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辽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在史料中是有明确记载的。《辽史·本纪第四》中称:“丁丑,崩于栾城,年四十六。是岁九月壬子朔,葬于凤山,陵曰怀陵。”其具体时间是大同元年十月十六日。他的死因是什么,在《资治通鉴》和《旧五代史》中有着不同的说法。

《资治通鉴》中称:“契丹主至临城,得疾;及栾城,病甚,苦热,聚冰于胸腹手足且啖之。丙子,至杀胡林而卒”。而在《旧五代史》中则是说“十六日,次于栾城县杀胡林之侧,时德光已得寒热疾数日矣,命胡人赍酒脯,祷于得疾之地。十八日晡时,有大星落于穹庐之前,若迸火而散。德光见之,西望而唾,连呼曰:“刘知远灭! 刘知远灭!”是月二十一日卒。”

由于耶律德光是在出兵中原途中病逝,远离辽国都城。故此必须做出特别处理方能运回安葬,这一点在史料上也是有明确记载的。由于其处理方式与中原差别太大,所以有不少文章将其称为木乃伊皇帝,并加入了所谓太后述律平说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之语。还有的文章则说之所以将其制成木乃伊,是临时想出的应急之法,又说是一位厨师动手而为等等等等,看起来不仅非常离奇,而且很惊悚。

但历史的真实究竟是是不是这么回事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部分作者为吸引眼球而胡写瞎写所致,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

那么,耶律德光死后,其部下究竟是如何处理其遗体的呢?关于这一点,在《旧五代史·契丹传》和《契丹国志·太宗纪》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其中前者记载为“契丹剖其尸,摘去肠胃,浇以盐,载运而去,汉人称为帝羓”后者记载为“辽太宗攻晋归途暴死,国人剖其腹,实盐数斗,载之北去,晋人谓之帝羓。”

从这两个记载当中可以发现,这种被当时中原称为帝羓的处理方式与古埃及木乃伊的制作非常相似,这种方式的作用只有一个:防腐,以便于运回国内安葬。

这种方式是不是临时起意的呢?不是。其实这种方式是辽国一种传统的丧葬礼俗,在史料当中也屡有出现,例如《辽史拾遗》中就曾引用《暇日记》中的记载介绍过辽人耶律迪的丧葬,与耶律德光的处理方式大体相同,这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因为这是契丹的丧葬礼俗之一,根本不是什么临时起意而为。用这个话题要哗众取宠,只能自取其辱,暴露对辽国丧葬史的无知。

参考书籍:《辽史》、《契丹国志》、《辽史拾遗》、《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