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拥有通透智慧的人生

作者 | 支剑下天山

各位雾友,大家好!我是北京雾友张渊,非常高兴能够在雾老师这块宝地上与大家分享思想、共同成长。

我是15年关注雾老师的公号的,至今已3年有余,算是雾老师的一位“铁粉”;由于自己早先一直在研究阳明心学,关注到雾满栏江公众号后我认为感觉她是国内普及心学最好的公众号,没有之一。

近期,北京雾友会开展了每日结合雾老师文章探讨感悟的活动,个人感觉这样的活动是与王阳明“事上磨”功夫相对应的“知上练”,5月17日北京雾友会以“如何拥有通透的人生”为主题开展了讨论,其中我结合自己研习心学的体悟谈了一些观点,受雾老师团队邀请,我对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与梳理(讨论中论及的『战略穿透力眼光』与『时代之靶』问题属于即兴讨论、内容较长、另行整理有机会分享),愿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读老雾文章有感:曲径通幽景,直峰透清岚「雾友会·北京」1. 怎样实现认知领域的“通透”

对于认知上的“通透”一词我认为可以从“通”和“透”两个方面理解,首先来说说“通”。

促成认知上的“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通”、一种“外通”:

“内通”用四个字来形容即:“明心见性”,是一种主动的“通”。也就是通过能问题的质量与求索不停提高认知境界,最终达到一种开悟的境界,就像小鸡破壳而出一样,是一种内心力量向外衍射进而改善客观环境的认知过程,这种“内通”的典型人物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

陆九渊在还是三四岁的小破孩时突然有一天向其父陆贺发问:“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不答,于是他就日夜苦思冥想,有一天他在读典籍看到“宇宙”二字时突然顿悟,说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在此顿悟后其认知又了质的提升,进而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观点,这既是陆学的一个核心思想,在某种程序上也成为了开启阳明心学的滥觞。

“外通”用四个字来形容即:“当头棒喝”,是一种被动的“通”。也就是在你自身的认知境界尚未达到一定层次时,通过外界的力量来打通你懵懂的心窍,让你的认知获得一种质的提升,而这种“外通”又分“高人指点的“禅通”与生活所逼的“迫通”两种情况。下边,我想分别为大家举两个小例子。

    高人指点的“禅通”。有位将军曾向白隐禅师问法,将军请教白隐禅师:“什么是地狱、什么是天堂?” 禅师微闭着眼睛看也不看将军,大声喝到:“给我滚一边去!”将军尊严受到了侵犯勃然大怒,拔出佩剑指向禅师,白隐禅师微策道:“这就是地狱!”将军听后愣了一下,马上顿悟,收回佩剑抱拳向禅师顿首致歉,禅师又徐徐说道:“这就是天堂。”此例中的将军算是达到了一种高人指点的“禅通”。

    生活所逼的“迫通”。个人感觉阳明先生的“内通”功夫不如陆九渊,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就是《传习录》中王先生自己说的:“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在的力量:因指亭着竹子,令去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 格竹子自己把自己给格倒了。但是在经历了庭仗、流放、被追杀等一系列生活重大事件的逼迫后,王先生终于实现了龙场悟道、天泉证道等认识领域的狂飙猛进,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圣贤之路。

谈完了“通”再说说“透”,个人感觉达到“通透”之境必须做到两“透”:一要悟“透”(知上练)、二要干“透”(事上磨),只要持久做到两“透”,就有可能收获人生“通透”(知行合一)之境。这样的事例很多,在此不做赘述。

2. 如何使人生局面变得“通透”

读了雾老师的文章《学学曲筱雅,做个通透的人》,感觉曲筱雅的通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顺势变通。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蔺相如。“渑池会”上秦王诱骗赵王鼓瑟并让史官记录,蔺相如立即向秦王递上瓦缶请其击缶,秦王恼怒,不肯击缶,蔺相如道:“五步之内,蔺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伺从欲杀蔺相如被其挟秦王大声喝退,秦王无奈,只能象征性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让赵国史官记下——这体现了蔺相如变通中“至刚”的一面;大家熟知的廉颇“负荆请罪”的典故体现了蔺相如变通中“至柔”的一面;而在“完璧归赵”的典故中又体现了蔺相如“亦刚亦柔”的一面。

晚清重臣胡林翼在任湖北巡抚期间,清廷专门派了一位满族总督官文监视与制衡胡林翼,在通常情况下,双方往往容易形成一种相互掣肘的关系。但胡林翼却能够扯下面子,在一次寿宴上通过与官文的小妾拉老乡关系、让她拜为其为兄的方法,摇身变成了官文的“大舅哥”,每次找官文议事都戏称自己是他的“大舅哥”,要求给他面子,弄得官文哭笑不得、却又无法指谪。这样双方的关系就变得很融洽;每当官文想插手胡林翼的政务时,其小妾都怪他道:“我胡大哥本领很大,你懂什么?!有他在,你不是可以省心很多么?”于是官文也放弃了干涉胡林翼的念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彻底当起了“甩手掌柜”,使得胡林翼的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终成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相反,胡林翼之前的湖广总督吴文镕在满族湖北巡抚祟纶的掣肘下不懂变通,采取僵持对峙策略,在太平军进军湖北的情况下出城应战没有得到祟纶的配合,最终身死城破,不能不说在这一点上他要比胡林翼要缺少智慧。

从曲筱雅联想到蔺相如、胡林翼,我的感悟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在不违反道德底线与法规原则的前提下能够因情就势、灵活变通是使大家的人生书面变得“通透”的一个重要因素。雾老师的文章与刚才我所想到的历史人物佚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3. 提升现有认知是走向“通透”的起点

从接触的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名家发现,真正的厉害人物其实都是杂家,最后才专于某一领域,而在社科方面从本科读到博士后的一些高学历人才也比不过这些杂家。个人感觉,越是有多的跨专业跨领域背景的人,其“通透”人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通透”往往需要两个要素:一是相互刺激。比如说大家都是不同行业的,你刺激我的思维,我刺激你的思维,这样时间长了,认知程度就会提高;二是高人点拨。其实古人说得好: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很多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传授大多是靠记忆传承,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目前有很多“绝活”面临失传的原因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通透”其实即是打通人生的任督二脉,也就是“知行”二脉。我个人认为,目前,有效提升我们现有认知层次的实践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交叉影响式、渐进积累式与颠覆顿悟式,下边简要向各位雾友聊聊这三种实践方式:

    交叉影响式。如果仅专于自己熟悉的认知领域是无法做到“通透”的,“欲想写诗好,功夫在诗外”,其实有时候仅了解道理是“透”不了的,需要在认知实践上做到多领域“交叉”,在学术上是敢于跨学科,在人生上敢于跨行业,不断接收来自各行业人的“刺激”,在不同的参照体系深入思考,由此可能会拓展自己的认知广度,进而达到“通透”的境界。

    渐进积累式。就像我们每天看雾老师的文章,就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有句话好像是这样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如果说“交叉影响式”属于阅人无数的层次,那么读雾老师的书和文章即属于高人指点。雾老师通过他公号的文章天天在点拨大家。今天点一“穴”通一点儿,明天再点一“窍”再通一点儿,像鼻炎一样,点的多了、就通了;通了“呼吸”就顺畅了,在能够自由呼吸、吸收智慧气息的情况下,我们生活的自由程度就提高了,人生自然也会趋于“通透”之境。

    颠覆顿悟式。就像雾老师给我们传授的“要读颠覆自己思维认知的书”的经验一样,正所谓是“奇书必读、奇人必交”。其实我理解老雾所说的多读颠覆性的书籍,也就是为了给自己的思维寻找“刺激”。目前我读的书中,也就是市面上的书,能给我自己认知颠覆性“刺激”的非常少。我记得最早给我颠覆性“刺激”的书是乔良、王湘穗写的《超限战》,这本书是在17年前读的,果然“9·11”之后成为了这本书成为了经典,“超限战”理论成为了世界军事理论的经典,目前美国等国相关学术机构每年都在举行年会研究。

我觉得颠覆性的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先翻书的最后一页,里边有很多“新词”。比如像《超限战》这本书,翻到书的最后几页有一个“本书自创词表”,其中有“胜率”、“慈化战争”、“零伤亡”、“泛疆域”、“法规战”、“战限之境”、“利益边界”等,这些词在今天好多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再比如“潜规则”的发明者吴思也写了本书叫《“血酬”定律》,他的书中也明显有很多自创词,如:“白员”、“灰牢”、“雁户”等,这是我总结的找寻具有颠覆认知功能类的创新性书籍的一个比较共性特征。

最近在看乔良将军的新作《帝国之弧》,阅读过程中感觉大脑一直有种“电击”般的感觉,读完后觉得这本书的水准绝不低于《超限战》,我觉得写得很好,如果按照“通透”的理论,这本书算是把美国的战略看透了,最近这本书对我的思维认知提升,可以说让自己脑子绕了好几个弯,从个人阅读经验看符合雾老师提出的“颠覆思维认知图书”,非常值得一读。

奥地利作家霍尔曼斯塔尔说过:“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只有通过将陌生的事物渐而变得熟悉、在熟悉的事物中发现陌生的领域,才会使自己的认知境界不断提升,正如王阳明在《答顾东桥书》中所言:”学至于穷理至矣,而尚未措之于行。”只有悟“通”(知)、才能干“透”(行),进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通透”(知行合一)改造,使人心认知之“本质力量对象化”,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进而收获的人生“通透”境界,实现生活高度自主、经济高度自由,拥有一个通透而智慧的人生!

读老雾文章有感:曲径通幽景,直峰透清岚「雾友会·北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