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关后历朝皇子中,像努尔哈赤、皇太极时诸王那样披坚执锐、驰骋疆场者寥寥可数,顺治帝次子裕亲王福全可谓第一人。

福全的生母、长史喀济海之女。她在顺治年间的最高地位只是底妃,康熙十二年才尊封为宁懿妃,地位始终很低。福全生于顺治十年七月,因其兄牛钮出生未满三个月便天折,所以他成为顺治帝皇子中年龄最长的一个。

福全出生时,父皇顺治帝还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由于年纪尚轻,对他和以后出生的几个兄弟并无特殊的疼爱之情。而祖母孝庄太后又比较偏爱皇三子玄烨,因此,福全虽于诸皇子中居长,但地位却并不比其他兄弟突出,自己也没有什么优越感可言。顺治十六年,顺治帝曾召见福全玄烨和皇五子常宁,询问他们将来各自的志向。当时福全七岁,玄六岁常宁仅三岁。按照史书中的记载,福全的回答是“愿为贤王”,言外之意即表明自己没有继位为君的抱负,这使父皇也感到很意外。而他的弟弟玄烨则按照祖母的教诲,直言不讳地表示:“待长而效法父皇,黾勉尽力。”顺治帝听了皇子们的回答,心里明明白这并不是两个幼童自己能够想出的话,而是孝庄太后对两个爱孙抱有不同的期望,并做了不同的引导,因而也就顺从母亲的意愿,在临终前立皇三子玄烨为嗣君。

康熙六年,刚刚十五岁的福全受封为和硕裕亲王,从闲散皇子变为亲贵王公,迈出了成为“贤王的第一步。

康熙二十九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率军两万余人,南犯内蒙古乌珠穆沁境内,抢掠杀戮。清廷对噶尔丹的扩张和挑衅早已密切关注。在他勾结沙俄称霸外蒙诸部时,康熙帝对受其侵扰而前来归附的喀尔喀蒙古诸部妥善收纳安置,并派出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兵部尚书纪尔他布等率军监视噶尔丹动静,随时奏报,伺机反击。六月二+ー日,阿喇尼未等各路清军汇齐,便轻率进袭,结果失利。嚥尔丹气焰更为器张,继续内犯最近时只距北京七百里。康熙帝闻报,一面命阿喇尼集部队,严密警戒,等待援军,一面准备加派大军前往进击。康熙任命和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胤禔副之,率清军主力出古北口前去御敌。

七月初六日,三十八岁的福全第一次以大将军王的身份,统领大军浩浩荡荡地从京师开赴前线。临行前康熙帝亲临太和门,赐给抚远大将军印信,又驾幸东直门为皇兄送行。

结果福全不负所望,几经战斗,他率清军大败噶尔丹军,收获战利品无数。

康熙帝接到胜报十分高兴,传谕议功嘉奖福全及所部。为了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康熙帝下令全力进击。福全接了御旨后却反其道而行之,命诸路清军“暂止勿击”。噶尔丹乘隙自西拉木伦河横越大碛山连夜北逃。福全担心噶尔丹继续远遁,追之不及,派侍卫吴丹、护军参领塞尔济同济隆喇嘛一起前往噶尔丹军中,让他“近我而止,以定礼好”。康熙帝虽深知噶尔丹为人狡诈,但鉴于其已远逃出边,只得同意令其“坚誓而释之”,而谕福全仍率大军駐扎,监视噶尔丹军动静。

又过了一月有余,福全见派往噶尔丹处传谕的使臣迟退未归,估计噶尔丹已离边远遁,加之军中粮草将尽,遂率军内撤至巴玛尔岭以南。康煕帝闻知福全未经请旨即领军内徙,十分不高兴。命其他各路军先行还京,大将军福全和参赞军务大臣索额图、明珠、费扬古古、阿密达等仍率部留于后,等待回报噶尔丹的确实音讯,而擅自撤军之罪待回京后议处。直至十月末,收到了噶尔丹的谢罪奏疏,才准福全等撤回,但却不许他们几个统军王大臣入城,并援引人关前皇太极时期对阿敏弃楽州和永平、代善出使朝鮮不旨而行的处理方式命福全等停于京师朝阳门外接受审查取供。这样,乌兰布通之战的胜军主帅抚远大将军福全,因坐失战机和擅目撤军,反以罪人的身份回至北京城下。

诸王大臣议将福全革去王爵,但康熙帝鉴于他此次出兵“功过参半”,只同意取消其议政王资格,并罚俸三年,撤去所属三个佐领。

此后,康熙帝没有再派福全独立担任重要职务。康熙三十五年再次出征噶尔丹,任命费扬古为抚远大将军率西路军,中路主力则由康熙帝御驾亲征。裕亲王福全虽也随军出征,但只作为随营诸王大臣之一,并不担任统帅,说明皇帝对他已不再委以重任。尽管如此,兄弟二人的感情仍很融治康熙帝曾命画士作《桐荫并坐图》,绘他与福全坐于梧桐树下,以示君臣弟兄之间的手足之谊。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患病,康熙帝亲临王府探望。是年十一月福全去世,康熙帝其赐谥号“宪”,安葬于黄花山,并称其是“秉性宽和,持身谦牧”的贤王,当年顺治帝问两皇子的话,后竟如此灵验,实为憾见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