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模式是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的主要合作模式之一。其中的“1”指的是1名来自大型三甲教学医院的核心专家走出体制,全职入驻合作医院,全面负责医院心脏中心的日常诊疗活动。目前哈特瑞姆的13家合作医院中,有3家采用了这种模式。

那些全职“扎根”合作医院的专家们,在离开体制的日子里,都经历了什么?正值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三周年之际,她们真诚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谭 琛

走出体制的第25个月

脱下军装、来燕达医院已经有两年了。两年间,带领一个科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看着科室人员从少到多、临床技能不断提高,内心也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一个人为了心中的理想勇敢迈出第一步意味着完成了这段旅程的50%。而坚持走下去,直到最后的10%,甚至1%,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考验人的。

其实刚开始真的很累,从一卷纱布一根针开始把一个新的科室建起来,小到墙上挂着的宣传画,大到医生护士的医疗水平,一点一滴都要关注。好在医院和集团都给与了非常多的支持,我自己也有了很大改变。

在体制内的时候,就像是上大学,你专心做好功课就可以;体制外就不一样了,比如,作为一个发展中医院的新科室,想施展技能去救治病人,首先就得让别人相信你,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以前在公立医院,我觉得自己治病救人都是应该的,技术再好也没有必要去宣扬,而现在我更乐意主动宣传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知道,我有能力帮助他解除病痛。

再比如,我从一个比较“自我”的医生,开始学会把眼光放到更多人身上。

我要保证科室的医疗水平,通过门诊、查房、手术、带教,言传身教,带出一支可靠的医疗队伍。科室里的医护人员也没有浪费和我并肩战斗的日日夜夜,他们的进步让我感到非常慰藉;

我会让所有科室人员参与制度制定,提出各自想法,制定以病人的利益为先、以医院及科室的全局为次、同时关注科室人员个人成长的制度。这也是跟公立医院不同的地方,作为一个新科室,我们完全可以从这样一个三赢理念出发,更灵活地进行科室管理。

经过两年多的历练,现在科室的口碑越来越好了,很多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来到这里。建科以来,我们完成了近千例内科介入以及内外科联合手术,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业务,比如内外科杂交进行房颤治疗,外科室速消融,希式束起搏等,在京东地区甚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未来我们计划在临床科研上更努力,也希望倚靠集团的各方面资源,在患者的沟通和出院后的管理上做更多工作。

回顾过去,我的一个感受就是一定要彼此包容。合作就像谈恋爱,如果总想着不满意就放弃,那永远看到的是对方不好的地方。如果就想在一起过一辈子,那我永远看到的是对方好的地方。合作就是这样,彼此磨合、包容,然后达到最和谐的状态,同时共同发展。

想想一个科室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多少人去支持你、去包容你可能出现的问题呢?我对于任何一个人,包括患者,包括科室的医生、护士,包括我们河北燕达医院,包括我们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都常怀感激之心。

科室建设两年来,集团投注了许多心血,多位专家来这里出诊、查房、带教,我很受触动,铭记至今。希望集团的三周年、四周年、五周年……以后的每一年里,我和燕达·哈特瑞姆心脏中心都随着集团共同成长!

胡福莉

走出体制的第14个月

一转眼,离开体制已经一周年了。每天开车上班,都会从原来的医院门口走过,抬起头就能看到之前工作的办公室,在这里已经工作了20个春秋,无数的场景、朋友、师长,每每想起都会有一些感动,一些温暖。

至今仍有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要离开体制,加入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

一年过去,我的回答是:这个团队赋予了我更多的能力,让我成为更加纯粹的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更加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火热,文章语气平淡,叙述了笔者家属一场感冒从门诊到住院、转院、重症室抢救,最终无效死亡的就医过程。

虽然叙述简单平淡,但只要你曾经去过医院,就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的焦虑、无奈、无助……

作为一名医生,对于这种场景非常熟悉,也常常感慨: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如果想每次就诊都能得到高效、优质的服务,确实是很困难的。

而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的工作模式是一种新型医疗模式的探索,架起了一座从患者到专家的桥梁。比如在长城·哈特瑞姆心脏中心应用的1+N模式,我作为合作机构负责人,可以根据患者需要,在运营团队的协助下,安排N位对口的集团核心专家,查房、会诊、手术。

多学科专家团队协作(MDT)模式也是集团的一项重要工作模式。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刚到集团参加工作,在燕达医院参观学习。一位27岁的心脏肿瘤(脂肪瘤)患者,因肿瘤压迫导致反复室速,曾在国内的多家权威医院就诊,先后经历了三次心内膜和一次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室速仍反复发作,最后在燕达医院,集团调集了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心脏微创外科、麻醉在内的8名专家,共同参与进行了内外科杂交手术,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重返工作岗位。此后,在长城医院工作的一年中,这种MDT的模式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年来我们完成各种介入手术约500例,数量虽然不多,但手术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比如,我们完成了省内首例希氏束起搏、左束支起搏、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射频消融等手术,心律失常消融病例中60%的患者合并心肌病或心衰,70%的起搏器为ICD或者CRTD的高端类型;对于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我们常规进行了希氏束或者希浦氏系统起搏治疗,这种手术方法是目前最生理的起搏方式,但因技术要求高,目前国内仅少数术者可以完成;在冠心病治疗方面,我们常规开展了急诊、高龄、左主干分叉、慢性闭塞病变等在内的各种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把技术做到精湛,把服务做到极致”,集团专家的加入,把国内最尖端的技术带到长城医院。集团领导说:“只要患者有需要,不用担心技术的问题,工作有困难,集团来协调、解决……”

衷心感谢集团给予我们的支持、帮助、温暖!现在集团已经成立3年了,发展很快,去年相继成立了华东子公司和西南子公司,线上线下各种学术活动,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报道不断推出,日益引起业内的认可和官方的瞩目。

最后想说的是: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是我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希望我们的努力让她更好!

李 莉

走出体制的第10个月

2017年7月,我到宁波慈林医院,第一反应是医院建得真好,毕竟是中美合资投资10余亿元建设,硬件条件非常不错。但在“软件”上,医护人员还没有完成从“大内科”到“心脏专科”的转变,这是慈林和哈特瑞姆合作的契机,也是我来这里背负的任务——为慈林医院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整合型心脏病诊疗团队。

实际上手接触到病人之后,我一度很受打击。

此前我在上海长海医院工作24年来,所在的血管病中心是国家重点心脏外科,做过的冠脉介入,复杂先心导管检查,心律失常的起搏和射频消融手术超过15000例,从来没有病人投诉,更别提医疗差错事故,接触到的病人一直是比较崇拜的态度,排着队想找你做手术。

到了这里,你跟病人苦口婆心说半天,他对你还是满脸的怀疑,要么是觉得做手术就得去杭州、去上海甚至去北京的大医院,要么是觉得我们总想掏空他口袋里的最后一分钱。

病人的疑虑并非不能理解,心脏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器官啊!我意识到,自己真的有很多工作要做。

做心脏中心的主任,就得负起责任。首先,我带着心脏中心的医护人员,坚持每个周二和周三的中午利用午休时间讲课,内部病例交流、外来专家培训,到2017年底,已经累积了93个主题讲座。

医护人员培训没有达标以前,我必须严把手术适应证,有什么风险我来担!经常半夜三更急诊一个电话就要赶到现场。

慢慢地,诊疗流程开始逐步标准化,心脏内科的专业技术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大家伙儿的心劲儿也开始往一块使了,我可以感觉到,科室里的“本地兵”对我这个“空降兵”越来越认可。

在这里,我必须感谢集团的支持,感谢刘兴鹏主任的支持。我说,我们请专家来,不要老百姓多花一分钱,我们哈特瑞姆把这个开销承担下来,刘兴鹏主任特别支持。我说,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了,集团委派N个专家定点帮扶;人手不足了,运营团队从北京招人一路陪着送来慈林面试;心脏专科的设备不足了,在慈林执业的梅举教授、蒋晨阳教授拿出执业证和获得的国家级获奖证书,让我们顺利通过设备引进的审批,心导管室增设的西门子DSA心脏专用机的开机仪式与集团三周年的成立仪式同天举行——是的,集团的三周年仪式也放在了慈林医院举办!我觉得,虽然我们不在一个地域,但我们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始终是一个坚如磐石的整体!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李启东院长,他曾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外科工作20余年,对于医院如何经营、和医生集团如何合作很有见地,对我开展各项工作都非常支持,这种“合力”成为心脏中心成长的助推器。

在医院和集团的双重支持下,短短10个月里,在技术上,我们实现了电生理射频消融、CRT、ICD零起步的飞速发展;在学术上,我们成功申请了房颤规范化教育的省级继续教育项目,获得了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 “2017年度心电生理与起搏技术进步奖”,这在多数民营医院都是罕见的;在业绩上,截至去年12月底,心脏中心成立仅仅4个月,我们的业绩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23%,手术量达到去年同期的527%,获得了慈林医院的科室业绩冲刺第一名,还获得了慈林医院的优秀质控团队奖。

更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过去一谈手术病人就跑,现在主动来慈林·哈特瑞姆心脏中心就诊的病人越来越多了。慈林镇上老百姓彼此都认识,心脏中心水平如何,他们一打听就知道。医院里的各位院长、各科主任也都主动介绍亲戚朋友来来找我们。

只有这些知根知底的自己人都对我们认可了,乐于推荐了,才叫成功。我们下一步还计划要申请国家级的胸痛中心,一定要把老百姓胸痛急危重症给管起来,把慈林·哈特瑞姆心脏中心的牌子打出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