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雄安地区(雄县、安新县、容城县)出现了不少风流人物,以潘龄皋、陈子正和陈调元为突出代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雄安地区又涌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谱写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诗篇。

近代以来的雄安名流

历经三个时代的书法家潘龄皋

潘龄皋(1867—1954),字锡九,号葛城居士,安新县安州镇西北村人。他经历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不仅担任过多种官职,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潘龄皋幼年家境清贫,全家靠祖父教书与母亲纺织为生。幼时天资聪颖,入塾后勤于攻读,常夜点香火照明以自学。清光绪七年(1881年),考中秀才。后外出受聘做塾师,白天教书,夜晚自学深造,兼习书法。他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喜读唐诗宋词、明清古文,尤擅书法。光绪二十年(1894年),赴京应乡试,考中举人,翌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人称潘翰林。在翰林院三年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赴甘肃,任隆德县知县。在任期间,他多施惠政。民感其行,甚为爱之,曾有扒靴留帽立生祠之说。此后,他又出任张掖、皋兰知县,秦州、肃州知州,不久又被任命为兰州知府,但未到任即被选拔为甘肃省巡警道。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卸任还乡。

中华民国建立后,潘龄皋曾暂代任甘肃省提学使、布政使。1914年6月出任边关道(安肃道)道尹兼嘉峪关监督,1919年3月辞职。1921年6月,大总统徐世昌委任他为查勘甘、新禁烟大员,1921年10月任甘肃省省长。因军阀倾轧,派系纷争,迫于形势压力,于第二年7月辞职,回家乡安州赋闲。居乡期间,潘龄皋闲静少言,深居简出,苦攻书法。

“七七”事变后,潘龄皋曾任安新县县长。1938年日军进驻安州后,多次请潘出任县维持会会长,他拒受伪职,遂于1938年1月逃离家乡,定居北平。随之,日军多次诱逼潘龄皋出任河北省伪省长,他均以种种借口坚辞不受,日酋恼羞成怒,遂命宪兵将其逮捕。被捕时潘龄皋穿戴好寿衣寿帽,以示不再生还的决心。入狱后10多天后,经友人取保释放。他宁肯以鬻字收入维持生计,也不俯首于日军换取荣华富贵,保持住了民族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龄皋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议;1951年7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是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四届代表、北京市第二届政协委员。晚年的潘龄皋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周恩来和吕正操曾亲自到他家访问,并为他调换住宅。1954年6月19日,潘龄皋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

潘龄皋的书法艺术自成一家,名重平津和冀中一带,与谭延闿齐名,时有“南谭北潘”之论。他曾为京津许多商号店铺书写匾额;北京颐和园、北海团城也有他书写的碑文和楹联。民国时期,北京、天津为他出版过14种字帖,其中尤以《胡大川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村诗话》《潘龄皋太史墨宝》最为著名。

“鹰爪王”陈子正

陈子正(1878—1933),又名陈纪平,雄县李林庄村人。我国近代著名武术大师,武术教育家。擅鹰爪拳,被世人誉为“鹰爪王”。

陈子正6岁开始习武,他的老师是当时被人们称为“江北刘”的刘成有。刘成有是雄县孤庄头村人,他的软硬功夫都非常好,而且他还是陈子正的舅舅。刘成有经常教诲陈子正说:“你一定要刻苦练功,将来成为有用之才。”陈子正自跟随刘成有学习武艺以来,谨遵师教,勤学苦练,着魔如痴。李林庄到孤庄头村,往返有五里路,他每天都是踢腿去踢腿回。有时回家晚了,已然关门闭户,他就攀树越墙,跳入院内。他不仅白天练功,就连晚上睡觉也要双腿劈叉身体侧卧床上,经常一觉醒来,跃身而起,习拳数趟。平常行走坐卧,两手也是抓、擒、捋,内外缠腕不离手,春耕秋忙从不间断。麦子收到场院,他是“前刺腿”去,“后刺腿”回,满场麦子纷飞。为练鹰爪功,他坚持捋桩,每天都是一千多下,几年下来竟将直径三寸的木桩捋细寸许。刘成有所传武艺以打为主,每次教给徒弟新手法时,都要与弟子在相搏中授之,陈子正经常被颠跌丈外。刘成有还在晚上或白天将门窗遮挡严实室内黑暗掩无光再与陈子正交手,有时陈子正被打得几天爬不起来,但他依然毫不畏惧。在刘成有的精心指教下,几年时间,陈子正的武艺就有很大精进。

经过20年的勤学苦练,陈子正将少林拳、翻子拳、岳氏散手、鹰爪拳逐一学通,并各门拳术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兼具内外家功夫的新拳种——鹰手拳。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使他的手指如十根钢针般坚硬,手指关节粗大,外门功夫已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和他交手之人,被他擒住后轻者动弹不得,重者骨断筋折。凭着高超的武艺,陈子正成为当时河北首屈一指的武林高手。

陈子正对武术事业的贡献,还表现在他第一次将武术引入学校,成为一门正式课程。大约在1915年前后,陈子正受黑龙江省爱国人士刘凤池的邀请,前往当时的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先后在黑龙江省省立师范、省立一中教授武术,这是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最早记录。

1928年,在南京举办了第一次国术大赛。应中央国术馆之邀,陈子正率弟子郭成尧、孙成之奔赴南京,郭、孙二人登台打擂并名列前茅。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希望陈子正一显身手。陈子正登台前,形意名家朱国福暗中在陈子正衣服背后写上“河北陈子正”五个字。不意先声夺人,陈子正数次登台,所拟定对手一见皆不战自退。陈子正的大名一时传遍南京。会后,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亲笔为陈子正题字“鹰爪王”,以示褒奖。

“九·一八”事变后,陈子正看到山河破碎、国民受辱,忧愤万端,曾多次向政府当局等人写信,陈述自己的抗日主张,但都遭到拒绝。他悲愤地说:“难道我国当局竟没有一个英雄带领人马打退日寇,收复失地?”愤慨之下,他编创了“平日剑”,希望有朝一日能领一队人马杀退日寇。志不得酬,每日里以酒解忧,酒后使气,每慷慨激昂,纵论天下事,而愤懑更剧。以至于忧积成病,每食必噎,虽多方医治,终不见效,于1933年7月12日10时在北平逝世,年仅55岁。陈子正故居今犹存,系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

陈调元(1886—1943),字雪暄,又作雪轩,安新县同口镇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生于安新县同口镇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早亡,靠其母与其妹织席,供其入私塾读书。他发愤苦读,没几年便文理粗通。后来,他突然弃文学武,考入袁世凯在保定开办的参谋学堂。毕业后,到湖北武昌陆军第二中学堂任地理教官。他的学生中有两个日后名震天下的人物,一位是何应钦,另一位是唐生智。

1913年,冯国璋任江苏督军,陈调元在其手下任宪兵司令。冯国璋任代理大总统后,陈调元升任中央陆军第七十四混成旅旅长,后任徐海镇守使,坐镇徐州。1927年,面对北伐军节节胜利的局面,陈调元命令他所率领的部队改悬国民革命军旗帜,宣布投诚国民革命军,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军长兼安徽省政府主席。1934年12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

陈调元身材高大,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憨厚外表,人送外号“陈大傻子”。实际上,陈调元一点都不傻,他为人慷慨,善于交际。不管哪个方面的人,他都能保持联系,且有交情。早在上学时就与段祺瑞、靳云鹏有师生之谊,1933年段祺瑞南下上海,就是住在陈调元的公馆里。江苏督军齐燮元、山东督军张宗昌、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都跟他有交情,甚至上海的帮会首领黄金荣、杜月笙、虞洽卿,也跟他是知心朋友。他和广东的革命派孙中山、奉天的“关东王”张作霖、西北军首领冯玉祥等这些实力派人物,也都有往来。正由于他编织了这样的关系网,且能见风使舵,所以他才能长期地立于不败之地。

陈调元生平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事,是在“临城劫车案”中的出色表现。1923年5月6日,山东巨匪孙美瑶在津浦铁路临城段抢劫了一列火车,车上中外旅客数百人被掳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山东督军田中玉气急败坏,却无计可施。陈调元时任徐海镇守使,赤手空拳孤身赴匪窝谈判,靠一张满口江湖义气的嘴,居然和匪首结交为兄弟,200余名中外人质全部获释,孙美瑶被收编为政府军营长。陈调元一时声誉大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调元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他这时虽然才50来岁,可是因为他早就有吸鸦片烟的嗜好,所以身体很不好。他知道蒋介石不吸烟、不喝酒、不喝茶,而自己却吸食鸦片,常怕因此嗜好而失宠于蒋,因此戒吸鸦片而改打吗啡针,身体日渐衰弱。1943年12月28日,陈调元因病而亡,享年58岁。1944年2月2日,国民政府追晋陈调元为陆军一级上将。

鏖战正面战场的抗日名将孙连仲

孙连仲(1893—1990),乳名席儒,后改名连仲,字仿鲁,雄县龙湾村人。1913年,孙连仲在未征得母亲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到县城应募,怀着报效国家的情怀参加了北洋军阀部队。全面抗战爆发后,孙连仲升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一、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

第二集团军是台儿庄战役中方的主力部队。1938年3月14日,日军矶谷师团向山东滕县进攻,拉开了台儿庄战役。3月14日,日军骑兵300余人在战车的掩护之下,向台儿庄方向冲来,与守卫台儿庄的第二集团军在康庄发生遭遇战,台儿庄战事正式爆发。第二集团军脱胎于冯玉祥的旧西北军,在中央眼中是杂牌部队,人员、弹药长期得不到补充。这支部队名义上称为集团军,实际上只有3个师,在台儿庄有两万余人;而日军有一万多人,以当时两军火力水平,中国军人的人数需在日军7倍,双方才能战平。为了弥补人数与火力上的劣势,中国士兵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

至4月3日,台儿庄三分之二已为日军占据,日军电台宣称已将台儿庄全部占领。但我军仍据守南关一隅,死拼不退。孙连仲对请求准予撤退的第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说:“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在孙连仲的严令下,第二集团军官兵守住了台儿庄,为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孙连仲因台儿庄战役的卓著战功晋升二级上将。除了台儿庄战役,抗战期间孙连仲还参加过武汉会战、豫南会战、石牌会战、常德会战等大小战役30余次,战功卓著。1945年10月10日,时任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孙连仲作为平津区受降主官,在北京故宫太和殿接受日军投降。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二胡”

“狼牙山五壮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涌现出来的一个英雄群体,他们当中有两位是容城县人,即胡德林和胡福才。胡德林(1922—1941)、胡福才(1923—1941)系叔侄俩,都是容城县郭村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战士。1941年8月,华北日军对北岳区抗日根据地实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9月24日,日军进攻河北省易县狼牙山一带,企图一举消灭晋察冀一分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一团。当夜,一分区领导机关和一团主力转移外线,仅留七连二、六班在狼牙山牵制敌人。25日拂晓,当敌人猛攻狼牙山时,六班班长马宝玉率二、六班战士接连打退敌人的4次冲锋。中午时分,二、六班战士大部奉命撤走后,为确保主力部队安全转移,马宝玉与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5人,开枪将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陀顶峰的山顶绝路,并利用有利地形猛烈还击敌人的连续冲锋。最后弹尽粮绝,仅存一枚手榴弹。他们继续用石块砸击敌人。当敌人迫近时,他们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入敌群。随后,马宝玉带领4人走到悬崖边,将所携枪支扔下山崖,然后跳崖自尽。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人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在半山腰被树枝挡住,负伤脱险后返回部队。

1942年春,晋察冀边区政府在狼牙山上修建了“三烈士纪念塔”。1959年和1986年在原址重新修建了“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2009年9月14日,“狼牙山五壮士”被选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列。容城县本地诗人温广周曾赋诗一首,赞扬胡德林、胡福才的英勇牺牲精神是“容城三贤”(指生活在元明清时期的三位容城人刘因、杨继盛、孙奇逢)刚正不阿、敌视邪恶之精神的继承和延续:

三贤遗事育后人,二胡刚烈亦超群。

燕赵悲歌一脉续,跳崖殉国泣鬼神。

作者:彭秀良 马景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