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太原文汇 文学评论 远方到底有多远诗歌一直在身边

远方到底有多远诗歌一直在身边

----对县域诗歌发展现状的一些思考

王恩荣

对于版图辽阔的中国,县域虽不是最小的行政区域,但县级的地域写作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在一篇散文这样描绘我们和顺县的偏僻的地理位置:和顺在太行山的顶部,和顺城在和顺的顶部,那么我现在居住的和顺城也就在顶部的顶部。让你来看看我的据点和顺的地理形势吧---以和顺城为圆点,往西下太行山的两道盘山岭,寒湖岭、八佛岭到和顺的阳光占马坊横岭、再到榆次太原。从北下太行山的盘山岭蔡岭到昔阳、平定,由于岭大坡险考虑安全的缘故,国家就重修了潺缓的国道,因此蔡岭现在基本不走了。从东经和顺境内小董坪村下浆水岭到河北邢台境内,也可南从松烟绕许村到左权下十八盘岭山外山到河北武安境内。还有一条太行山从和顺青城下河北的一条道叫:马岭,这个岭道缠绕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中,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条战备道,经常有江湖匪出没。国家修了浆水岭道后这个道几乎绝迹了。你有没有发现:太行西岭(寒湖岭与八佛岭)北岭(蔡岭)虽然大但潺缓,东岭(十八盘、浆水岭和马岭)却是崇山峻岭,异常陡峭。因为西岭下的榆次太原太谷祁县平遥,北岭(蔡岭)下的昔阳平定阳泉寿阳,是太行山上的内陆盆地,概括的说是山中谷地,仍属太行山的一部分。而东岭就是直下河北华北平原,它也就是高山与平原的楚河汉界,因此东岭要高大险峻的多,这些岭最能看出太行山的气势。

所以鸟瞰和顺城整体就像众星拱月,太行山的巨大手掌把和顺城高高的擎在空中,所以和顺城的地势高就注定春天到来的迟缓。和顺城一年也暖和不了几天,大夏天和顺城的云龙山也是凉爽爽的,号称清凉界。大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月宫气象。其常年清凉可想而知。古代的诗人苏东坡上不了月球,也该来和顺的云龙山体验体验月球的滋味。由此可见和顺偏僻的一斑。但从另一角度说,地理位置越偏僻,文化越清澈,地域的诗性越饱满,百科曰:“和顺历史悠久,孕育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后,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和顺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二〇一七年八月十三——十六日,和顺县委宣传部、和顺县文联举办了“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从全国各地来的诗歌名家云集,其规模用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杨占平的话就是:“这次大刊云集、名刊云集、大腕云集,是山西诗歌界不可多得的盛会。”。

由此可见和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且不说这些行政行为,我们发现文坛诸多的隐忧,近一二年我们自发的搞了一些本县诗人诗歌爱好者的写作活动,比如通过一荣一枯的两棵相依相偎的老楸树我们组织了同题诗歌活动,那几天来,和顺的写作爱好者、作家、诗人纷纷响应云集,聚在这两棵老楸树意象下,围绕两颗老楸树的传说歌颂生命和爱情的现代诗--意象纷呈,惊喜不断。一些惊奇的诗句应运而生,但我通过对诗歌的通常的嗅觉总觉得缺少什么,之后我综合写了诗评:《两棵老楸树下的和顺文坛》,包括后来在父亲节又组织的献给父亲节的同题诗活动。最后理性的发现:县域的诗写,“有的意象单一,有的诗味不浓,有的有些烦琐,有的有些简单,有的感情到不了位,有的过于晦涩,总之是格局不大,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捉襟见肘之嫌”。后来我们几个人又针对和顺的地域文化,自行组织了民间七夕题材诗写采风活动,最后写了汇总的诗评:《和顺诗会七夕诗面面观》。我最后是这样感触的:“在品这些同题诗中有些诗太浅,太浅就不是诗,但我得给作者点信心。作诗人是苦事,不是有一天忽然想作诗人呀就摇身一变为诗人的。所以做诗不要太随意。太随意就没味,没味就不是诗,做诗也不是华丽词汇的堆砌,有人一辈子都在堆砌,既是发表了一些,也是小儿科。当然作诗更不是附庸风雅。和顺的整个诗风很不统一。有些路子是错的,需人指导。和顺诗坛不是没有人才,有些诗人的诗很经典,在全省也有知名度,也有拿得出来的诗。而且有的老诗人现代诗理论很精通,有的改诗很有一下,这是很好的资源。但不用就是闲置,就等于没有。写诗不仅仅是“写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写”。闹不清这个问题是瞎写的。有些诗就品不进去,说明没意境没格局,所以就没有余味。写诗要出精品,否则给子孙后代留下的都是垃圾,不用说传世,当代人就看着心烦和作呕。情人节用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作诗是给人玫瑰,没香味不如不给。当然年轻的刚入门的,这也不能怪他们,想写好诗的人不少,但没人教啊,会教的不去用,有资格的不会教。

和顺的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很善良也很上进,就是没有路,可怜乱撞乱碰。文学是做人和作学问,不是作政治,仁字当头,如果是功利之徒,首先诗里就没有静气,徒玷污了诗这个圣殿而已。当然思想得有正能量,有利于国家建设。文人圈更得讲团结,所谓两个人交换苹果,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两个人交换思想,每个人能有两个思想,不能听不进别人意见,所谓做人要有雅量,要大气,要建设性的对待彼此,否则各谋自己的小九九,不顾大局就是一盘散沙,不要当所谓“文人”搞阳谋扯蛋,搞阴谋是专家。写作品平平淡淡,关住门自得其乐,打开窗,与外面的诗风已经差的十万八千里了,还在那里津津有味的窝里斗,多存一份仁心,要把心思用在努力提高自己作品的质量,让自己的作品更精彩,高人最看重作品,那才是你唯一真正的品牌,否则格局太小作品永远走出去的幅度很小,敝帚自珍的那一点点东西让人心理小瞧。一叶障目,只考虑自己那么一点点的私利,甚至就没有利,有点可笑。要沟通,不要相互轻薄,不好也不怕,只要肯学习,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文学是硬功夫,好就是好,不好说也说不成好的,只有提高实力是硬道理,写的东西如果不是货真价实,最起码上不了大刊,行,你善于拉关系,但如果是国刊,全国有高人无数,都在看着,别人想给你上也上不了啊,不用说纸刊,就是好的平台与高档的微刊也上不了。所以如果只务虚,那就去搞社交得了,与文学沾不上边,还损人不利己。写诗须有敬畏的态度,惜字如金,得进的去,也能出的来,否则就象苍蝇,乱蚊蚊,但愿家乡的文学事业能好起来。不想说了。”,这样的感同身受是原生态的,其中虽然有感性的因素,但可以总体上发现和顺诗坛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一,写诗的随意性太强,闭门造车,没有方法技巧;其二,写诗的动机驳杂,纯粹度不高,在诗写中掺杂了太多的世俗的东西;其三,写诗的发现的眼光太差,写出的诗没诗味;其四,诗写得见识度低,好诗的标准和影子太少。

当然,山里也能飞出金风凰,每个县必有一些脱颖而出的诗人,给县级的地域诗写增加些许亮点。就我县而言,首先,张海荣是晋地很有影响力的诗人,近年写了不少有份量的诗作,特别是他以故乡潘掌为元素写的诗别开生面,他的故乡潘掌成为我们好多诗歌爱好者追寻向往的地方。他的诗中处处出现井、灯笼、大树、野花、屋檐、苍儿......的乡村意象,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他的故乡潘掌,那都是他故乡潘掌可爱的物象的衍生。真应了朱熹那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他的“源头活水”就是潘掌的阳光!就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他的智慧的源泉就在他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故乡,他的“风骨”和悲悯情怀也是故乡赋予他的美德。譬如这次选的他的《年关将近》系列诗:

《思念》是通过妻子回忆岳父过去每年买猪头收拾猪头的事情,揭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中国人传统的心理,实际上也表达了自己思念自己父亲的心理,这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写法。这首小时诗把思念写的很温馨绵长,

“我没有去集市买猪头

我知道她并不想吃猪头肉

她是想父亲一个人

孤零零地在另一个世界

怎么准备过年呢?”

相爱的人心灵是相通的,“我没有去集市买猪头/我知道她并不想吃猪头肉”表象上不近情理,实际上正是心心相印的表现。“她是想父亲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另一个世界/怎么准备过年呢?”

这是写妻子思念父亲,也是写自己思念父亲,更是写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思念亲人。

《心脏病》“那一年除夕/母亲大度地说/杀一只鸡过年吧”,平淡的叙述,深刻的回忆,第一节只是呈现叙述方向。“我在鸡舍前杀鸡时/吓死了另一只鸡”,对于常人来说这也不算什么,可是对于诗人来说就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因为这件事对诗人的触动很大,我们人类相对于动物而言,一般都是高高在上的,这个事件却让诗人发现低处的同情事件:

“从那时起

我知道动物

也是有心脏病的”

这是生命对个体生命的感同身受,是诗人对人类之外生命的发现,是诗人对世间所有生命悲悯情怀的抵达。

《反比例》这是写我们那个年代年关的痛并快乐,“把一把鞭炮拆开/精打细算地燃放是那年头/一正月的快乐”,一看到这样的追忆就激动,“把一把鞭炮拆开”,亲切;“精打细算地燃放”,痛并快乐;“是那年头/一正月的快乐”,一个时代的感同身受。当代已经只是一代人的断代史了。“为节约火柴/年前大伙儿都要去采很多很多的/烂木头”,因为烂木头能蓄火。这是起承转合的承。“好像我们会有放不尽的小鞭炮”,这是转。真的有放不尽的小鞭炮吗?在那个穷困的年代显然是没有,那为什么放不尽呢?最后答案就是合。

“现在想起来

那就叫反比例”

这是点题。东西越多浪费越多,越没有东西。东西越缺乏越节俭东西越多。就是老百姓说的:省一省吃不完。

总之《年关将近》能让你感动的流泪,这是直抵达诗人内心的东西。

申有科的诗知性和富于想像力,而且有犀利调侃的诗风使他的诗写独树一帜。他曾获“美丽的中国”2013汉语诗歌2013年度最受读者喜欢的优秀诗人奖。他的《村史》堪为经典。这首诗不仅有灵感想象,更重要的是有设计,有架构,有格局。现实与历史的对照,虚实巧妙嫁接的功力,使得一个完整的《村史》呈现,令人回味无穷。诗人的叙述格调冷冷的,看似漫不经心,却把读者带入一个诗意的在场,“北坡的村落和南山的坟地/中间只隔着一条小河”,很通常的叙述,里面却大有深意。北坡和南山,遥遥相对,村落代表生,坟地代表死,中间一条小河使生死阴阳成为楚河汉界。这就是农村的生活的在场状态,也有家门口就是坟地的这种奇怪状态。这是近景。“从侧面看/像一本翻开的书页”.这是远景。“从侧面看”,这就是一个视角,古诗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也让一个诗意的叙述方向形成。“像一本翻开的书页”。诗人用想象完成了一组意象的建构。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第一节就是一幅静态画。我们看第二节:

“每年的特定时刻

风会把一些名字翻过来

而后

在石碑上定居下来”

如果只是静态,诗意就是肤浅的,从宇宙时空观来看,就只有空间没有时间,这样的诗意要有局限的多。于是诗人第二节诗人设置了一个要素的出场,那就是“风”。展开一幅动态画,这是别有用心的,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从形而下看,万物的生命就是在风的剥蚀下由生走向死的,从形而上看,风也是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就是生命的世事风云,沧桑经历。所以诗人道:“每年的特定时刻/风会把一些名字翻过来”,"特定时刻"就是农村所说的时申,“翻”表明生死就是翻篇的意思。生翻过来就是死。“在石碑上定居下来”,这是语言的陌生化。人死后就会活在石头的名字上。”定居“实际上是定格。

“时间久了

他们俨然成了旧时的村落”

是的,坟地是“旧时的村落”,是颇具想象力的,“旧时”就是过去,“村落”指坟地的形态与生人是一样的,一家一伙的。我们注意到,诗人在这首诗里特别注意时间的界定:“每年的特定时刻”、“而后”,包括这节的“时间久了”,因为,形成村落的前提条件必须有这个时间的界定,这样就使叙述有层次感,诗质达到分明。最后:

“如果合上书页

这些名字

就是一部完整的村史”

“如果合上书页”,这是一个断代史。因为时间有延续性,诗人这个想象也只是一个假想而已,所以要有“如果“。”这些名字/就是一部完整的村史“,现在的生就是未来的死,诗人将自己的思考提前到一百年,从而实现他这个”村史“的命题。此时他的生命意识是苍茫的,对生死的思考抵达悲天悯人的境地。从古到今,哲者智者都是在遇特定情境后,触动对生命的思考。

赵世明是一个很有文学底蕴的诗人,他出版了颇受好评的长篇和中篇小说和大部头报告文学,小说诗歌两条腿走路,这样的写作使他的诗写有架构有理性的睿智和犀利,有小说的格局和老辣。

武恩利是一个温暖、悲悯、怀乡意识特浓的诗人,他的诗空灵、通透、细腻而博大,处处闪现出一个游子对故乡的寻找,故乡是一个诗人不懈的永恒的追求,他太爱他那块土地了,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乡土诗人。

邓兰锁的诗洗练、干净、有风骨,有和顺的“老诗骨”之美称。他的诗歌《寒桃》获2009年中国首届“八大山人杯”文学艺术大奖赛诗词一等奖。

赵建华的诗质朴,接地气,乡土气息浓厚,在晋地也是一个颇有建树的诗人。

……

好的是有的,但县域的诗歌现状参差不齐,因此总体水平处于中下,不容乐观。其诗歌生态优势在于原生态,有潜力可挖掘。其劣势仍然是原生态,封闭、落后、随意、无秩序,自生自灭,好多有生命力的诗性因素得不到保护与利用。2016年我和赵世明,和顺文联组织了《又一年》的同题诗歌创作活动,组稿涉及几乎县内所有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这次活动我们特意邀请了的其他县市的一些诗人和山西省一些知名诗人参加。我的参与诗《又一年》可见这次活动初衷:

《又一年》

文/王恩荣

河两岸,又魔幻的出现几蹲高楼

像中年头上风吹几根竖直的稀疏头发

冬天的水泥路走着硬梆梆的像骨头

流年还在老去的地面肌肤上增添了几条皱纹

草木霜冷,日历憔悴,往事像钉子

新一年山里有平原伸过来温暖的铁臂

又一年了,打开窗户,让新年所有开阔的气息

唤醒在旧年昏迷的跌跌撞撞的文字

2016.12.11太行下午

(注:铁臂,暗喻铁路。)

诗中可见底层写作的沧桑和期望走出去的开放的思路和良好愿望。最后,收集的诗我作了诗评并在2017年和顺文联所办刊物《和顺文化》首期刊出,目的是让囿于一县的诗写者扩大眼界,改变视野狭小,写诗“闭门造车”,封闭、格局不大的局面。这次活动对诗写者有很大的影响,让一些诗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诗写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思路水平。但长远的收效甚微,写诗并没有提升到预想的高度和认识。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由中国诗歌学会举办的“贫困地区诗歌文化建设工程"山西和顺讲学会,第一站来到了和顺,进行的面对面改稿与诗歌讲座。著名诗人韩玉光、古典诗词专家马增祥、中国诗歌学会驻会副会长程步涛、会长助理兼副秘书长周所同、编辑出版部主任吕达的耐心认真细致的手把手教诗活动,不啻是给和顺诗坛做了一个大手术,对封闭固有的认识的是一个巨大冲击。但讲学会一走,就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所以真正的改造县域诗写水平,还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依靠县域诗写者自己,行动起来,换血或造血,为此,综上所述,我对县域的诗歌写作的提高有以下几个思路:

一、 建立一个核心的力量,组织诗社或诗协,,把它变成一个有权威的长期作用与影响地域诗写研究的民间学术机构。

二、 引进来,老一辈优秀的诗歌力量,不敝帚自珍,要继续放大格局,有海纳百川开放的气度。年青人要谦虚学习,多见世面。群体要善于引进方法,引进技术,要吸收更多的省内外诗人爱好者加入自己的群体。不搞小圈子,不占山为王,勇于开拓进取,打碎自己已有的盆盆罐罐,避免井底之蛙、故步自封。

三、 走出去,鼓励会员多在刊物上发表作品,多参加省内外文学诗歌竞赛,是骡是马拉出去溜溜。建立激励机制,多参加县内外的诗歌活动,让年轻人担当先锋,没有先锋就没有诗歌。因为诗歌永远是走在时代前头的排头兵,停止就是落后,就是死路一条,要学唐僧取真经,永远在路上。

四、 不破不立,要传承,更要发展。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才是出路。

五、 既要放得出去也能收回来,立足自己脚下的热土,皈依故土,民族的本土的也是世界的,要充分利用本土人力、自然、人文的资源,作为自己放眼世界的养分。

六、 要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帮人成王,人毁人怂样。多沟通,两个人交换苹果,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两个人交换思想,每个人能有两个思想。

七、 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群体对文学的热爱和敬畏精神,勤耕耘,文字是有灵性的,作秀和搞虚架子是永远出不了好作品的。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

诗人简介:王恩榮,網名,雨中思緒集,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人。诗人,批评家。晉中市作家協會會員。閑時進行寫作,詩評微信平臺《詩眼睛》的主編。中国诗歌流派网之《詩歌周刊》評論版执行編輯。在《诗刊》、《山西日报》、《都市》、《火花》、《並州詩匯》、《光線詩刊》、《詩歌周刊》、《詩日歷》、《大詩刊》、《山西经济日报》、《三晉都市報》、《九州詩文》、《关东诗人》、《太原晚報》、《鄉土文學》、《天涯詩刊》、《新詩刊》、《晉中日報》、《梨花》、《汾河》等報刊雜誌和大型網站(作家網、中国作家在线、中国诗歌流派网、中工网、華語作家網、中國詩歌報、中國散文網、詩歌中國、河南詩歌網、诗网络、愛文化、文学汇等)、天天快報、今日頭條、各類平臺有發表作品,作品包括古體詩、現代詩、散文、詩評、小說等。古詩體作品《大話“喬家大院”》在觀電影《喬家大院》大賽中入圍。古詩體作品《七絕.賭東風》在晉中詩協"金秋美"家鄉好山河詩詞歌賦賽獲優秀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