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东征前期,蜀军势如破竹,而吴军节节败退,直至夷陵道才稳住阵脚,攻破蜀军五屯,这才初搓蜀军锐气,此时,刘备军毕竟客场作战,进军半年已出疲态,虽胜多败少,但也成强弩之末,故回师驻守秭归,沿江布放,水军断后,首轮攻势结束,吴蜀二军沿峡口对峙一、东吴防卫作战----陆逊挂帅

当刘备率全川之兵大杀过来,孙权才明白,刘备的意图绝非有限报复,而是要鲸吞荆襄,事件的发展大大出乎东吴之前预料,若刘备再次取得荆州,鉴于关羽的梁子,这对东吴无疑是灭顶之灾,正当东吴面对赤壁之后第二次考验之时,正如之前委任大都督周瑜拒曹一样,东吴方面再次给一位英才以全权,陆逊。

注:陆逊,东吴四英将之一,以围剿山越起家,后又与吕蒙一起谋划荆州,战功赫赫,此时乃东吴擎天一柱。

交战前期,吴军节节败退,三峡三道防线被搅得天翻地覆,前敌总指挥陆逊本难辞其咎,然而,孙权不仅免于追究,反升任其为大都督执掌全部军机,一方面说明孙权慧眼识才,然而另一反面,陆逊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然而,正当东吴全军为丢城失地群情激愤之时,陆逊却敏锐的发现了刘备方的致命弱点。二、吴军反击,火烧连营七百里

虽然陆逊前期指挥不力导致前线大乱,但他却也发现,刘备以川军杀入江南,不得不攀历荆门之险,而进军路线狭窄,故驻军呈现长蛇之状,而吴军主场作战,占据地利,加上水军优势,反击指日可待。

陆逊以极大的耐心,兼都督之威好不容易说服了东吴的一群骄兵悍将放弃“毕其功于一役”,“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不切实际之想法,他决定战略撤退到夷道,猇亭一带,坚守不出。而这一带正是战略要地,夷道一旦被掌握,蜀军便能进入江汉平原,前方立马开阔,而东吴也将无险可守。

坚守数月后,发现刘备已呈疲态的陆逊决定,反击开始!

221年,吴军首次发动小规模试探性反击,可在虎狼之师一般的蜀军面前却碰得头破血流,蜀军为此小胜士气略有恢复,陆逊却探到蜀军虚实。此时正值江南炎热时节,蜀军营寨却全为木质结构,周围又全为茅草树林,而阵型又呈现长蛇状,进易退难,于是,陆逊决定火攻。

蜀军沿长江驻扎数百里,怎可能处处布防,陆逊以夷陵道之地利,凭水军优势,顺流而下,在蜀军几个空子处同时发难,一路火攻,蜀军立马大乱,地形之不利又难以退却,于是兵败如山倒。

蜀军全线溃败,几乎全军覆没,物资损失殆尽,刘备连夜逃窜,逃入石门山,后利用溃兵装备阻塞山道,才勉强逃回白帝城。三、遗恨白帝城,滚滚长江东逝水

刘备逃回白帝城后,收拢散兵加上后方赵云援军来到,兵力已达两万,吴军已丧失追击战机,加上担忧曹魏方面浑水摸鱼。陆逊主动撤兵,次年四月,刘备于白帝城病逝,空留遗恨。

夷陵之败让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几乎全部主力机动兵团。雄主刘备的病逝更始国内叛乱四起。纵然奇才诸葛亮,也要花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蜀军,平定叛乱,勉强恢复国力。

古代中国,北方平原地带交通便利,连成一片,地缘实力无与争锋,南方巴蜀,荆襄,江南三个主要地缘区只有精诚团结,方能抵御北方入侵,而赤壁之战后的孙刘两家却大打出手,这极大的消耗了两国国力,蜀汉元气大伤,丧失进取中原良机,之后多次北伐功败垂成,而东吴也只能在合肥损兵折将,无力北进。

战后,虽在两国有识之士的斡旋下,吴蜀重新结盟,共抵曹魏,三国稳定四十余年,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三国一统的宿命,终由北方的西晋政权实现。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秋功罪,皆付涛涛。

相关文章