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和它的挑战者们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

作者:于静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汪健在无数场合向人们展示过自己的“墓碑”,一个激光雕刻着自己头像的玻璃工艺品,上面写着:1954—2074,汪健,精彩人生。这个乐观的老头有着至少现在看来有些异想天开的梦想,活到120岁。墓碑后面的洞里装着一个移动硬盘,存着他的生平、事迹和基因,甚至可以放进他的毛发或者试管胚胎,“等到克隆不再涉及伦理问题了,一按电饭锅老汪就煲出来了。”

利用这种方法,让人联想到汪健也可以像孙悟空那样,拔一根毛发就可以生出一只猴子。不过,比这个梦想提前到来的是他带领的“华大”已经生出许多“华小”,至少在业绩上,对他构成了挑战。

汪健是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少有的不按规则出牌的人,他讨厌一切因循守旧的东西,不喜欢西装、领带,认为这是工业革命兴起时的一个服饰变化,今天的世界需要生物经济,就要从服饰开始,突破工业经济的思考模式。这位在2017年福布斯富豪榜中以218.5亿身价排名83位的富豪,藐视权威,认为财富是很虚幻的东西,生活中,追求极简主义风格,无房无车,平时只穿一件简单的户外装办公,甚至出席各种商业活动。

但这并不妨碍汪健的执拗和专注。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美国启动,这项计划被称之为继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后的人类史上的第三个伟大工程。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主流科学意见并不认可这项计划,汪健卖了早年开办的一家公司,从银行抵押了4000万元,拿出3000万与合作伙伴杨焕明自费投入这一计划。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9月9日,刚开始创业时,与中科院遗传所下的人类基因研究中心共用一套人马。出于摆脱体制束缚的考虑,2007年,汪健率领团队南下深圳创办了华大基因研究院。由于华大基因脱胎于科研院所,至今也仍承担着一些基础科学研究的工作,汪健很大程度上是华大的精神导师,他不喜欢别人称他“汪总”,因此,在华大基因内部,人们都喊他“汪老师”或者“老汪”。

他对“风口论”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借着别人的势往前走,是典型的投机取巧。位于深圳盐田一个废弃鞋厂改造的八楼办公区内,写有“有数据才是硬道理,出成果才能报效祖国”“认真检测勿侥幸,试验疏忽一条命”等标语,办公区里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基因测序仪,这里却没有属于汪健自己的办公室。他信奉“笨鸟先飞”,愿意付出更多,起的更早,在2010年与王石同时攀登珠峰时,甚至比王石早上去20多分钟。

汪健讨厌一切悲观主义论调,不按常理出牌,因为早年的创业经历,汪健对投资人的强势远近闻名,投资人对他又爱又恨。他给自己和投资人的定位分别是“总指挥”和战友。因为对专业的坚守以及诸如这样的“强势”,“我们确定为全球人民服务的方向需要讨论吗?我们确定的以科学作为支撑的发展思路需要讨论吗?不需要讨论,只有命令和执行”,“我会恨我的战友和兄弟吗?不可能,但是他们如果不听话,我就打屁股”,汪健因而被部分投资人视为华大最大的风险,就怕他出昏招,不过,因为在基因测序领域的一枝独秀,这又没有影响华大多次募资时资本的蜂拥。

以上风格也影响到华大基因的用人思路,虽然汪健本人以及大多数华大科学家都是名校毕业,不妨碍这里有大学肄业者甚至高中肄业者。1992年出生的赵柏闻高中辍学后加入华大,后来成为华大一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带头人,2014年离开华大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赵柏闻还曾入选《福布斯》杂志在亚洲范围内评选的“30位30岁以下亚洲人物榜”。汪健招他进来时对他说的一句话是,“叶剑英元帅说,自古英雄皆出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凭?”

华大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研发机构,中国其他稍具影响力的基因公司负责人大多脱胎于“华大”,被业界称之为“华小”。“华小”系中3家公司更具代表性,它们是原华大基因CEO王俊创办的基因大数据企业碳云智能、原华大健康总裁与合作伙伴联合创立的无创产前检测企业贝瑞和康以及原华大科技总裁创办的科研测序企业诺禾致源。

王俊是华大基因仅次于汪健的“二号人物”,在华大内部员工眼里,他不算是职业经理人,而是仅次于汪健的“小老板”。王俊16岁时以江苏省东台理科成绩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北大生物系,在北京大学人工生命专业读研究生时,被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杨焕明教授相中,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随后,作为创始人进入华大,在华大期间,曾担任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华大基因CEO。

王俊一向被认为是技术与资本的双面手。华大开发出的无创产前DNA检测项目,最初的想法即源自王俊。后来这个项目成为华大两大核心业务之一。王俊还主导了华大对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G的私有化收购,预估收购价与核算师评估的最优收购价相差无几。此次收购不仅让华大摆脱了对国际基因巨头Illumina的依赖,还使华大获得了为数不少的专利,具备了自主生产测序仪的能力。汪建也曾表示:“同时在科学和产业领域都做到如此成绩的,除了王俊,暂时还找不到第二个人。”

与其他“华小”不同,王俊离职源于其与汪健的“线路之争”。汪健主张的华大是横向的全面出击与纵向的全产业链延伸。王俊的想法不同,他执掌华大时,基因测序行业已经快速发展,包括贝瑞和康和诺禾致源在内的各路华小开始涌现,蚕食着华大的现金奶牛。王俊认为垄断完整产业链的想法不现实,而是要与其他参与方通力合作,共建生态。

两种路线之间,王俊没有给自己留下第三种状态。2015年10月,王俊从华大基因离职,创办了基于基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健康管理平台碳云智能,与他一起离职的还有当时担任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官的李英睿、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吴淳等。

离职那会儿,王俊做好了所有成功和失败的准备,在微博上写下了一句话,“要么出局,要么出众。”

如果说贝瑞和康、诺禾致源是与华大基因的成熟市场竞争,王俊创办的碳云智能则是对基因测序领域的提前布局,也正因为如此,在所有“华小”之中,王俊和他的碳云智能最受外界关注。公司成立那天,腾讯控股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华为轮值CEO胡厚崑、华大基因现任CEO杨爽等业内大佬纷纷前去助阵。公司成立一个月,干细胞行业领导企业中源协和为其投资1亿元。2016年4月,又收到了来自腾讯、中源协和及天府集团的10亿元A轮融资,以及鑫根资本后来投资的3亿元,仅成立半年时间,王俊就把企业做成了估值十亿美金的独角兽。

高扬可以说是“华小”创业者的先驱,由他和原Illumina亚太区负责人周代星共同创办的贝瑞和康是目前华大基因最强力的竞争对手。目前华大的主营业务由生育健康类服务、基础科研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和药物研发类服务三部分构成,其中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占比最高,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华大与贝瑞和康在这一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两者收入几乎持平。

高扬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学专业,2012年9月至今任职贝瑞和康董事长。在华大任职时,高扬几乎全程参与了无创产前检测项目的筹备与启动工作,拥有技术和运营优势,把Illumina基因检测设备卖给华大的周代星发现基因检测的市场前景后,游说高扬与其共同创办了贝瑞和康,因其无创产前检测项目几乎与华大同时起步,甚至比华大更早拿到资本投资。2017年4月,贝瑞和康借壳成都天兴仪表上市,成为先于华大上市的基因测序第一股。

除了在医疗测序领域中的竞争,李瑞强创办的诺禾致源在科研测序领域成为华大最大的威胁。李瑞强2002年东南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加入华大,主要从事基因组与生物信息领域研究,在华大任职期间,先后参与或主持了水稻基因组图、家蚕基因组图、大熊猫基因组图等多项基因组计划,在科研测序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李瑞强在高扬之后离职,于2011年创办诺禾致源。他曾对媒体公布,2015年诺禾致源的科研服务收入超越华大基因,成为业内最大的科研服务提供商。

汪健并不认同华大是基因界“黄埔军校”的说法,他更愿意用“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形容。他对“华小”创业持支持和理解态度,“基因测序市场无穷大,一家独大没有好结果。”这种态度或许与汪健的人生观有关,他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生得优、病得少、活得长、去得安”,正如他的乐观宣言,“从科技上活到100岁是可以的,信我的人跟我来。”

好像乐观一些,就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阻挡他了,“生下来是一个多么荣耀的事情,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潇洒地走一遭有什么苦的。你要把生老病死掌控在自己手里,哪有多么多苦?我的东西永远不会那么负面,叫苦不迭的。”

核心参考资料:

腾讯《财约你》:汪健专访

时尚先生:《基因理想国》

新财富:《起底华大创业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