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李妹妍 李国辉 温建敏

汶川大地震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一个个坚强的生命却来到这个世界。

孩子,灾难面前最脆弱最容易受伤的一个群体;“父母”,他们不顾悲伤日夜操劳呵护孩子成长。

震后余生,震后新生。在3600多天的时间里,孩子们从初生婴儿长成朝气蓬勃的少年。被地震摧毁的家乡已经换了新貌,这些备受关爱的孩子们也迎来了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汶川十年走向新生 什邡108罗汉娃成长中学会感恩

2018年清明节期间,孩子们回到罗汉寺拍电影时重聚在一起 采访对象供图

今年清明期间,四川德阳什邡的罗汉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04个孩子齐聚这里,配合电影《一百零八》的实地取景拍摄。

电影讲述的故事在什邡当地可谓家喻户晓: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什邡市妇幼保健院被震成危房,大量产妇紧急转移到附近的罗汉寺里,随后,108个孩子在寺里诞生,被称为“罗汉娃”。“罗汉娃”们即将迎来自己的10周岁生日。

在千年古刹降生一百零八娃

时隔十年,龙沙沙忆起地震时的那段经历仍颇有些后怕。

“当时还有余震,大家都住在帐篷里,我也没想那么多。”龙沙沙说,地震发生的时候,她回了乡下老家,待到余震略少,她回到什邡做产检的时候,却发现医院“人去楼空”,“问了人才知道,医院被转移到罗汉寺里面了。”

挺着大肚子的龙沙沙找到了罗汉寺,看到寺内空地的上搭起了一排排简易的帐篷,帐篷门口简单做了标识,注明是产房、手术室和住院区,医护人员忙碌穿梭期间。

在这样简陋的生产环境中,龙沙沙忐忑地期待着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但生产当天晚上,暴雨倾盆,计划顺产的她突然遭遇了难题:已经发动半天,孩子还生不下来,只好半夜紧急把医生叫醒,送进手术室做手术,“做完手术后,还是医生和护士一起撑着伞把我送回了不远的帐篷。帐篷有点高低不平,我的拖鞋和床头的脸盆,都在大雨中漂走了。”

龙沙沙并不是最早在罗汉寺生下孩子的母亲。5月12日地震发生时,什邡市妇幼保健院一共有40多个孕产妇和新生儿,地震发生后不到6小时,医院就搬进了罗汉寺。

“住院大楼成了危楼,最近的转移地点只有罗汉寺。”什邡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桂逢春还记得,当时有人担心僧人们不同意。当天下午5点,医院负责人找到罗汉寺当时的主持素全大师,讲明医院的情况,请求帮助,“他没有犹豫,爽快地答应了。”

僧人们在寺院膳房外用彩条布和木棍搭起了凉棚,铺上医院抢出来的床单和被褥,安排孕产妇住下,在饭堂里找到两张饭桌拼成产床,用油布和竹竿搭起了临时手术室。

13日凌晨,罗汉寺临时搭建的简易产床上,第一个“罗汉娃”发出了第一声啼哭。

在救灾物资进入寺院前,孕产妇和医护人员的饮食都是寺院提供。第九个“罗汉娃”罗明贞溪的母亲冯利华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食物配给是每个人一碗稀饭外加一个馒头,“寺院的师父说,先保证孕产妇,其次是医护人员,最后才是僧人和其他受灾群众。”

更让她觉得感动的是,为了给产妇补充营养,在严禁荤腥的寺院里,寺院住持顶住压力,允许家属在寺院里炖鸡和猪蹄,“师父说,非常时期,先管活人,再说泥像。”

从5月12日地震发生,到8月1日医院建好搬走,在到处断水断电的情况下,108个孩子在罗汉寺里临时搭建的产房中安全诞生。

汶川十年走向新生 什邡108罗汉娃成长中学会感恩

汶川地震1周年之际素全法师和罗汉娃合影(资料图片)羊城派记者 邓勃 摄

十年五聚首成长中学会感恩

罗汉寺后院立了一块“一百零八罗汉娃诞生地碑”,上面按出生顺序刻下了“罗汉娃”的姓名,9列12行,正好108个。羊城晚报记者数了数,名字里含“震”字的就有7个。

“我自己了解到,有一些用的不是震这个字,可能是振、镇、贞,还有两三个孩子因为其他原因改了名字。”龙沙沙告诉记者在2009年之前,龙沙沙并不知道,这些孩子们的缘分如此深,“政府组织在罗汉寺出生的孩子过周岁生日的时候,我才头一回知道,当年在寺里出生的孩子恰好是108个。”

根据出生先后,龙沙沙的“罗汉娃”傅梓航排在第45位,因为长得虎头虎脑,傅梓航被安排在抓周活动中率先开步。而龙沙沙也因此和罗汉寺有了更多打交道的机会,成为“罗汉娃”家长的主要联络人。

去年,龙沙沙组建了“108罗汉娃”微信群,将家长们拉进群中,商量着十周年聚会的事情,“今年之前,孩子们一共聚了四次,分别是一周岁、两周岁、三周岁、五周岁,今年十周年,计划要好好聚一下。”

罗汉寺于2009年后设立了“108成长基金”,龙沙沙主动报名成为了志愿者,她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傅梓航明白什么是感恩和回报———2010年9月,在关爱烧伤的脑瘫患儿东东的公益活动中,傅梓航和妈妈一起去医院看望了东东,还送出自己最爱的玩具小火车。

今年清明节,104个罗汉娃从四处回到什邡,重聚罗汉寺。和小时候这个哭完那个闹不一样,孩子们已经上了小学,许久未见开始有点腼腆害羞,但是和素全大师、桂逢春院长聊了两句后,孩子们又蹭到了他们身边,开心地说起自己在学校的趣事。

“这也是一周年聚会以后,人数最多的一次聚会。下一次的大聚会就得孩子们自己联系了。我想,可能是18岁,也可能是20岁吧。”龙沙沙在手机上录下了孩子们的笑脸,内心既满足又骄傲。

汶川十年走向新生 什邡108罗汉娃成长中学会感恩

对话

愿孩子们长大,还能守护“罗汉娃”的缘分

羊城晚报:“罗汉娃”们之间联系多不多?

龙沙沙:这个可能跟家长有关,家长走得比较近,孩子们也玩得比较好。傅梓航班上有两个“罗汉娃”,隔壁班也有两个,他们几个有时候会约着一起玩,我们有四五个相熟的“罗汉娃”家庭平常也会约着一起玩,有一个孩子家在红白镇的,离什邡比较远,我们基本每一年也找时间去一次。

羊城晚报: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罗汉娃”的标签?

龙沙沙:他们现在才十岁,还很难讲,可能只是觉得自己跟其他孩子出生地不一样,受到的关注多一点。至于长大之后会不会接受这个标签,那是他自己要考虑的事情。

作为家长来说,我自己觉得挺好的,真的是没谁有一百多个兄弟姐妹,这是特别值得珍惜的感情。我觉得,有一个“罗汉娃”的缘分在那里,以后不管有没有亲兄弟姐妹,他都可能想要去守护这段非常奇妙的缘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羊城派

责编|卢永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