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今天最如日中天的公司中,谁的成长将最快受阻?为什么?

这个受阻的因素我总结成三个有限:

1、资源有限

因为资源有限,所以我们要把资源归拢到最能够有效利用它的人的手中。

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诞生之前,美国的石油行业一盘散沙,任何人都可以去发现一个油田,然后开采石油。零散的小公司没有好的生产措施,造成的是大量的浪费和破坏。

而且由于供给并不稳定,只要有新的大油田出现,石油价格马上下跌。从而导致没人愿意投入研发,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强了。

而洛克菲勒对石油行业的整合,打破了工地悲剧的阻碍,不仅造就了自己全球首富的亿万身家,更为美国人民提供了更便宜、更好、更可靠的石油供应,从而帮助美国从一个分散型农业国家转向高度集权的工业化民主国家。

2、需求有限

因为需求有限,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探索新的市场,挖掘新的需求。

美团就是一个不断遭遇需求极限,但是不断自我突破,探索第二条S曲线的最佳例子。

美团在同大众点评合并后,成功的成为了千团大战的幸存者。可惜就在美团获胜的那一天,团购这个曾经如日中天的行业陨落了。美团的增长一下就遇到了天花板,他从一个获胜者一下又变成了一个急待破局的破局者。

但是,美团实际上老早就已经在未雨绸缪了,一方便,他将团购服务升级成了到店服务,除了团购为,他还开发了电影票、景区门票、酒店住宿等一系列的服务拓展了他业务的边界;另一方面,他成立了独立的业务部门,朝外卖行业开始大举进军。

凭借千团大战中磨练的强大的地推能力,美团在这两个方向上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然后才有了今天在港股上市的美团点评。要是美团死抱着它原本的主业团购,只会被成长上限限制在原地。

3、能力有限

因为能力有限,所以公司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确保能力能跟上公司业务的发展。

这是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企业的通病。陷入泄露隐私丑闻的Facebook;增长放缓,一季报大幅亏损,股价已近腰斩的特斯拉;20个月闪电上市,近年最具传奇色彩,又最饱受争议瑞幸咖啡......

快速增长的快感,总会给我们一种错觉,增长就是一切,一切都应该为增长服务。但是,短板就是短板,他始终就在那里。

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抢跑就是抢跑,犯规就是犯规,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看起来走的慢,但是走的稳才能走的更远。

现在如日中天的企业中,谁的成长将最快受阻?为什么?

我感觉滴滴在发展中,已经开始遇到受阻模型的问题,而且好象3种情况都有。

1、由于滴滴专兼职司机越来越多,供给关系趋于平衡,受总体市场增长的限制,司机的收入开始下降。

2、滴滴具备比较丰富的产品线,但近三年好象并没有亮点的新产品出现。共享出行市场的规模已经进入平缓增长期,恐怕离高原区已经不远了。

3、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司机、乘客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事件,迫使滴滴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证安全性。

门槛低曾经是滴滴的增强回路,现在成了调节回路,质量和安全这一课看来是必须要补上的。

记得当年iOS编程开始火起来的时候,很多人转向iOS编程,学校里的学生也开始走iOS方向。导致最后,市面上的iOS求职者大幅增加。但是岗位只是稳定增长。

于是僧多粥少的情况出现了。有点像“一组多吃多占的增强回路,遭遇一条资源有限的调节回路。”

前一阶段火的就是区块链技术,很多人转向区块链。现在区块链遇冷,相关的技术人才需求也下降一些。

可以预测,接下来过剩的人才领域就是人工智能。

现在人工智能非常火,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做人工智能。很多技术人员也趋之若鹜。但是大浪淘沙之后,这个领域会被资源有限的调节回路所限制,相应的,对人工智能的技术人员的需求也会下降。

现在如日中天的企业中,谁的成长将最快受阻?为什么?

【最先受阻的大公司——百度】

之所以认为是百度,倒不是因为最近的股价腰斩。

百度的隐患,几年前就开始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其它家公司封闭自己的优质内容,不让百度搜得到。

比如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比如淘宝里的商品。更不要提很多家的优质付费内容了。更不堪的是,搜索出来的前几条经常是各种不合时宜的医疗广告。

一家搜索内容的公司,没有好的内容可以搜,就是“一条飞速成长的增强回路,遭遇一条投资不足的调节回路”,甚至是釜底抽薪式的调节回路。

抢风口的项目必然都会遇到成长上限,因为会有大量创业者拿着投资人的资金杀成红海,美团打赢千团大战,摩拜单车最终在“彩虹单车”中取胜,无不是遇到了三大基模,因为投资人也不知道具体哪个公司会脱颖而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赛道,前期“花钱增长”,后期“挣钱增长”。

所以有人喜欢做小而美的公司,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并且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边界在哪里;有的人会一路狂奔,不断跨越第二曲线打破调节回路。

那么你喜欢做什么呢?

一个公司的发展,抽象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从0到1,创业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1到N,发展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从N到N+1,转型阶段。这三个阶段需要的能力,其实大不相同。

一个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三种能力之间不断切换、迭代:探索能力,标准化能力和二次创业能力。

一个公司的三个阶段中面临着几道边界墙。

创业团队创业成功后,如果不善于标准化,要换人。

到下一个阶段,善于做复制和扩张的团队,一旦触及业务的天花板,公司发展就停滞了,往往还是得靠换人来解决。

现在如日中天的企业中,谁的成长将最快受阻?为什么?

精益试错的增强回路碰上标准化的调节回路;复制扩张的增强回路碰上跨界转型的调节回路。

推特的创始人杰克,作为CEO,因为财务能力不足被换掉,Uber公司换CEO被要求辞职,苹果公司乔布斯的被迫出走和最后回归都是受阻模型作用的结果。

我想谈谈今日头条的发展。“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样的思路曾经创造了用户快速增长的奇迹,然后头条开始鼓励大量的内容生产者积极为平台生产内容,双边网络效应继续带动增长。内容行业的本质是争夺用户的有效时间,发展是会受到限制的,一是使用头条的群体规模有限,不是每个人都会上“头条”;

二是用户使用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头条上。头条的用户数量和活跃时间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停滞增长的阶段。

分析:这时,新进入的内容生产者和原来的内容生产者之间就会开始资源争夺,一旦用户增长停滞,就会造成用户资源不足以支撑更多的生产者,于是生产者开始流失,平台吸引力下降,用户也会开始流失……

现在如日中天的企业中,谁的成长将最快受阻?为什么?

如今的商业创新逻辑是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相对于传统创新对资源和市场的摸索,新型商业逻辑总在用欲望加速透支未来的市场,必须依赖外部资源,去克服自身势能的局限,然而受限于外部力量和期望的发展是脆弱的,一旦增速无法超预期或者达到预期,增强回路马上就会倒戈。

对比之下,那些越是慢积累形成的竞争力,反而护城河相对越稳固,既然慢的积累还没有被变化抛弃,还能存活,说明它们基础扎实,能力可以支撑住增长的欲望,这符合守恒定律。

细数过去几年最快达到“如日中天”的公司,比如共享单车项目的ofo和mobike都是以更快的速度崩溃的,这么看来,今日中国的电动汽车项目在早期就受阻也许是好事。

相对那些日渐颓败的传统大公司,比如联想,苹果,我更不看好的是拼多多和瑞幸这样极速封神的新贵,拼多多的问题在于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瑞幸的问题在于成长上限基模。

当然,我更希望它们都能找到第二曲线,突破受阻回路。

现在如日中天的企业中,谁的成长将最快受阻?为什么?

苹果公司。

它同时出在三种受阻型模组的基模当中。

苹果公司的主营业务在iPhone及ipad等硬件产品上。而苹果的用户数量已经接近用户规模极限,受到成长上限的制约。而新用户(第二第三级收入人群)的扩展也处在公地悲剧当中,属于红海竞争。

苹果想要转型,今年发布会已经破天荒的发布软件而完全没有硬件。但在软件开发上,苹果投资不能说不足,但距离前面的那些巨头,还有巨大的差距。这构成了投资与成长规模不足基模。

我也相信,苹果公司还会有杀手锏,也许会有秘密研发的某个产品,正蓄势待发的准备开创新时代。

有人说,互联网行业因为网络效应、赢家通吃的特性,所有互联网公司在刚过平原期,在爬升期通过资本投入,免费、补贴、广告,加速拉伸爬升曲线,疯狂抢占用户,以形成网络效应,到达引爆点。

那么在唯快不破的发展竞争中,一定有很多问题,是被“临时”解决的,而被“临时”解决的问题,就是以后要还的债,形成——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

拿滴滴举例,快速达到引爆点后,合并后进入高原期,在疯狂补贴竞争后,应该大部分愿意使用打车用户,都在两家平台上。遇到成长上限基模。

司机触犯刑法的行为,用户脱鞋伸脚。在快速发展期,小矛盾可能没有足够的重视,通过“更大的补贴”就能“解决”,但“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司机用户的矛盾是滴滴快速发展后,遭遇的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需要在滴滴这个“产品”上补足之前的投入。

现在如日中天的企业中,谁的成长将最快受阻?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在踏入一个领域之前需要首先做的事情:判断市场容量。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除了基于过去的经验数据和增长趋势之外,还要考虑会不会有其他横空出世的「阻力」变成抑制增长的调节回路。

比如新三板业务刚出来的时候,资本市场先行的律师吃到了甜头,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蓝海瞬间变成红海,客单价不断降低,业务量也越来越少,现在很少再听到有人专做新三板了。再比如现在的手机市场和老罗锤子手机的夭折,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