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从来不只属于马云,马云永远属于阿里” 教师节快乐——这次传承,马云准备了10年。

9月10日教师节当天,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发出题为“教师节快乐”的公开信宣布:一年后的阿里巴巴20周年之际,即2019年9月10日,他将不再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届时由现任集团CEO张勇接任。

这是马云深思熟虑、认真准备了10年的计划。10年前,阿里巴巴创建合伙人机制,来解决规模公司的创新力问题、领导人传承问题、未来担当力问题和文化传承问题,以制度和人、文化的完美结合,让公司得以健康持续发展。马云在信中说:“我们相信只有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套独特的文化,培养和锻炼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体系,才能解开企业传承发展的难题。为此,这十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努力和实践”。

正是在新型合伙人机制的基础上,阿里巴巴形成了以使命价值观驱动的独特文化和良将如潮的接班人体系。马云因此认为,阿里巴巴已经“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迎接董事局主席的交接,这也标志着阿里巴巴完成了从依靠个人特质变成依靠组织机制、依靠人才文化的企业制度升级。

将在一年后接任董事局主席的张勇,被马云称为合伙人机制下人材梯队中的“杰出商业领袖”。

马云在信中说,要继续传承“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伟大的使命,就需要更多马云、数代阿里人去为之奋斗,“我们创建的新型合伙人机制,我们独特的文化和良将如潮的人才梯队,为公司传承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将在一年后接任董事局主席的张勇,被马云称为合伙人机制下人材梯队中的“杰出商业领袖”。马云认为,在担任CEO的3年多中,张勇以卓越的商业才华、坚定沉着的领导力、超级计算机一般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带领阿里取得了长远发展,实现连续13个季度持续健康高速增长,已经证明自己是中国最出色的CEO;更因为他的战略格局和组织文化传承上的担当,阿里巴巴的接力火炬交给他和他领导的团队,是马云与阿里巴巴合伙人群体现在最正确的决定。

这也是马云选择在教师节这一天发出公开信的原因,他以一位老师的骄傲写到:“作为教师出身的我,看到我们今天的团队、领导群体、以使命价值观驱动的独特文化,以及不断涌现出的一大批以张勇为代表的杰出商业领袖和专业人才,我深感自豪!”

阿里巴巴不是一个马云基于个人魅力领导的公司,而是有一套真正的“集体决策”机制,有一群有担当、负责任的合伙人群体来治理的开放经济体。

马云并不是退休,他仍然是阿里巴巴000001号员工与合伙人。正如信中所表示将“继续为阿里巴巴合伙人组织机制做努力和贡献”,毫无疑问,马云始终是阿里巴巴经济体的凝聚者,始终是阿里巴巴使命、愿景、价值观最忠实的守护者和宣导者。

马云老师也并不会退休,他同时还是乡村教师代言人、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主席、马云公益基金创始人、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青年创业和小企业特别顾问……他在信中说:“我想回归教育,做我热爱的事情会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教育、脱贫、环保、公益,都是他长久以来已经投身和将更加投入的事业。

马云在信中表示:阿里从来不只属于马云,但马云会永远属于阿里。

全员信结尾部分的两句话可视作马云此时的心情写照,对自己,他说“世界那么大,趁我还年轻”;对阿里巴巴,他说“阿里从来不只属于马云,但马云会永远属于阿里”。

马云的信

教师节快乐!:)

各位阿里巴巴的客户、阿里人、阿里巴巴的股东们:

今天是阿里巴巴19周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大家宣布:经董事会批准,一年后的今天,也就是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20周年,我将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现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逍遥子)将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我从今日起会全面配合张勇,为我们的组织过渡做好准备。在2019年9月10日之后,我将继续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成员,直至2020年阿里巴巴年度股东大会。

这是我深思熟虑、认真准备了10年的计划,今天得以实现,要感谢阿里巴巴合伙人的认同,感谢阿里巴巴董事局的批准,也要感谢所有阿里巴巴的同事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正因为过去19年大家对我的信任、支持和共同努力,让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迎接这一天。这标志着阿里巴巴完成了从依靠个人特质变成依靠组织机制、依靠人才文化的企业制度升级。

1999年,和大家一起创办阿里巴巴的时候,我们矢志建立一家让中国和世界骄傲的公司,让公司能够持久发展102年。我们知道谁都不可能陪伴公司102年,公司持久发展靠的是治理制度、文化体系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梯队,公司不可能只靠几个创始人,更何况我深知从能力、精力和体力的角度,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担任公司的CEO和董事长工作。10年前我们就问自己这个问题,如何保证马云离开公司以后,阿里巴巴依然健康发展?我们相信只有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套独特的文化,培养和锻炼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体系,才能解开企业传承发展的难题。为此,这十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努力和实践。

我受的教育让我成为一名教师,能够走到今天我非常幸运。为公司未来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应该让公司里更年轻、更有能力和才华的人来担任领导工作,继续传承“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伟大的使命。我们帮助全世界的中小企业、年轻人、妇女发展的使命和愿景让我们激动不已,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福报和责任,真正相信并实现这样的使命就需要更多马云、数代阿里人去为之奋斗。

今天的阿里巴巴最了不起的不是它的业务、规模和已经取得的成绩,最了不起的是我们已经变成了一家真正使命愿景驱动的企业。我们创建的新型合伙人机制,我们独特的文化和良将如潮的人才梯队,为公司传承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事实上,自2013年我交棒CEO开始,我们已经靠这样的机制顺利运转了5年。

我们创建的合伙人机制创造性地解决了规模公司的创新力问题、领导人传承问题、未来担当力问题和文化传承问题。这几年来,我们不断研究和完善我们的制度和人才文化体系,单纯靠人或制度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制度和人、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公司健康持久发展。我深信,今天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和阿里巴巴所捍卫的文化,假以时日,将会越来越赢得客户、员工和股东的支持和拥护。

1999年创始之日起,我们就提出未来的阿里巴巴必须要有“良将如潮”的人才团队和迭代发展的接班人体系。经过19年的努力,今天的阿里巴巴无论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堪称世界一流。作为教师出身的我,看到我们今天的团队、领导群体、以使命价值观驱动的独特文化,以及不断涌现出的一大批以张勇为代表的杰出商业领袖和专业人才,我深感自豪!

张勇加入阿里巴巴已经十一年,自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以来,展现出了卓越的商业才华和坚定沉着的领导力,连续13季度实现阿里巴巴业绩健康持续增长。他具有超级计算机般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坚信使命愿景,勇于担当,全情投入,敢于站在未来创新设计新型商业模式和业态。他被评为中国2018年最佳CEO排名第一,这份荣誉当之无愧!他和他的团队已经赢得了客户、员工和股东们的信任和支持。阿里巴巴的接力火炬交给他和他领导的团队,我认为这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最正确决定。这几年我和张勇的合作配合经历,让我对他和他领导的新一代阿里巴巴领导团队充满信心!

关于我自己未来的发展,我还有很多美好的梦想。大家知道我是闲不住的人,除了继续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和为合伙人组织机制做努力和贡献外,我想回归教育,做我热爱的事情会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再说了,世界那么大,趁我还年轻,很多事想试试,万一实现了呢?!我可以向大家承诺的是,阿里从来不只属于马云,但马云会永远属于阿里。

马云

2018年9月10日

附:马老师的教师往事

马云1984年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了6年老师。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教师是我最喜欢的职业”。

“我进入商界完全是误打误撞,本来就想玩两年,没想到一搞搞了20年。”马云表示,那段教师经历,让他在整个阿里巴巴发展过程中受益匪浅。

教育,也始终是马云最关注的公益领域。马云说,未来会把所有精力和想法都放在教育上,“我做老师能得心应手,而且也是性格决定的,我对很多东西充满好奇和想象。”

这位如今已经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家,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发生在家门口。1964年,马云出生于浙江杭州。少年时,他经常骑50分钟自行车到外国游客聚集的杭州饭店,在他们游西湖时免费给他们当导游,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九年。后来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课堂上,他经常拿这段经历鼓励学生们。

2002年4月,马云在杭电做演讲,学生挤满了教室。

他说,你看我天分也不好,高考也是考了三次,我今天能当英语老师就是因为当年在西湖边见人就给人当免费导游,敢于说敢于练。

在马云带着外国人游西湖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老师。他小时候有过很多梦想:司机、售票员、警察、科学家、解放军……唯独没有教师。直到大学毕业,马云都讨厌当老师。在他的观念里,当老师,尤其是男孩子当老师,是很没出息的。但命运安排他在第三年的高考中,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

马云曾回忆说:“我们这个杭州师范学院那时候是被看成中国最差的一个学校之一。”他成了这所普通院校中的一名师范生。大学四年里,他“天天在想”毕业后怎么谋得一份不是老师的工作。

1987年夏,马云(左二)与外语系李增荣教授(左六)及同学在杭州师范大学校门口合影。

不过,师范生是注定要做老师的:他们在校期间享受其他专业学生没有的国家优惠政策,毕业分配时当然也就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到1988年大学毕业时,马云当然也就没有被分到“不是老师的工作”。但他是1988届500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个被分到大学当老师的学生——在这所大学,师范生毕业后的常规去向都是中学。

时任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黄书孟负责毕业生分配。马云在大学期间做了三年校学生会主席、两年杭州市学联主席。学生工作就归黄书孟管,因而他与马云有很多接触。黄书孟对这个学生印象深刻:“表现很突出,社会活动能力很强,凝聚力很强,很热心。”因此当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找过来要一位英语专业毕业生时,他就把马云分了过去。

马云毕业那天,黄书孟把他送到了校门口。面对眼前这个“脑子太活了”的年轻人,黄书孟认真叮嘱了一番。他说:“马云,我把毕业生分到大学里面去当老师的,你是第一个。你到那里至少要干满五年。”他给马云讲了两个理由。一是在大学里为人师表的经历“对你人生的修养、塑造会有很大的好处”,二是“杭师院的教学质量怎么样,人家就看你”,“你要为你的师弟师妹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1988年夏,马云(二排右二)在杭州师范学院文一校区与外语系老师及同学的毕业照。

01

一个不想当老师的人

成了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马云记住了院长的话,但还是一进来就后悔了。

青年教师待遇不高,马云每月的工资是91元。不想当老师的想法其实不只是马云个人的想法,而是代表了当时普遍的社会观念。当时社会上有一句顺口溜:“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老师并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吃香”职业。

马云和一位教线性代数的老师合住在一间教工宿舍里,学生们有事都会直接到宿舍找他。凌姝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工业外贸89级学生,马云是他们大一时的班主任。她记得,马云有时会叫上班上的同学一起到他的宿舍包饺子。她印象中马云的宿舍很简陋,床上一个蚊帐遮起来的一小块地方是仅有的私人空间。

当然,对马云来说,还有一个困境:他的学历背景明显低于周围的同事们。一个普通大学的本科生,到一所部属大学教书,其中的尴尬是可以想见的。在一次演讲中马云这样说起这段经历:“我是毕业的最差的学校的老师,所以没有学校老师看得起我。人家都是北大,都是清华、复旦,你是杭州师范大学的,教大学生,本来就不太靠谱,所以呢,人家有年终奖,我们没有年终奖,所以非常艰辛。”

但马云在教学的过程中却渐渐地喜欢上了教书,并成为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可能是他在进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之前不会想到的。多年后他自己总结那段经历说,“全是因为坚持。”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生。

马云是一个“不一样”的老师。在这所学风严谨的工科院校里,当时多数老师讲课的方式都像念教科书一般,机械呆板,缺乏激情。但马云讲起课来天马行空(他整个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是这样)。他会在课上讲国外的文化、风俗,讲他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会“八卦”一下某个同事生活中的糗事。后来成为阿里十八位创始人之一的蒋芳是马云的学生,她回忆,马云有时讲到兴起会一屁股坐到讲台上,“特高兴地跟我们扯。”

现在网上流传一段马云当时讲课的视频。视频里,马云在台上讲课,台下学生们一片欢笑。这是马云课堂上的常态。视频中,年轻的马云梳着分头,真诚而得意地竖起大拇指“表扬”自己:“我还是比较适合教书的,我教书教得很好,真的很棒!我自己觉得自己可能教书教得炉火纯青!”

关于那六年多时间里的“艰辛”,马云并没有详细谈过。我们只能从他和同事的只言片语中大致了解他的处境。

李戈是蒋芳的同班同学,他现在还保存着杭电时期的许多老物件。其中包括一张1994年3月15日的《杭州电院》报。在这张报纸的2版上,刊登着马云等十位“首届优秀青年骨干老师”的照片和教学心得。当被问起这段往事时,曾经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事办与马云共事的宋建跃回忆,“他们那几年学校评优秀教师,好多是学生提名提的”,“因为马总和教工、和教研室之间的交集不是太大,是学生对他非常感兴趣。”

马云被评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优秀青年骨干老师”,与其他获奖同事一起登上校报。

工业外贸93级学生金若鹏对当年课堂上那位马老师的了解是后来通过各种媒体报道逐渐补充、深化的。他现在回过头看,能想像他当年的处境:“我相信(他)是有压抑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他这样一个有自己独特风格和气质的老师,还在外面兼职、创业,你想想看嘛……你是系主任,你会怎么看待这个老师?”

但学生们看到的都是马云的“正面”。“他当着我们的面既不批评学校,也不批评系主任,也不批评谁,他从来不把这些负的东西带给我们。”蒋芳说。她印象中的马云就像一团火,每次走进教室很快就把教室“点得热乎乎的”,马云的课总是“不知不觉很快就打下课铃了”。

马云在课堂上几乎对所有人都“毫无理由”地表现出信心。这样的信心甚至几次创造“奇迹”。蒋芳和她的学妹韩敏(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工业外贸93级,也是阿里巴巴十八位创始人之一)讲了两个近乎相同的故事:他们专业要在大一就参加四级考试,同学们起初都觉得很难通过,但马云一个劲地和他们说:“肯定能过!”然后同学们都“拼命读书”,甚至觉得不通过“对不起马老师”。最终的结果是,蒋芳他们班全班通过,韩敏他们班只有一人没有通过。

这个特点也许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马云后来的成功。韩敏觉得,在阿里巴巴听完他讲话“热血沸腾”然后去干活的员工,和当年在他课堂上听完课之后去拼命学英语的学生没多大的区别。

02

不安分却尽职尽责

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几年正值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转折点。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联网也即将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深刻影响中国社会。1987年,几位北京的科学家向德国发出了来自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是中国加入互联网大家庭的序幕。

马云见识到互联网的魔力并从此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还要等到1995年。商业和市场经济首先进入了他的世界。

这六年多的时间里,他有过几次跳槽的机会。其中一次是深圳的机会,薪酬每月1200块,是他当时工资的13.3倍。另一次来自海南,海南开价3600块一个月,当时他的工资从90块涨到了120块。这些机会他都心动过,也犹豫过,每次他都想到答应黄书孟的话。“最后想承诺就是承诺,不去就不去。一熬,熬了六年。”马云在一次演讲中回忆。

但马云还是按捺不住跳到象牙塔之外的冲动。1994年初,他和几个朋友合伙创办了海博翻译社(海博源自英文hope的音译,马云将其解释为“大海一般博大的希望”)。当时杭州的外贸公司越来越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翻译需求,同时他发现身边许多退休老教师赋闲在家,他从中看到了机会。

1994年,海博翻译社诞生,所有员工加起来只有5人。

在宋建跃的印象,马云工作之余的很多时间都花在了海博翻译社上,因此平时在校园里“神龙见首不见尾”。当时海博翻译社的发展并不顺利,“生意惨淡”,后来不得不靠兼卖鲜花和礼品维持翻译社的运营。马云有时还要趁周末到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

马云“不放弃”的性格当时已经很明显地体现了出来。好几个合伙人看翻译社“运营情况着实堪忧”,都中途退出了,“但马云一直坚持着”。海博翻译社现在还在网站首页放着马云的题字:“永不放弃!”这是马云一直相信的。他曾多次说过,阿里巴巴的成功靠的就是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们唯一做对的就是永不放弃。”

1999年创业初期,阿里巴巴全体员工合影。

除了海博翻译社的正式创业,马云还有很多其他校外活动。比如在英语夜校班教课,在西湖边组织英语角,甚至在校园里卖冰淇淋。但这些并没有让马云在学生中的形象受损,因为他始终对学生尽职尽责,对教学“充满热情”。有的老师有时会因为忙自己的生意不来上课,还编一个理由。但马云从不会这样。“如果马老师某一天不能来,他一定叫张瑛来把这课给带掉。很负责,所以我们对他就没什么批评。”蒋芳回忆。

在学生们的印象里,马云“不严厉”但“严格”。

当时马云和他教的学生年龄也差不了几岁,完全没有老师的架子。做班主任时,马云经常和班上的男生们“混在一起”。何旭勇就是经常和马云“混在一起”的男生之一。现在他有时还会梦起当年的场景。何旭勇记得,马云的床头挂着一副大大的红色拳击手套。马云有时会和他一起在宿舍里打拳。

另一方面,非常亲和的马云对学生却有高要求。蒋芳印象深刻的是大一刚来,马云让他们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前面100篇全背了。”马云用了一个“狠毒”的方式督促他们:期中和期末考试各从中出一道20分的默写题。“我估计全学校早读的就是我们班了。每个人吃完早饭,在上第一节课之前,都在外面背。”蒋芳回忆。

周宁是韩敏的同班同学,马云的英语精读课最高分几乎都给他包了。他也记得一个细节,就是马云给分比其他班低。“那个时候满分一百分,他只能给我88分左右。而隔壁班的老师一般都比较宽松,会放水,最高的能考98、99分,很多人95、96。”周宁回忆。

1990年代初的大学校园更符合人们通常对大学的印象。那是一个更接近象牙塔的世界——如果仅仅从信息闭塞、娱乐方式单一的角度看的话。李戈现在还留着当年在杭州百货大楼买收音机的发票,他买的是一台当时最高档的多波段收音机,花了130多块。收音机、报纸和图书馆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有限渠道。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马云的英语课就显得尤其有吸引力。蒋芳回忆,课上从马云那里听到的异国文化和各种新鲜事,让她感到未来“充满了可能性”、“充满了希望”。“我们对世界还有巨大的不了解,他讲这些内容很契合我们。他能让你去想象一种打开了的自由的生活。”蒋芳说。

03

一生深刻的烙印

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几年正值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转折点。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联网也即将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深刻影响中国社会。1987年,几位北京的科学家向德国发出了来自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是中国加入互联网大家庭的序幕。

马云自己也直接受益于外部世界的接触。他人生中至少有过两次对他来说极其重要的特殊经历。

第一次是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29天。1980年,他在西湖边结识了到杭州旅行的退休电气工程师肯·莫利和他的家人,并结下了长期而深厚的友谊。五年后的大一暑假,他到莫利的家乡玩了一个月。他后来回忆这次澳洲之行对他的深刻影响:“你在书本上学到的、你的父母告诉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这个世界太有趣了,这个世界太独特了,你需要自己去体验。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当我回到大陆的时候,我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

1980年,16岁的马云在杭州西湖畔偶遇来华旅游的大卫·莫利,并与莫利一家结下延续至今的友谊。

第二次就是人们已经熟知的“触网”经历。1994年底,马云第一次从一位美国同事口中听说了“互联网”这个词。第二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美国出差,但意外陷入了一个骗局。逃脱之后,他经美国同事介绍去了他女婿的网络公司。他小心翼翼地在公司的电脑上搜索“beer”、“China”,但互联网世界几乎完全没有关于中国的数据。

他从这个令人失望的结果中看到了巨大的机遇。马云助理陈伟与马云相识多年,他在《这就是马云》一书中回忆,马云从美国回来之后,“每天都张牙舞爪地讲得很兴奋”,“讲完了互联网之后,又讲他的创业计划……”

从美国回来不久,马云辞职了。这是他在杭电的第七个年头。后来周宁有一天在电台里听到了马云在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到听众连线环节,他跑下宿舍楼,在公用电话亭里给节目组打了电话。他问马云:“大家都认为你是一个挺好的老师,你为什么要离开学校呢?”

1995年,马云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辞职。

周宁记得马云在电波里回答的大意是——虽然他也很喜欢做老师,但是他想做更有意思的事情。回过头看,这些年过去了,马云在做了“更有意思的事情”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他也许反而离老师的角色更近了。

马云反复讲起教师经历对他的塑造和影响。在杭州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演讲上,马云这样说起教师经历对他的意义:“做老师的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你的学生比你更强、比你更好。……没有哪个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破产,没有一个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出事。……CEO如果不能像老师一样用成就他人的思想来做,……不是去帮助员工成功,不是去帮助客户成功,不是去帮助合作伙伴成功,我相信这家公司就很难成功。”

2000年3月28日,马云来杭电宣传阿里巴巴。

除了在公司里做“首席教育官”,他也一直关注着教育。他的微博名是“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2015年9月,马云公益基金会首次发起“马云乡村教师奖”,这一奖项的目的之一是“加深社会对乡村教师的理解,激发社会对乡村教育的更大关注,带动更多的社会人士,投身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教育。”

马云也一直没有停止关于教育的思考,而且他多年的创业经历也许也反过来影响了他对教育的理解。

他在多个场合说起教师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老师“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人”,“一旦老师走进课堂,面对四五十个学生,他们的生命和未来掌握在您的手里。”2016年他在与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交流的时候又一次谈起他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他说,老师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是唤醒孩子身上的智慧,他们要能“发现孩子身上优秀的品质”——这个“优秀的品质”可能之前没有任何人发现,包括孩子自己。

在今年5月的杭州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活动中,马云说:“做老师的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你的学生比你更强、比你更好,没有哪个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破产,没有一个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出事......CEO如果不能像老师一样用成就他人的思想来做,不是去帮助员工成功,不是去帮助客户成功,不是去帮助合作伙伴成功,我相信这家公司就很难成功。“

23年前,当马云离开校园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被这份职业改变了——正如黄书孟当时在校门口说的那样。但他在回答学生周宁的时候,也许不会想到,接下来在“更有意思的事情”中,他还将一直继续做着“马老师”。“马老师”也许将成为他一生深刻的的烙印。

本文系转载内容,内容来源天下网商(id:txws_txws),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告知,小编将及时删除处理,谢谢。

(ID:HRM1688)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