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在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酷友"们在参加"酷走"运动 记者 彭程/图

每到早上6点或傍晚7点半,数百名热爱运动的人士就会聚集在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人工湖畔,伴着动感的音乐,踏着整齐的节拍,分组绕湖而行,上肢还统一做着伸展和摇摆动作。这种运动形式在新城区白龟湖畔、市体育村、丰莱果蔬批发市场也已推广开来。这是一种什么运动,如何加入?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免费参加,免费指导

5月5日晚上刚过7点,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人工湖东南角已经聚集不少市民,有的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着肢体动作,伸展上臂、拉伸腰部等动作整齐潇洒。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市民来此集合。记者采访了其中几位市民。"我参加'酷走'两个多月了,已经有点'上瘾'了,一到晚上7点左右就想来这儿,和大家一起锻炼锻炼,要不感觉浑身不舒服。"50多岁的市民孙先生说,参加"酷走"之后,最明显的感觉是晚上不像以前那样觉得累了,入睡也特别快。

谷月琴是一位资深"酷友"(参加"酷走"运动的人们之间的称呼),她是去年七八月份参加"酷走"的,感觉这项运动的健身效果确实不错,就坚持了下来,并成为"酷走"团队中的骨干,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一起组织"酷友"一起"酷走",并传授健身动作。"每天早上6点和晚上7点半起各进行一次,都是一些喜爱健身的人在一起锻炼,大家自愿免费加入,谁来都行",谷月琴指着身上的蓝色T恤、黑色裤子告诉记者,团队骨干自愿出钱团购了统一服装,无偿在"酷走"过程中维持秩序,指导健身动作。

时间接近晚上7点30分,数百名"酷友"在几名"蓝T恤"的指挥下分成了两组,每组两队,数十名"蓝T恤"排在队伍前面,队伍最前方的一名"蓝T恤"举着红旗,队伍侧面每隔10米左右就有一名"蓝T恤"维持秩序,队伍侧面中间的一名"蓝T恤"双肩背着音箱,音箱中播放着动感音乐。

晚7点30分,第一队"酷友"踏着音乐节拍准时出发了,队伍绵延100多米长。记者也跟随他们体验了一把"酷走"。行进约50米后,"酷友"们在队伍前方"蓝T恤"的带动下开始做健身动作:向前平伸双臂;左右平伸双臂;双臂举过头顶,双手紧扣;双手齐肩平行上举,之后左右摆动腰部以上身体部位……每个动作保持约1分钟。或许是第一次参加的缘故,一套12个动作做下来,记者脑门上已经渗出了汗珠。

绕湖行进中,队伍前方的"蓝T恤"带领"酷友"重复做上述动作,其间,队伍侧面的"蓝T恤"还不时对"酷友"的动作进行指导。晚上8点10分左右,第一队"酷友"返回人工湖东南角出发地,此次"酷走"结束。

期待更多人加入健身队伍

姚晓凯是市区"酷走"运动的发起人。他告诉记者,他住在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附近,平时经常和几位朋友来湿地公园跑步健身。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叶县"酷友"的"酷走"视频,感觉这项运动不错,就和朋友一起去叶县学习了一番。

去年7月,姚晓凯和六七位朋友开始在湿地公园绕人工湖"酷走"。慢慢地,越来越多来湿地公园健身的人加入了进来,当年8月底,这只"酷走"队伍已发展到将近200人,到年底,这个数字已经突破400。姚晓凯给热心的骨干"酷友"进行了分工,领队、旗手、音响手各司其职,组成了一个简单高效的"酷走"团队。因此,"酷友"人数虽多,但他们的行动井然有序。

一些从较远处来湿地公园游玩的人也对"酷走"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给姚晓凯提建议:每天从较远的地方来湿地公园参加"酷走"很不方便,最好在市区其他地方也组织开展"酷走"运动。

和团队其他成员沟通后,姚晓凯接受了这一建议。今年3月,他和几位热心"酷友"专程自费去"酷走"运动的发源地--焦作进行了参观学习。返回后,他们立即着手在市区其他地方设立"酷走"分站。3月18日,市区第一个"酷走"分站在新城区白龟湖畔设立;4月4日,第二个分站在丰莱果蔬批发市场设立;4月29日,第三个分站在市体育村设立。至此,市区"酷友"队伍已经发展到1100多人。

姚晓凯告诉记者,根据人们的健身需要,焦作市"酷走"运动协会对"酷走"运动进行了科学设计,每分钟的步数为120步至128步,行进中的12个动作可以对肩部、颈部、腰部肌肉和关节进行有效锻炼,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

姚晓凯说,市区"酷走"运动能够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酷友"们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大家从"酷走"运动中健身受益,都支持开展这项运动,团队成员无偿付出,无偿传授健身动作,无偿参与维持秩序,热心"酷友"还主动兑钱购买设备。特别是退休教师王应,自己出钱买了两个音箱捐出来供大家使用。

接下来,姚晓凯和"酷走"团队的成员准备在我市进一步推广"酷走"运动,计划设立更多分站,让更多的人参与"酷走",积极运动,快乐健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