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峨眉大力鹰爪童于功,简称“抓功”。是峨眉派术三大功法之一。 此种功力主要用于擒拿。常习此功可以臂如鹰翼,指如钢钩,再习擒拿术时,则 又可取得事年功倍的效果。它还具有摧骨开窍、强筋易骨之功效,两臂展开时, 由于内力催动,两臀会从根关节起依次向指梢关节“咯咯”作响,回抓时相反。 所以久习此功,亦可获得祛病延年、强身健体之效果。

1.预备式,

两脚开步自然站立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舌抵上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静息数分钟,在全身入松静状态后,即可进行下步劝法练习 (图 21— 1) 。

2.开式

(1)接上式,两臂由两侧平伸举起,掌心向下,举指微微下垂,同时开始徐徐以 鼻吸气入中丹田 (图 21一 2) 。

(2)上动不停,两臂内旋使掌心相向上举至头顶前上方 (图 2l 一 3) 。

(3)上动不停,两掌变掌心向上,掌指相对,掌背向下经身体前之正中线下落至 小腹部,掌心仍向上 (图 21— 4) 。

(4)上动不停,雨臂如图 2之势上举至头顶上方,变掌心向下,掌指相对,经身 前正中线下按至小腹部,掌心仍向下 (团 2l 一 5、 21— 6) .

(5)两臂如图 2至图 4之法再作一次上下循环后, 两掌掌心向上落至小腹部 (图 2 1— 7、 21— 8) 。

此时,全身放松,以鼻微微出气一口。此开式功法做完厉,即可送入下面正式功 法练习。

要点:

(1)做两臂上下回环落按之动作时,不宜过快,亦不宜过缓,快馒相宜即可。

(2)在吸气入中丹田时, 要运用吸提并聚之呼吸方法:即在以鼻吸气入中丹田时, 小腹也要同时内吸上提, 使上气下意吸提并聚于中丹田, 只有这种呼吸方法, 才 能将劲力聚达于双臂,练好大力鹰爪功.

3.马步推抓

右式:

(1)接上图 8式,左脚左开半步成马步,两臂向两侧身后展开上举,掌心向下, 掌指微垂, 同时开始徐徐吸气入中丹田。 上动不停, 两臂继续上举至头顶上方变 掌心相向。 上动不停, 两掌掌心向下. 掌指相对, 经面前正中线下按至胸前变拳, 拳心向下,两拳拳面相对 (图 21-9) 。

(2)目右视,右拳变掌,五指散开,掌心向右慢慢平伸推出 (图 21-10) 。

(3)上动不停,右掌内旅变掌心向上,五指勾拢变抓慢慢用力抓回至胸前握拳。

峨嵋大力鹰爪功,久习此功,亦可获得祛病延年、强身健体之效果!

再变掌心向下,两拳拳面相对 (图 21-11) 。

左式:

同右式,唯方向相反,如图 21-12、 21-13。

要点:

作两臂向侧后展开动作时,骨关节应由肩关节根部依次向腕部梢关节咯咯作响, 此谓摧骨开窍,久习即可得之。抓回时则亦然,唯顺序相反而已.

关门式:

(1)接上图 13式,双拳变掌下按至裆前,掌心向下 (图 21-14) 。

(2)上动不停,两臂向两侧展开上举,掌心向下,掌指微垂 (图 21-15) 。

(3)上动不停,两臂继续上举至头顶上方,变掌心相向.并下落至两耳后.拇指 在耳根部,两掌掌心向前 (图 21-16) 。

峨嵋大力鹰爪功,久习此功,亦可获得祛病延年、强身健体之效果!

(4)上动微停,两掌向前平伸抖动推出 (图 21-17) 。

(5)上动不停,两掌内旋变掌心向上变爪用力抓回 (图 21-18) 。至胸前握拳 (图 2 1-19) 。并变拳心向下,两拳拳面相对 (图 21— 20) 。

此时,全身放松,微微以鼻出气一口。

峨嵋大力鹰爪功,久习此功,亦可获得祛病延年、强身健体之效果!

4.弓步推抓

左式:

(1)接上图 2l 一 20式,目右视,右拳变掌掌心向外向右平伸推出 (图 21— 21) 。 同时以鼻徐徐吸气入中丹田。

(2)上动不停, 右掌掌心向下, 如捞物状经右下, 身前下方, 向身左成摊掌摊出, 掌心向上, 为左弓步 (图 21-22) 。

(3)右掌五指勾拢变爪用力抓回, 至胸前握拳。 再变拳心向下, 两拳拳面相对 (图 21— 23) 。

右式:

同右式,唯方向相反 (图 21-24、 21-25、

峨嵋大力鹰爪功,久习此功,亦可获得祛病延年、强身健体之效果!

21-26)

关门式,

同前式 (图 21-13~21-20)。如 (团 21-27~21-31)。 此时全身放松,微微以鼻出气一口。

峨嵋大力鹰爪功,久习此功,亦可获得祛病延年、强身健体之效果!

5、单手托天

右式:

(1)按上动关门式,右拳变掌,掌指向上,掌心向里上插,插至头顶上方时掌心 外翻向上成托天式,马步之双膝也随之伸起 (图 21-32、 21-33) , 同时以鼻徐徐 吸气入中丹田。

(2)接上式,直臂、俯身,右掌落下至前方如捞物状,掌心向下 (图 21-34) ,

峨嵋大力鹰爪功,久习此功,亦可获得祛病延年、强身健体之效果!

(3)上动不停,五指勾拢变爪如霸王很地无环状用力抓握提起至胸前,握拳。再 变拳心向下,两拳拳面相对 (图 21-34、 21-35)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