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野圭吾: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是个过程

康德曾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值得我们深深信仰,一个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个是人们心中的道德。”

2009年

日本对《器官移植法》进行了修改

焦点集中在脑死亡的判定标准上

新法大幅放宽了对脑死亡者提供器官的限制

旧法规定

年满15岁者提供器官

需本人书面表达捐献的意愿

而按照新法律

包括儿童在内

只要当事者生前未曾拒绝提供

在征求亲属同意后其器官即可捐献

面对一个脑死亡的亲人

谁来决定其生死,如何决定其生死?

今天我们推荐一本小说

《沉睡的人鱼之家》

这是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

在法案修改的背景下

通过探讨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

给予我们一些不同的思考及启迪

在这本书中

作者借从一起溺水事件开始

讲述了一位母亲

如何在女儿被判脑死亡后

仍然坚持守护她生命的故事

《沉睡的人鱼之家》

作者:东野圭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条码号:04400811077308

索书号:I313.45/2556

所在地点:福田区梅林街道梅河社区图书馆

在《沉睡的人鱼之家》一书中,东野圭吾聚焦法律与道德、科技与情感,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 。同时也在探讨一类沉重的社会问题——当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矛盾时该如何抉择,当法律的界定和社会的判断出现了偏差要如何取舍。

我国在法律上将自发呼吸停止、心脏停止、瞳孔反射机能停止定义为“死亡”。这就意味着如果像书中溺水的女孩瑞穗一样,即便对刺激没有任何反应,只要心脏没有停止跳动,就不可以视为死亡。

主角薰子宁可相信亲人仍然活着也不能接受由别人来判定他们的生命。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意识消散的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日本对《器官移植法》的修改对“脑死”的判定,更多的意义在于器官移植——器官是鲜活的,它将挽救那些等待被挽救的人。比起让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沉睡着,相信让他们有价值地死去是真实活过的最好证明。

书中除了很多关于脑死亡的知识和相关话题的探讨,还有很多片段体现了那份为将挚爱的人“留”在身边而不懈付出的爱,即使看起来违背常理,但都是令人动容。

《沉睡的人鱼之家》书摘

“渡边股长,我想请教你”,熏子口齿清晰地问,“坐在我旁边的是我的女儿,今年春天,上了小学三年级。如果我把刀子刺进她的胸膛,我有罪吗?”

“啊?”渡边微微张着嘴,看了和昌他们之后,将视线转回熏子身上,“什么意思?”

“请你回答我。”熏子把刀尖伸向瑞穗的胸口,“我有罪吗?”

“那……那当然,”渡边连续点了好几次头,“当然有啊,当然有罪啊。”

“什么罪?”

“当然是杀人罪。即使最后救活了,也会追究杀人未遂的罪责。”

“为什么?”

“哪有为什么……? ”渡边一脸困惑,一时说不出话,“既然杀了人,当然要追究罪责啊。你到底想说什么?”

熏子嘴角露出笑容,转头看向和昌他们。“他们说,我女儿已经死了,很久以前就死了,只是我没有接受而已。”

......

目前

福田区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已经开放

(戳蓝字了解更多)

读者朋友们从此可以打破时间束缚前来借阅

快来体验吧!

对这感兴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