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对儿子安德烈说过: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为人父母,应时刻谨记,我们让孩子努力的全部意义都是为了让孩子体验生命的快乐。

一旦努力本身变成了痛苦的煎熬,那便失去了努力的价值之所在。

「起跑线」

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感触颇深。一对富豪夫妻,为了让孩子“赢在人生起跑线”,进入好学校、接受名校教育,他们铤而走险,假扮穷人骗取入学名额。

电影内容围绕一家人为了女儿从上流阶层搬到贫民区后的生活而展开,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也一一上演。

为何现在“学校越来越松,家长越来越疯”?一半钱砸在孩子补习班

但电影的本质是多角度展示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以及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思考:

人生到底有没有起跑线?父母如何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何现在“学校越来越松,家长越来越疯”?一半钱砸在孩子补习班

中国真的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点。

在他们看来,如果你没能进入一所好的小学,你就很难进入好的初中,如果没能进入好的初中,就很难考入好的高中,不进好的高中,就很难考到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没有好的工作,怎么获得成功的人生呢?

仿佛孩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一旦哪一个环节脱节,可能就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所以他们拼命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以“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名义,把孩子的一生变成了一场荒唐的竞赛。

2017年中国新闻网调查发现:中国大多数家庭的一半收入都用来给孩子补课。

2016年,深圳晚报调查显示89%的家长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每个孩子平均每周4门课,甚至有5岁女孩一周需要上10门兴趣班。

但面对记者的提问,不少家长承认给孩子报多门兴趣班,却是因为:

“不知道该教孩子什么,报个兴趣班比较安心”

“大家都报,我们家不报,心里有点慌”

“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怕孩子混得比我们差”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父母们内心的一种教育焦虑。

而这种教育焦虑症甚至带出了“早教热”、“天价早教班”“兴趣班疯涨”、“攀比式亲子游”等一系列不良社会现象。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指让孩子更早地认字、背诗、读英语。

而这种目光短浅的拔苗助长式教育,注定会走向苗毁人亡的悲剧。

「高压带来的结果」

还记得曾震惊国内的女律师梁素素自杀事件吗?

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的梁素素,刚出生时,就被妈妈拿来跟别的孩子比谁先会走路、谁先会说话。

为了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刚上小学,妈妈又逼着素素吃各种脑保健品。

只是,成绩没有上去,素素却早熟起来,小学四年级就有了初潮。后来,还是在医生的强烈建议下,妈妈才停止了对素素的“健脑工程”。

素素的初中高中生涯,也从未有过完整的周末。所有的假期时间几乎都在疯狂补课。

在如此高压环境中长大的素素,最终因难以忍受父母的逼迫和控制,用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21岁的生命。

别以为只有梁素素自杀让人唏嘘,过之不及的事件还很多。

盲目压榨孩子的童年,填鸭式的早期知识灌输,很多父母逼着孩子在“起跑线”上奔跑时,内心却连起跑线是什么都不明白。

为何现在“学校越来越松,家长越来越疯”?一半钱砸在孩子补习班

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的确,人生的起跑线是真实存在的。曾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女儿成绩不好,妈妈常常告诫她,要笨鸟先飞。

女儿被说烦了,就对妈妈说:“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是先飞的,第二种是嫌累不飞的,你知道第三种是什么样的吗?”

妈妈问:“是什么样的?”

女儿噘着嘴说:“第三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先成为足够优秀的父母。

唯有你自己足够优秀了,你才可以用你广阔的视野去帮助孩子少走弯路;你才可以用你的资源去给孩子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你才可以用你的道德和三观去引导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只有一事无成又不肯努力的父母,才会“逼迫”孩子,才会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然,反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反对父母让孩子努力。

人生该努的力、该吃的苦,也都应该让孩子们尝一尝。

曾经有个六年级的同学问:获得父母眼中的成功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可见,父母即便格局再高、资源再好,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应该多尝试“佛系”心态。千万别自以为是地给孩子定制所谓的“完美人生”。

毕竟你眼中的成功,未必是孩子内心认可和喜欢的成功。

克里斯托弗·莫利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En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