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嗨、嗨”,从我记事起,这样的呐喊声伴随着悦耳的鼓声就伴随了我整个童年,直到现在,回忆起来脑海里还有清晰的画面,这就是从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

它最早是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与大唐李世民出征时表演的《秦王破阵乐》颇有渊源,从化妆到表演,都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狂豪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西部特色。它的装扮与其他鼓舞不同,眼睛上的“黑”,代表一种祭祀形式,看起来特别凶猛,额头上的“丰”字,则寓意丰收,头戴黑菐帽,左右两侧各插野鸡翎,加上红纸扇,下身穿灯笼裤,身着太保衣,脚蹬凌云靴,就是一副古代武士的装扮。而它的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双手胸前画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部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而阵法就多了,基本常用的有“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四门兜底阵”‘四龙阵’等打法,阵型千变万化,气势恢宏,使观者如亲临古战场。凉州攻鼓子打出了西北人民的雄伟气概,阳刚之美,敲出了凉州人民的特点。

相传,苗庄王年间,一只军队因战斗节节失利,被围困与城寨之中,他们急中生智,将兵器藏入鼓腹中,乔庄打扮成社火队出城表演,攻其不备而出奇制胜,“攻鼓子”因此得名。1957年,武威“攻鼓子”在北京参加了中国民间文化的表演活动,当时还在天安门和怀柔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表演,1990年4月,甘肃电视台拍摄电视艺术片《西部之舞》攻鼓子作为重点节目之一被介绍到全国,之后,武威“攻鼓子”声名大振,被称为西部“鼓魂”。

而现在,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攻鼓子,有了自己的攻鼓子文化传习基地,成为当地中小学生课外兴趣项目,在武威这片土地上,重新书写着属于它自己的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