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我空军可“少装备多储备”

欧洲“台风”战机。简仁山 绘

德国媒体5月2日报道称,在德国空军主力128架“台风”战机中,竟然仅有4架具备随时作战的能力。但柏林对于北约的承诺是,在危机情况下提供82架战机出战。“台风”战机的战斗力如何?德国空军还有哪些短板?

此前,日本空自连连摔机,引发“空自战机严重老化”等猜测。有了这些前车之鉴,中国空军发展如何吸取教训?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晓枫

策划/统筹 李劲 洪奕宜

配套的空对空导弹处于短缺状态

5月2日,德国媒体披露,在德国空军主力128架“台风”战斗机中,竟然仅有4架具备随时作战的能力。这个消息迅速引发西方对于曾辉煌一时的德军究竟还剩下多少战斗力的质疑。英国媒体3日称,这只是德军装备问题中的冰山一角。

“台风”战斗机的战斗力如何?“‘台风’战斗机是欧洲联合研发的最先进的战斗机。” 军事专家韩旭东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台风”战斗机由欧洲联合研发、生产和组装,是欧洲实现武器装备自主生产的一次实践,虽然与预期性能和目标有一定差距,但也是先进的战斗机型。

公开资料显示,欧洲“台风”战斗机脱胎于德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四个国家的“欧洲战机计划”,前置鸭式三角翼、双发、单垂尾、机腹进气道布局,具有超视距、空中超机动攻击能力和格斗能力。作为英皇家空军的现役主力机型,“台风”战斗机于1994年3月首飞,2003年8月服役。

据《现代兵器》分析,该机从设计初始就着眼于多用途能力,可以执行包括防空、制空、压制防空以及对地/对海攻击等多种任务,其要代替的机型则包括“狂风”战斗机、“美洲虎”攻击机以及F-4、F-104等美制战斗机。

值得注意的是,“台风”战机还有一大“绝活”。“台风”战机装备了“打击者”II型头盔,可以在空中缠斗战中,实现“所视即锁”功能,即依靠头盔中的光学传感器与战机火控系统联动,只要敌机出现在视野内,飞行员就可通过目视捕捉并锁定目标,然后下达语音命令发射导弹,彻底颠覆传统的“必须机头指向敌机才能发射导弹”的传统战法。

虽然德国空军“台风”战机曾在“红旗”军演期间取得过航炮“击落”F-22隐身战机的记录,但无论是“台风”战机本身还是德国空军,都面临不少问题。

韩旭东表示,欧洲联合研发的“台风”战机首先在研发过程中,就出现了性能配合的问题。其次,因为研发和生产的速度快,对于质量把控等方面,难以达到此前预期。

军事评论员黄国志曾撰文指出,欧洲四国所采购的EF2000“台风”战机只是通用机体部分,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国情来选择装备不同技术标准的机载设备。从每一阶段的不同批次EF2000“台风”战机技术标准都可以看到,英国订购的是最高端、功能最全面的机型,而德国订购的只是保留最基本的性能。

“台风”战斗机一直被视为德国空军的“问题儿童”。德国联邦议院去年公开的文件显示,128架“台风”战斗机中仅有39架被列入可供使用状态。而近期报道称,为“台风”战斗机配套的空对空导弹也处于短缺状态,目前真正能派出去执行任务的只有区区4架。

多国的技术结合易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如今,德国的“台风”战斗机面临着尴尬处境。据外媒报道,此次德国空军“台风”战斗机出问题的部件是位于战机鸭翼的“防御辅助子系统”,主要用来探测导弹袭击并向飞行员发出警告。据称,失去这种警告系统,“台风”在战场上极易遭到偷袭。目前该部件的更新维护存在困难,只有大约10架“台风”尚属完好,还能执行作战任务。

“预警和作战无法匹配,也是‘台风’战斗机装备达不到实际要求的一个体现。”韩旭东表示,“台风”战机性能的设计高,但实际产品与设计仍有差距。多国的技术结合,也容易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就像尺寸42码的脚,要穿39码的鞋,匹配不了。”

“硬件”的问题让德国空军困扰,但“软实力”的问题则让欧洲头疼。近年来,欧洲一直在追求防务上的独立,但是军队的素质总是不理想。此前经济危机时期,欧洲各国财政预算受到破坏,为了减少赤字和债务,军费预算成了欧洲主要削减目标。有分析指出,大幅削减军费,导致欧洲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如今,随着欧洲参与海外行动的增多,飞行员水平参差不齐、军队素质下降等问题也不断暴露。

2018年2月,在德国空军拥有“台风”战斗机15年后,德国空军才宣布他们的“台风”战机已经具备了空对地精确打击能力。此前,德国“台风”战机长期以来一直只具备对空作战能力,既不装备对地攻击制导弹药,也不进行相关的训练。

英国媒体近期甚至列举了德军一系列装备问题:全部6艘潜艇无法出海;计划的15艘护卫舰只有9艘服役;244辆坦克中只有95辆堪用。

德国真的这么缺钱吗?黄国志分析,现役“狂风”IDS战机逐渐不堪重负,面临大批量退役,德国空军才不得不先让31中队的EF2000“台风”战机恢复其本该就有的对地打击能力。韩旭东认为,在和平年代,欧洲没有应对较大战争的需要,因此没有大量储备武器。但是,这并不表示欧洲没有钱也没有能力。

然而,对于欧洲日渐松懈的防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却有些不满。2016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叙利亚发动空袭,德国在联军中的表现曾受到质疑。今年2月泄露的一份设备短缺报告显示,德国坦克部队甚至在北约演习中使用喷漆的扫帚柄模拟机枪枪管。据德国媒体报道,除了只剩4台具有实际战斗力的“台风”战机,在德国97架老式“狂风”战机中,也只有10架符合北约要求。而德国对于北约的许诺是,一旦遭遇紧急情况,将提供82架战机出战。

“欧洲追求的防务独立自主,与美国追求的在欧洲‘一家独大’存在矛盾。”韩旭东说,美国在本质上,不希望看到欧洲自主研发武器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欧洲则处在一方面依赖美国提供安全方面的保护,另一方面希望追求防务上的独立的尴尬境地。

日本空自频出事故空中力量“青黄不接”

除了德国空军受到质疑,近年来,日本航空自卫队也频频出现事故。

2017年初,一架F-15在起飞时前轮脱落。7月,又发生一架F-15前起落架指示灯在起飞时破碎的事故。10月,日本航空自卫队一架F-15战斗机紧急起飞后,却发现飞机挂载的一枚导弹弹翼掉了。

为了保持在东亚空中优势,日本一直谋求提升F-15性能并引进先进四代机。但作为日美联合研制的F-2战机,制造成本高昂,还存在机体较小的问题,后续改造、升级的潜力也不大。日本航空自卫队屡屡爆出飞行事故,折射出空中力量正步入“青黄不接”的时候。

德国和日本的空军既往教训,对中国空军发展有哪些“前车之鉴”?“美国给日本的装备,本来也存在一定缺陷。没有经过充分验证就匆匆列装,出现问题难以避免。”韩旭东建议,对于世界前沿的武器装备技术,中国要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不可求之过急,没有经过充分的验证不要轻易装备。其次,在研发阶段,要吸取欧洲联合研发“台风”战斗机的经验,设计和组装的各个部分,性能都要充分配合,严把技术质量关。

面对不断更新的新技术,不少国家对于军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加快。韩旭东建议,中国应该采用“少装备多储备”的路线。

“少装备是指,对于先进技术要及时掌握,甚至走在前列。经过充分验证后,可以少部分换装。”韩旭东说,每一代装备都应保持其战斗力和稳定性,若技术一更新就大范围换装,不但耗费较大,还不利于后续装备的及时更新换代。而“多储备”则是在充分掌握技术的基础上,一旦有确实需要,可以快速进行换装。

专家观点

德日空军接连出事

如何避免前车之鉴

少装备:对于先进技术要及时掌握,甚至走在前列,可以少部分换装。

多储备:在充分掌握技术的基础上,一旦有需要,可以快速进行换装

稳定性:每一代装备都应保持其战斗力和稳定性,若技术一更新就大范围换装,不但耗费较大,还不利于后续装备的及时更新换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