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天一味药】升药(拔毒化腐生肌药1)|彭鑫博士带您了解传统中草药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凡以外用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拔毒化腐生肌药。

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痈疽疮疡溃后脓出不畅,或溃后腐肉不去,新肉难生,伤口难以生肌愈合之证;以及癌肿,梅毒;有些还常用于皮肤湿疹瘙痒,五官科的口疮、喉证、目赤翳障等。

本类药物的外用方法,可根据病情和用途而定,如研末外撒,加油调敷,或制成药捻,或外用膏药敷贴,或点眼、吹喉、鼻、滴耳等。

本类药物多为矿石重金属类,或经加工炼制而成。多具剧烈毒性或强大刺激性,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外用也不可过量或过久应用,有些药还不宜在头面及粘膜上使用,以防发生毒副反应而确保用药安全。其中含砷、汞、铅类的药物毒副作用甚强,更应严加注意。

现代研究表明,本类药物多能抑杀病原微生物,有些则具防腐、收敛、保护和促进伤口愈合作用。

升药 Shengyao

《外科大成》

由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制成。红色者称红升,黄色者称黄升。各地均产,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研细末入药,陈久者良。又名红粉、三仙丹、红升丹、黄升丹。

性能:辛,热。有大毒。归肺、脾经。

功效:拔毒,去腐。

应用:

痈疽溃后,脓出不畅,或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本品有良好的拔毒去腐排脓作用,为只供外用的外科常用药之一。常与收湿敛疮的煅石膏同用,可随病情不同,调整二药的用量比例,如升药与煅石膏的用量比为1:9者称九一丹,拔毒力较轻而收湿生肌力较强,2:8者称八二丹,3:7者称七三丹,1:1者称五五丹,9:1者称九转丹,则拔毒提脓之力逐步增强。

此外,升药也可用治湿疮、黄水疮、顽癣及梅毒等。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或调敷,或以药捻沾药粉使用。

使用注意:

本品有大毒,外用亦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尽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外科大成》:“治一切顽疮及杨梅粉毒、喉疳、下疳、痘子。”

2.《疡医大全》:“提脓长肉,治疮口坚硬,肉暗紫黑,或有脓不尽者。”

3.《疡科心得集》:“治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新长肉。”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为粗制氧化汞(HgO),另含少量硫酸汞。

2.药理作用:升药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效力比石碳酸大100倍以上;但因升药的组方配伍和炼制方法不尽相同,致使其成分、杀菌力和疗效也有差别;实验表明,升丹制剂可促进和改善创面微循环,减少微血栓,增加创面营养和血供,有利于创面愈合。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升药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痈疽疔疖、瘘管、顽癣、银屑病、梅毒等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

近年还报道:升药外用每日换药1次,治疗阑尾炎及肠梗阻术后切口感染32例,结果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3.3日(《吉林中医药》,1983,3:16);用平胬新(升药、枯矾等量研细末)外用,并盖贴黑膏药治疗胬肉85例,均获痊愈(《湖南中医杂志》,1997,6:16);单用升丹或将其制成八二丹剂型(即升丹与煅石膏2:8比例组成)外用,治疗皮肤溃疡105例,有效率98.9%(《新中医》,1991,9:30)。

此外,又可用治腋臭、痤疮、白癜风、酒齄鼻、化脓性骨髓炎等。

4.不良反应:升药有大毒,一般只供外用,不可内服。氧化汞对人的致死量为0.1~0.7g(《有毒中草药大辞典》,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242)。

温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药方和中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擅用。

本文摘自《中药学》,由彭鑫博士工作室编辑整理提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