民将丰收的玉米缠绑在露天的木椽或树木上的情景喻为“金字塔”。他详细叙述“塔”的形成、形状、种类和特点,尔后笔锋一转,浓墨重彩摹写其雄浑、巍峨气势,璀璨夺目、金光闪闪的色彩,将一曲农人丰收的喜悦之歌,赞唱得如此色香俱全,炫目多姿。这些年,他多次带领大家深入宝鸡市各县区采风,许多人热热闹闹走了一遭,回家来却交不了货,可他每每文思泉涌,连篇累牍,真好像在“路上”捡拾文章一样,信手拈来,且篇篇高质,快速发表在报刊上。

张丛笑的散文,不刻意,不矫揉,不做作,更无“绞尽脑汁”,一点感觉,一种情境,一番滋味,便可入文,像天上的云,如同澄澈的蓝天,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但片片朵朵却那么风姿绰约,令人赏心悦目,美丽动人。

他还有个最大特点,写作从不受环境干扰。一次我和他一同去酒店参加某行业年会,会场音响劲爆,宾客熙攘,他一落座从口袋掏出几页稿纸,就爬在餐桌写起来。不一会儿会开始,主持人第一个请他讲话。要是别人早慌神了,他却还写个不停,直等主持人报完一大堆头衔,众人手拍得啪啪,他才止了笔,拧上笔帽,不慌不忙上台,发表了十几分钟的精彩演讲,下台来掌声还未停止,又拔开笔奋笔疾书。我当时惊得嘴长舌头短。我也好弄点文字,可对环境要求极严,写作时要紧门闭户,要不丝毫进不了状态。可他却对环境没有要求,任何环境都能进入状态,他说他的许多东西就是在人流熙攘的火车上、摇摇晃晃的班车上写成的。仅这点,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张丛笑性格笃厚,待人随和,担任杂文散文家协会主席23年,磁石般将一帮退休的老领导、老作家吸引在身边,带领大家下县区采风,召开作品研讨,探讨写作问题,奖掖新人,激励同辈,写书,编书,出书,有人几年间出了六七本书,他不厌其烦帮助策划,修改,作序,饲耗着自己的年华,奉献着真挚和大爱,深得人们信赖与敬重。

公元2018年元月20日,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请他讲授散文写作。他讲他少时外出背炭,如何在小饭馆读完著名散文家魏钢焰的《党的好女儿赵梦桃》;讲他在陕南采访,又如何站在小旅馆架在竹板床的小凳上,晃晃悠悠读完糊在顶棚上的魏钢焰的名篇《忆铁人》。他引读自己散文,讲如何深入生活,发现素材。讲如何提炼生活,由生活到作品的全过程。他知识广博,旁征博引,妙言横生,时而神采飞扬,时而哽咽流泣……他讲散文是积学的结晶,是脚板的艺术,是人生经验的总结。讲散文就是要“掏心里话”,就是要写成美文,要有散文味儿。他寄语年轻朋友,要拥抱火热生活,练好语言基本功,写出更多更好的精美散文。

散文这个鬼在张丛笑心中游荡。年过七旬的他,还整天戴副老花镜,爬在电脑前写作。最近,他又在修改、编辑一部数十万字的散文专著,不久将正式出版。他在用智慧、用心血为人们奉献精美的精神佳肴。

俗话说,一眼开,百眼开。张丛笑不仅是散文名家,还是个高产编剧,近年创作了100多部影视短剧,其中《相亲》荣获陕西省电视台大奖。还是画家,专攻写意花鸟,画作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画征稿、展览,获金奖达100余次,国画《高风亮节》还荣登央视书画频道,被人津津乐道。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愿张丛笑先生有更多佳作问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