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芦潭古道,经过水泥山路,行至柏油公路,循路而上,只为探访以松闻名于世的京郊古刹——戒台寺。

北京的古松名木,以西郊为冠。在戒台寺中,就有许多的松树,树型各异,傲然挺立。故有“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之说。可见戒台寺的松实为一绝。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图为明代重修寺庙时所立石碑。

山里的气象多变,刚还是一阵阴云,不一会儿却又天朗气清了。香烟缭绕,钟声回荡。全然暴露在日光下的古刹在这炎炎夏日里竟是那样的清新。

在层峦叠翠的群山环绕之间,显得格外的清净庄严。以澄澈的蓝天为鉴,照应香客的清净礼佛之心。默默低语的佛音禅语与远处的钟声交织在一起,于大殿之中久久萦绕。

乾隆皇帝御笔的“莲界香林”匾额高悬于寺中。字句之间不难看出,这戒台寺松柏的奇异香气是由来已久的。

来到此处才知戒台寺曾是《甄嬛传》的外景拍摄地。出家修行的甄嬛小主,每日朝暮来到大殿诵经,必是要从那乾隆御笔的牌匾下经过的。对此情景,不禁想问一句:“四爷,您怎么看?”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来戒台寺游览,除却礼佛,自然是来看奇特松柏的。这竖直向上,无其他旁逸斜出的活动松像极了一把大伞。

狮虎象柏的“肿瘤”从不同角度观看,轻易就能发现其中的狮头、虎头、象头。

懒洋洋的卧龙松偏是要横着生长。时刻秉持着“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倒着”的优良品格。

伸展出墙外的卧龙松主干下托有一块石碑。上面的“卧龙松”三个字是清末恭亲王奕䜣亲笔所提。据说这足智多谋的“鬼子六”迟暮势颓,自光绪十年便迁居戒台寺“养疾避难”,长达十年之久。观其字字苍劲的笔法,独爱“卧龙”的奕䜣似乎还是心有不甘的。

最令人称奇的就要数这棵抱塔松了。千年古松,仿佛一条巨龙扭转着身躯,环抱住一座佛塔。

院内的两座塔相传是辽代在慧聚寺(今戒台寺)首创戒台的开山法师法均大师的衣钵塔和灵塔。而被这棵灵树抱住的塔便是法均大师的灵塔。

而旁边的这座衣钵塔却是独自屹立,无树为伴。

古迹颇多的戒台寺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一个不经意,寺中的砖石,也许就是历史的印记。

正面门额上挂有“选佛场”匾额的戒坛大殿始建于辽咸雍五年(1069),金元明清各代均有维修,现仍保持着辽代的建筑风格。大殿底部四面呈坡形,正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小平台。坡形的底台共分为三层,雕刻塑像甚为精细。最底层的地狱中满是面目狰狞的小鬼和判官。中间层则是我们熟悉的人间,樵夫、书生、商人、贵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最上层料想应该是仙界了吧,有各种清雅脱俗的仙女与白须飘逸的仙长。自此三界已是构建完毕,佛祖自然是高居于上,俯瞰三界,普度众生的。

行至大殿之后,天色甚是阴沉,竟下起雨来。雨丝细密如牛毛,泼洒而下的雨水触动了松柏的神经,独有的松柏香气在雨水的浸润下自然而然的弥散开来。停下脚步,坐在檐下的石阶上看雨听雨、闭目闻香,雨中的戒台寺自是有另一番意趣的。

不难发现,在古老松树的遮蔽之下,树下的地面却未沾染雨滴。虽是天然的庇护所,但是下雨的日子也不能站在树下躲雨哦!

一时雨停,天色又再次明艳了起来。微云浮于碧波间,飘过山间的古刹。松柏经过雨水的冲刷则更为苍翠清亮了。

仰望天空,静心赏景,心中有感,遂自作诗一首,聊以抒怀。

碧海澄清心,梵音绕钟鸣。

戒台松沁雨,沾衣赠芳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