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君最近和周围的朋友聊天,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固有的“国产剧类型三件套”——古装,民国和豪门恩怨就算具有极高的可看性,话题度也再难达到曾经的高度了。

现在轻易就能触到观众的嗨点或是雷区的,就是打着“把男性解析,让女性独立,最后整体形成揭露现实,凸显各人焦虑和刺痛中产阶级内心”旗号的都市奋斗题材了。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欢乐颂》

如果把影视分为展现类和代入类,毫无疑问这个题材是属于后者。

往往越想靠真实的情节来引发共鸣并激起热议,就越要承“挂羊头卖狗肉”和“虎头蛇尾”的风险。

E君今天要和你们细说的这部正值风口国产网剧,一不小心,就抓撞在了这个枪口上——

《北京女子图鉴》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单集时长30分钟左右,共20集,翻拍自16年的大热日剧《东京女子图鉴》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东京女子图鉴》

“图鉴”的意思,其实也可以称为调查报告。它反映的,是从小城镇来到大城市独自打拼的职场女性的生存现状

工作,恋爱,结婚和生子,她们的抉择不再仅仅挣扎于传统思想下的主流做法,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欲望,要被尊重,而女性的欲望,更是急需被正视。

而《北京女子图鉴》,就借着四川小城姑娘陈可依在北京长达近20年的人生经历,通过她的逐步成长来展现北漂职业女子的奋斗史。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先不说内容,但凡听到翻拍剧估计你们开始也是心头一紧。

国情不一样,照搬会尴尬,改动来的太多,又容易被珠玉在前的原版“打脸”。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其表皮,留其精髓了。

《北京女子图鉴》(以下简称《北女》)在前两集,就按原版的故事路线,通过一些更接地气的细节来赢得了一片好评。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但从第四集之后开始,形成了一条分水岭,分数也从7字头一下划入及格边缘。

很多观众表示,最终还不是回归到了“攻略男人”和“靠外力上位”的俗套戏码?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一时之间,网上有主打感情牌的平反,也有拿自身经验嘲讽的抵制。

不管怎么说,该有的热度够了,制片方钱也赚够了。但其中到底哪些该捧,哪些该贬,你们还未必清楚。

E君现在就不吹不黑,来聊聊这部戏。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我们从人物说起。

相对于原版中从中学时代就义无反顾把志愿填成东京的大学的绫,陈可依要显得更“柔和”一些。

本身只知道自己不愿意做什么的她,也并未确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这也就合理解释了她同时看到毕业后快速结婚生子,家长却因为婚礼花费而斤斤计较的朋友,以及到北京发展却只有专科学历,仍旧看起来是一副风生水起的独立女性的中学同学时,所产生的比较心理了。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在正式来到北京后,自然而然遇到了这个城市华丽外表下的残忍面目。

通过投奔旧友,却险遭非礼;无依无靠的地下室生活;找工作时不断降低的薪资要求;以及同事相处间由于礼貌和忍让受的小委屈等,陈可依的弱势地位和反击前兆有了显现。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上述几个片段和其中的细节,编剧设计的起码做到了叙事连贯和接地气这点。

但问题,就在于细节中的细节了。

原版中有一个情节,是初来东京的绫在搬到新屋后迷了路,在迷茫时意外遇见了同乡。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绫的对其第一反应,是说标准的国语。但被对方听出来是老乡时,她马上质疑是不是自己讲话仍有口音问题。

这点小心翼翼的自尊心,就从隐藏身份来拼命融入而一览无余了。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到了《北女》中,陈可依见到同乡就叽叽喳喳的说起来家乡话,不管是在角落还是街头,甚至把这当成了介绍自己的一部分。

初出茅庐可以这么拍,但多少缺了些意思。

可这一点到了投奔同学,却不想对方是流氓就行不通了。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陈可依作为大学生,具备基本的警惕和防范意识是理所当然的。

但她在同学家中的反应,则可以说是毫无防备且贸贸然了。

同学的多次暗示和靠近陈可依没有丝毫察觉的意思,甚至到对方直接动手的那一刻她还是一脸难以置信。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行动和思想对不上人物设定的部分,还有一个。

同时这一处,也是最受诟病的地方

陈可依来到北京,目前共换了三次工作,期间还涉及到几次升职。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但她这几次机会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次,是通过流氓同学的介绍到了一家教育机构。

第二次,是通过地下室朋友认识的经理,陪他吃饭时意外在饭局得到了一个机会,进了一家中型企业。

第三次,是和公司的高总外出时,认识了一位业界女强人并获得面试资格,经过HR朋友的面试经验传授,去了她管理的部门工作。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这一系列事件中,有几个处理的好的地方E君等会再说。但从整体来看,巧合性远大于实际性;在缺乏对陈可依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的前提下,她的一切都来的过于理所当然了。

在职场戏中,为人处事的分寸拿捏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方法是最能体现主角成长的部分。

所以,利用人脉来提升自我,并非不合理。最重要的,是交代清楚,这些“达官贵人”为什么愿意和你接触。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此处,再分为三点:个性,能力,外貌。

对于女性职场奋斗题材而言,用前两点来和最后一点形成对比是最讨巧的。

陈可依拒绝过潜规则,但却没逃过“主角光环”下给观众带来的反感。

比如,只因声称有当初自己的影子,就对陈可依加以照顾的严厉女上司。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在第十集中,带领下属跑业务的陈可依就通过和片场各色角色的博弈中有了能力展现。

在突然耍脾气的演员面前,她软言细语的给出利益诱惑;在不耐烦的剧组成员面前,她用小食安抚。

无论在情绪控制或临场反应,都有了几分强劲的职业女性的样子。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职场部分该发力的地方却打了个空拳,但在人物情感转折上,编剧倒有些用力过猛了。

陈可依来到帝都后的第一任男友,是典型的“易满足式居家型”。

编剧在刻画两人分手的导火索时,用了男方想攒够钱就回老家,女友生日时送了个假惊喜,吃自助餐时看攻略疯狂拿食物等表现,来告诉观众他们之间性格,以及理想追求的差距。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这种戏剧化的段落,在《东京女子图鉴》中,就变为了更高级的留白处理

即好像什么都没说,但又什么都清楚了。

绫和第一任男人的分手,缘于晨起时睡在男友旁边的绫看到了自己起球却还没换的内裤。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它像一道惊雷打在绫的心中。

曾几何时,充满欲望的女人变成了这种在家乡常见的,满足于随处可见的幸福的小女人?

《北女》中陈可依和男友最终的分手场景,也借鉴了这种“不说透”的方式。

从自助餐厅出来去找药店买消食片的男友,再也没见到陈可依。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陈可依爱男友,但更爱自己。

或者说,她在乎的是两人追求的不同

说到这里,E君就不得不说一嘴,《北女》的编剧较原版相比有一个地方做的更好——在每集的最后,都有一个长达2分钟左右的番外小剧场,用来补充本集中一些支线的故事。

在刚刚提到的分手这集中的小剧场里,我们才知道男友确实有帮陈可依找代购买包,但是因为海关扣货没来得及送到,才不得不暂时找个顶替的便宜裙子。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这种错过,真的遗憾吗?

你留意一下男友为了省点钱,特意跟同事找代购而拒绝去实体店买的为难表情。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即便包到了,两人分手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不用强冲突的拍摄,而是这种“擦边球”的拍法,反倒让故事更饱满了。

陈可依的经历之所以让观众觉得不靠谱,除了上面说的情节设置上的缺失,更多的,观众和编剧之间出发点不同造成的理解差异

陈可依所代表的,是北漂群体的碎片缩影,而不是单一个体。作为个体来看,她的经历所具有的太多不可复制性让我们无法得到共鸣,但其中经历其中的几个细节却又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简单地说,这就是一部想撑起群像的独角戏,才会让观众不待见。

其实这个的破解方法,也有。

原版中,编剧就利用绫的独白来向我们展现了她眼中的世界。

注意,是她,所理解的世界。对于站在上帝视角和审判视角的观众,我们看到的自然更全面,想的也比她更超前。

所以当绫说出她眼前的境况时,我们会带着自己的思维跟随她思考。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绫说的不是道理,而是她眼前的想法。

在《北女》中,独白的句式永远是“我以为...实际上....”的说教式。

观众的心理,也会发展为:所以呢?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陈可依身上担负的叙述任务,是展现北漂职业女子这类人的选择。

《北京女子图鉴》仍像以往的都市奋斗剧一样做不到从有强烈特殊性的“个人戏”上摆脱出来,却也给出了许多反映实际和引起共鸣的细节。

对它,对她,都不该捧的盲目,或踩的优越。

对她别捧的盲目,踩的优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