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中奖诈骗,收到中奖信息后,信以为真的网友与兑奖方联系,对方会以需要保证金、支付邮寄费用等各种借口,欺骗网友汇款。民警提醒,电商平台的绝大多数退、赔款都是从购物人支付的账户中原路返回,凡是出现要求购物人以扫码、点击链接、提供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不合理要求,群众都要高度警惕。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无现金支付方式愈发普及,给生活带来便利,但也隐含着一定风险。网络诈骗套路越来越多,花样不断翻新。对此,警方提醒,一定要擦亮眼睛,加强防范。

科普 | 感觉网上掉“馅饼”的时候,你多半是遇上诈骗了!

题图:网络配图

网络诈骗花样多:这些诈骗要特别注意

据警方透露,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的分析来看,网络购物冒充客服类诈骗、机票改签类诈骗、冒充领导和熟人类诈骗等3类案件数量有所上升。

以“网络购物冒充客服类诈骗”为例,不法分子通过微信或其他网络社交工具,以兜售低价商品为诱饵,待当事人支付购物款后,就将当事人拉黑。或是冒充电商平台客服人员,以商品出现异常需要退货为由,发送虚假链接或二维码,在不知不觉中将被骗人银行卡中的钱款转走。民警提醒,电商平台的绝大多数退、赔款都是从购物人支付的账户中原路返回,凡是出现要求购物人以扫码、点击链接、提供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不合理要求,群众都要高度警惕。

在“机票改签类诈骗”中,不法分子发送短信或打电话联系当事人,以飞机因故不能起飞为由,要求当事人改签机票,或提出赔偿、退款,引诱当事人提供银行账户等信息实施诈骗。而在“冒充熟人和领导诈骗”一类案件中,诈骗者冒充当事人的领导或亲友,以自己手头紧或需要疏通人际关系等各种理由借钱,要求被骗人转款。

除此之外,其他的网络诈骗形式还包括网络传销诈骗,通过吸引一些心存侥幸者加入传销,哄骗投资者投入资金;网络中奖诈骗,收到中奖信息后,信以为真的网友与兑奖方联系,对方会以需要保证金、支付邮寄费用等各种借口,欺骗网友汇款;假冒银行网站“网络钓鱼”,一旦用户输入账号、密码,这些信息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窃取,账户里的存款可能被冒领等等。(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网络诈骗防范方法:若涉及资金问题,务必保持清醒头脑

攸县上云桥镇做生意的尹先生因急需资金周转,上网查询到一个网络贷款广告,见手续简单、放款又快,尹先生决定一试。几天后,该小额贷款公司工作人员给尹先生打来电话,说他的贷款申请通过了。不过,这名工作人员称,尹先生必须证明自己的银行流水要达到他贷款金额的30%至60%。

于是,尹先生将5800元存进了银行,并按要求将银行账号提供给对方进行核查。不一会儿,尹先生收到银行发来的短信验证码,那名工作人员也打来电话,让尹先生将验证码发过去。不久后,尹先生发现账户里的5000元钱不见了,他立即询问工作人员是怎么回事,对方称,这是公司在走流水,钱很快就会返还。可等待了几天,尹先生都没有等到对方把5000元钱还回来,这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民警提醒,群众投资理财、网上购物、网上交友婚恋,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凡是涉及资金问题,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多和家人、朋友商量,也可向公安机关咨询。具体要做到“五不”“两核实”。

“五不”即不轻信,免费、中奖、秒杀、抢红包、日赚500元...所有利益诱导性信息都不要轻易理睬;不回拨,陌生信息中提供的联系方式,不要轻易致电联系;不点击,免费领奖、视频相册、工作资料、低价抢购、升级下载、积分兑换...只要是陌生网址,都不要点击:不透露,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电子邮箱、亲属联系方式、身份证号、银行卡账号密码、网银登录支付密码、支付宝密码等一切个人以及亲友隐私信息通通不可泄露;不转账,房补、车补、中奖、退税、银行卡积分兑换现金等不要贪, 身份不核实清楚不转账。(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两核实”即核实可疑信息,陌生可疑的短信、电话、QQ、微信、邮件、通知等,只要拿不准情况,都通过线下营业厅、官方网站等官方渠道核实;核实转账请求,他人要求借钱、打款、线上支付、充值等,所有现金往来一定要当面或电话联系本人确认。

民警提醒,群众一旦发现被骗,须第一时间到公安机关报案。无论被骗金额多少,首先保留被骗证据。如:通信记录、聊天记录、转账或汇款记录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