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汉时期,无论是帝王贵族,还是庶民百姓,男子初婚的平均婚龄,往往由于受政治、经济、相貌、品行、事业、迷信等因素的影响,或大为提前,或被迫推迟,出现了许多早婚、晚婚的事例。秦汉时,无论是帝王贵族,还是官僚庶民,初婚婚龄皆明显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许多早婚或晚婚的事例。

导致秦汉时期人早婚或晚婚的原因,与现代人有哪些异同之处?

婚姻,指适龄男女依据婚姻礼俗或法律有关规定,在经济生活、精神物质等方面结合,并取得法律、伦理等层面的认可,一方到另一方家落户成亲,共同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先秦时,因婚礼在黄昏时举行,故谓之“昏”,《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在古人观念中,婚姻不仅是适龄男女满足生理、心理需要的手段,也是通过缔结婚姻的形式,既实现两个家庭/族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合,也是繁衍后世,进而确立一系列家庭、社会伦理准则的重要手段。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结婚的婚龄(本文指第一次结婚的年龄),也不完全相同。有关研究表明,秦汉时期,西汉皇族中的男子,除西汉惠帝、东汉明帝、章帝初婚年龄在20岁左右外,其余诸帝均在20岁以下,集中在14~16岁之间。皇族以外的其他社会阶层的男子,初婚年龄大致与之相近,基本在20岁左右。皇族中的女子,初婚婚龄在13~16岁之间。皇族以外其他社会阶层的女子,也大致如此,高者20岁,低者15岁,平均初婚年龄为17岁。然而,在史书中,却有大量早婚或晚婚的事例。导致秦汉时期男女初婚婚龄或早或晚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政治因素

秦汉时,无论是帝王贵族,还是官僚庶民,初婚婚龄皆明显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许多早婚或晚婚的事例。

汉昭帝刘弗陵之所以早婚,就是受当时辅政的霍光和上官桀出于利用婚姻这一方式,既缔结霍家、上官家政治联盟,又可以有效控制皇帝的政治意愿的结果。

汉武帝晚年,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鉴于太子年幼,汉武帝临终前,遗诏命霍光、上官桀、金日磾等大臣辅政。汉武帝去世后,刘弗陵即位。因年幼,国政基本操纵于诸辅政大臣之手。

导致秦汉时期人早婚或晚婚的原因,与现代人有哪些异同之处?

诸辅臣为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尤以霍光、上官桀争斗最为激烈。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此前娶霍光的女儿为妻,生育有一女。为消弭矛盾,同时更好的控制皇帝,二人商议,将此女许配给刘弗陵为皇后。成婚时,刘弗陵年仅八岁,上官皇后年仅六岁。

相较于帝王贵族往往因权争因素而导致如汉昭帝那样早婚,对于一般的官僚百姓,其受战乱等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较多的晚婚现象。如东汉末年周瑜结婚时,已经24岁。战乱动荡,或许会导致许多中下层人士,被迫推迟婚期。

导致秦汉时期人早婚或晚婚的原因,与现代人有哪些异同之处?

二、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很多人,尤其是社会下层人士来说,家境拮据,必然会使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男子,因无力承担女方索取的数目可观的聘金,而导致初婚婚龄被迫推迟。东汉名臣李固,曾因属下一名名叫展允的小吏,虽年岁已高,但因家境困窘,尚未婚配事,专门撰写《助展允婚教》,说展允“年将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配匹未定”,呼吁同僚和下属们为展允“众筹”二、三万钱,以便展允能娶妻生子。

三、颜值高低

秦汉时,男子或女子的颜值高低,对其早婚或晚婚,也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汉代人择偶时,比较看重人的相貌。当时的审美观念,和现代大致相同:女子大致以身材苗条、脸庞清秀红润、头发乌黑稠密、皮肤白皙嫩滑为美;男子则大致以身材高大、浓眉大眼、皮肤白皙为美。

较之长辈更加重视经济、门第等因素不同的是,青年男女有时更重视相貌。繁钦《定情诗》曾说:“我即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导致秦汉时期人早婚或晚婚的原因,与现代人有哪些异同之处?

颜值即正义,在什么时候都通用

由上述可知,一些相貌丑陋的男子或女子,择偶时肯定困难重重,不易婚配。《焦氏易林》就记载:“东家中女,嫫母最丑,三十无室,媒伯劳苦。”嫫母,又称丑女,远古时期传说人物。据说她虽面貌丑陋,却因品德贤淑,性情温柔,而被黄帝选为第四妻室,以“嫫母”为封号。后世遂以“嫫母”,指代相貌丑陋的女子。不过,后世很多相貌丑陋的人,却未必有“嫫母”如此的幸运。

四、道德品行

汉代文献记载,有的男子因品行不端,导致他们初婚婚龄被推迟。如《汉书·于定国传》记载,西汉名臣于定国的儿子于永少时,嗜饮酒,多过失,年且三十,尚未婚配。后于永折节修行,广受赞誉,官至御史大夫,皇帝也将馆陶公主许配给他。

五、事业成功

汉代时,有的男子为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主动推迟婚期,导致初婚婚龄增高。如《后汉书·戴封传》记载,戴封十五岁时,到京师洛阳太学中,拜东海申君为师受业。申君去世后,他将老师的棺柩送回东海故里。返回途径家乡时,他回家拜望父母。在他回家前,父母得知他将要回家的消息后,没有征求戴封的意见,就将他的未婚妻娶了过来。戴封到家后,得知此事后,就以学业尚未完成为由,拒绝与妻子同房,只是拜见父母双亲后,没有在家里留宿,就匆匆离开家乡,返回京师太学,继续受业,直至毕业,才返回家乡。

六、占卜迷信

秦汉时,有些人因为占卜或迷信等原因,而决定自己或子女的婚配,以及提前或推迟婚期。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素为乡里无赖,估计没有多少人家愿将女儿许配给他。一次,为避仇人而将家从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搬迁到沛县的吕公请朋友们聚会饮酒,他虽然遭到了刘邦的欺骗、戏弄,但还是对刘邦很恭敬。宴饮结束后,他单独将刘邦留下,对他说:“我自少就擅长给人看面相,这么多年来,看过的面相也不计其数了,但我以往看过的那些人的面相,没有人能超过你啊。我有一个女儿,我愿意把她许配给你。”这名女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吕后。

导致秦汉时期人早婚或晚婚的原因,与现代人有哪些异同之处?

西汉还有一位因迷信而导致晚婚的女子,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汉书·元后传》记载,王政君长大后,曾与一名男子订婚。但还没有结婚,她的未婚夫就死了。后来,东平王欲娶王政君为妻,同样不到结婚的日期,东平王也去世了。王政君的父亲王禁忧心忡忡,请来卜数者看王政君的面相。这名卜数者看过王政君的面相后,悄悄对王禁说:“你的女儿日后当大贵,贵不可言。”王禁信以为然,于是教王政君读书,学习鼓琴。汉宣帝时,王禁将王政君献入皇宫,当时王政君已经十八岁了。数年后,因缘际会,得到当时皇太子刘奭(后来的汉元帝)的宠爱,被立为太子妃。后被立为皇后。

导致秦汉时期人早婚或晚婚的原因,与现代人有哪些异同之处?

王政君剧照

文史君说

秦汉时期,无论是帝王贵族,还是庶民百姓,男子初婚的平均婚龄,往往由于受政治、经济、相貌、品行、事业、迷信等因素的影响,或大为提前,或被迫推迟,出现了许多早婚、晚婚的事例。概言之,不同的社会阶层,影响其早婚或晚婚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当代社会虽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但很多年轻人,却由于受上述某种或某几种因素的影响,而被迫推迟自己的婚期,导致“剩男”、“剩女”现象日益突出,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清)阮元校刻:《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南朝 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4.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5.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